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深刻體認中國,才能演好反中國

2017-09-25 06:50

? 人氣

這是為什麼港、台極度仰賴殖民母國或美國,來提供面對大陸的話語。台灣的複雜情況並不在於反華反中的情感是在殖民母國的文明優越意識中臨摹而來,其動機不外乎是在殖民體制中生存,建立尊嚴,遮掩落後的中國性。這在所有殖民地都如此,台灣不特殊,反而香港才有其特異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的英國總督為了避免大陸的工人運動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波及香港,主動維護中華文化,振興儒學,構成奇特的殖民母國對殖民地文化妥協現象,也使得從大陸南遷的知識份子進入一個極度尷尬的文化窘境,亦即在藐視殖民地文化、抵抗大陸政治意識形態、寄居殖民政府保護傘之下,格格不入地把自己孤立起來。無論如何,儒家文化與殖民母國文化在香港相互勾結,成為睥睨大陸的異夢同盟。

末代港督彭定康19日在香港外國記者會演講,表達反對港獨,希望香港社會對話的立場。(AP)
末代港督彭定康19日在香港外國記者會演講,表達反對港獨,希望香港社會對話的立場。(AP)

台灣的挑戰顯然不同於香港,因為殖民母國日本的戰敗,接收的國民黨也戰敗,終於獨立自主的政治正確性蔚然成風,相對於此,殖民母國的話語就失去政治正當性。因此殖民地人只能改從美國擷取話語資源。美國成為台灣的實質母國,雖然美國對台灣的憐憫不同於日本,更受到現實利益所羈絆,但台灣對美國的片面依附,是台灣擺脫中國文化與文明的唯一手段。

其結果,台灣的內外諸事無不美國化,所有內政管理指標、專業執照發放標準、學術評鑑指數、醫藥衛生檢驗等等等等,都採美規;國防武器由美國控制,國家重大資源由美國調度,教育改革抄襲美式,複製了明治維新之後出現的明治教養人文化模式。溯其系譜,乃是從內戰的反共,再進化到後殖民的反華,成為統獨勢力相繼所採的共同話語策略。

統派的反共訴求,在於台灣比中國更中國,是經歷現代化的中華文化正統。獨派的反華訴求,把中華正統進一步刪除。至於怎麼刪除,完全依賴統派怎麼傳承中華文化正統的議程,試圖反其道而行。這固然有效摧毀統派的政治正當性,但反映了獨派自身深厚的中華文化素養,他們的文化自戕,最多是養肥了投機的台獨政客。

台獨政客掌政並不仰賴執政經驗或能力,故無法有效治理,便回歸根本的政治動員,而一心在去中國化的文化政治中繼續掌握名器。其前提,當然是對於中華文化的熟稔,看看鏡子裡的自己是什麼。就可以無止境地開發文化議題,設計去中國化的下一波方案,或進行對大陸的文化羞辱。

不過,太了解,太準確,反而可能預示了危機。像越南如此主體意識強烈的民族群體,至今卻綁在中國設定雙邊關係議題中,汲汲於揭發、羞辱,以迫使中國讓步,事實上也偶有所獲,但結果幾乎讓中國壟斷了議題設定。在摧毀中國形象的軟實力鬥爭中看似佔上風,但更根本的設定議程的軟實力,卻拱手讓人。

台灣的政治正確性也是這樣綁在象徵中國性的人物、歷史、文化方面,比越南強的在於,越南仍然會與中國相互妥協,因為越南具備外於中國的主體意識,台灣的政治正確立場中,不容許任何妥協,因為所有的妥協都不可能成就外於中國性的另一個主體,妥協只能讓人覺得是中國性的立即恢復。所以,台灣的去中國化要有成,必需比越南更激進,更緊湊。

新近文言文教材比例之爭,讓台獨知識界看到曙光,因為他們具體將詩經、老莊墨及韓非子的建議範圍不列,再把古文接近代語體不列於白話文範疇,以排除如聊齋、紅樓夢等選項。他們對中國文化語言如此深刻地掌握,如此看似決斷的自戕,大概只有真正在傳承中國文化的人有在痛心。質言之,去中國化,充其量就是一齣讓中國人痛心的舞台劇,他們不能不一直演,一不演,就會變成中國人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