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趨勢預測:新冠病毒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但如今全球化起死回生!

2021-01-03 08:10

? 人氣

就此,WTO的庫普曼指出,即使為能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疫情或危機,實施企業「回流」或有某種意義,但它耗資巨大。而且,他強調:「問題在於,人們無從知道,下一次會是何種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慢全球化」

從1990年到 2005年,全球化達到高點:基於中國、印度及歐洲的經濟開放、WTO的問世和對地區間貿易協定的推動,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高出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的兩倍。

然而,過去數年裡,這一興旺勢頭戛然而止。因此,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慢全球化」這一概念。尤其是對全球化果實不平等分配的批評起了剎車作用。不過,貿易問題專家庫普曼預期,一旦大流行疫情受到控制、國民經濟恢復,貿易就會重新活躍。他相信,2020年11月貿易順差創紀錄的中國會再度面對全球對其商品的巨大需求,只不過,未來5到10年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將有所淡化。

大流行疫情導致的休克預期將促成企業尋找中國之外的新供應商。這一趨勢在新冠危機前已可觀察到,其主要原因在於美中關系緊張及中國國內生產成本增加。

「再全球化」

很多專家相信,消費者們主要還會繼續想要獲得廉價商品,而企業則尤其注重獲取高利潤。亞洲貿易中心總裁埃爾姆斯(Deborah Elms)表示,「我很想說,我們會重返走上更清潔、更綠色的軌道,且不再僅關注降低成本。但問題在於,我們得期待消費者們願意為此額外掏錢。」也就是說,新冠危機過後,新的問題是全球企業和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此比現在付更多的錢?

埃爾姆斯相信,遭大流行疫情重創的企業未來會更關心如何控制成本,但不太可能出現像1990到2005年那樣的追逐效益狂。當時,為使利潤最大化,企業幾乎無視任何風險。

但是,美中之間硝煙未息的貿易戰、大流行疫情的教訓,在在使企業變得小心。為全球價值創造風險制定緊急計劃至為必要。與此同時,企業仍會盡力降低成本。WTO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表示,「其結果就是我所說的再全球化。它其實就是全球化的再組織,風險在此扮演著比效率更大的角色。」

新冠疫情遺產:保護主義

與此同時,在藥業、礦山和技術等戰略領域,全球化可能繼續受阻。新冠危機毀滅了千百萬個就業機會,從而為某些政府打開了方便之門,以貿易保護主義手法取悅於選民。亞洲貿易中心總裁埃爾姆斯預期,若疫情長期存在,則在疫苗和食品分配上將出現更多保護主義。她說:「有保護主義傾向的政府現在拿到了超級保護主義的許可證。」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