陳忠信專文:想當年,李、扁為兩岸政策求同存異的努力

2017-09-27 06:40

? 人氣

高層的「漢賊大義」可以說得冠冕堂皇,然而,現實完全不是這樣,在現實化、民主化的大趨勢下,一些事態如伏流般在底層醞釀著。1986 年,逐漸成長的黨外民主運動力量集結成立民主進步黨,挑戰戒嚴時期的禁忌 ── 黨禁。晚年的蔣經國雖然相當關切組黨相關情事,但沒有如前一般採取強力鎮壓措施。據李登輝的筆記,蔣經國向李表示,「此時此地,不能以憤怒態度輕率採取激烈的行動,引起社會不安情形。應採取溫和態度,以人民國家的安定為念頭處理事情。有關十二人小組,……並對組黨問題,不違反國策、憲法規定內,可研究組黨的可能性。暫以秘密進行。」李登輝後來補充說,當時沒有處理民進黨組黨問題,主要就是根據蔣的這一態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大的禁忌被突破,許多被黨國機器壓制的社會力量開始冒頭。在這種大背景下, 其中有一股力量推動了兩岸的破冰。1987 年 4 月,一群背負人倫悲情的來台老兵,挺身反抗「禁止與匪區親人聯繫」的禁令,在部分民進黨人與人道主義知識分子的聲援下,組成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他們身穿寫著「想家」二字的白上衣,穿梭於街頭,訴求返鄉探親,他們向社會訴求:「我們已沈默了四十年」、「想回家,怎麼辦」、「抓我來當兵, 送我回家去!」、「回家的時候到了!」 

這些在今天回顧仍然令人動容的街頭呼喊,最終促成了「開放探親」的政策實踐。 1987 年 10 月 15 日,在蔣經國的直接指示下,國民黨政府正式宣布自 11 月 2 日起,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三等親以內親屬者,可以向紅十字會登記赴大陸探親。 隔年 1 月 14 日,「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會長何文德帶領會內老兵 20 多人一同返鄉, 並祭拜黃陵。兩岸不能往來接觸的堅冰慢慢開始融化。

開放探親以後,兩岸的閘門就不由自主地打開了,各方面的交流往來次第開展,層面涵蓋了經濟、社會、文化、學術 ……。從零星、片斷的交流,逐漸加溫發展為全面性的交流。兩岸朝著「正常化」的大方向發展。

然而,雖然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學術 ……等方面的交流,朝著「正常化」的大方向發展、奔流,但在上層政治層面的互動上,卻遠比這些層面複雜錯綜,險阻叢生,有如深水下的岩礁、冰山。

眾所周知,兩岸問題之產生,沿自國共內戰。國共兩大權力集團經歷激烈的政治軍事鬥爭後,共軍席捲長江南北,蔣介石倉皇辭廟敗走台灣。1949 年 10 月,毛澤東在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2 月,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北。台海兩岸分裂對峙的政治態勢初步形成。次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台海兩岸分裂對峙的態勢進一步固定形成。儘管從傳統政權更迭的眼光來看,這是蔣家政權偏安一隅,但從戰後冷戰地緣戰略態勢來看,這個敗退的政權是一個與毛澤東剛剛宣告成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統屬的、由內外形勢逐漸形塑的實存國家,一個「意外的國度」。其後,在東西冷戰態勢下,雖經許多國內外形勢的變遷,包括 1971 年聯合國 2758 號決議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兩岸在政治上的戰略態勢異位,但兩岸分裂對峙的態勢一直沒有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