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現身整整一年,奪走近180萬人性命,但這些關鍵謎團還沒有解開!

2020-12-29 19:00

? 人氣

2020年12月27日,德國科隆安養院的居民開始接種新冠疫苗。(AP)

2020年12月27日,德國科隆安養院的居民開始接種新冠疫苗。(AP)

2019年12月31日,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境內出現了「不明原因」引起的肺炎,連正式名稱都沒有。過了整整一年,這種後來陸續被命名為武漢肺炎、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疾病,已經奪走了全球近180萬人的性命,還讓超過8000萬人感染病毒,留下不少後遺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強大的病毒侵襲,全球流行病學家、醫護專業人員與其他科學家也發揮驚人團結力量,中國科學家率先在2周內確認病毒基因序列,三周內在WHO幫助下做出第一套檢測試劑。直到11個月後,已出現第一位施打正式疫苗的人,創下史上疫苗研發最快的紀錄。

這些創舉都是科學史上的奇蹟之一,然而病毒這門學問太過複雜,仍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包括最最基本的問題──例如,病毒到底是怎麼來的?還有比較困難的問題,例如這場疫情到底何時會結束?

「我們了解的知識量已經非常多了,但要談到真正的本質與細節,我們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學助理教授費蘭(Maureen Ferran)說:「這(些問題)能讓病毒學家跟公衛部門忙上好幾十年。」

病毒的來源?

CNN報導,新冠病毒的來源至今還有很多種說法,甚至不乏繪聲繪影的陰謀論。起初,病毒似乎出自武漢一個販賣野生動物的華南海鮮市場,但英國權威期刊《刺胳針》(Lancet)在2020年1月24發表的研究即顯示,最初感染病毒的患者中,至少1/3的病毒來源與該市場無關。

新冠肺炎病毒起源眾說紛紜,各方將矛頭指向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美聯社)
新冠肺炎病毒起源眾說紛紜,各方將矛頭指向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美聯社)

部分意見認為,病毒很可能出於武漢的實驗室,代表這是場人為災難,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偏好這種說法,認為中國當局需要負起責任;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只有可能源自野外,因為它的基因與最接近的病毒都還差得很遠,不太可能是產自人造環境,也因為這種顯著差異,才引發難以阻擋的大流行。

9月亦有研究指出,美國與歐洲早在2019年12月初就出現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蹤跡,中國國營媒體也「如獲至寶」,大加宣傳病毒並非源於中國的可能性。但澳洲國立大學(ANU)微生物學教授克萊儂(Peter Collignon)認為,相關案例只代表歐美率先診斷出新冠病毒的確診案例,無法證明病毒並非來自中國。

所有科學家難得一致認同的是,新冠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一樣,都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的病毒,小至普通流感、大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家族。部分研究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染原是蝙蝠,這種動物特別容易攜帶冠狀病毒。

不過,我們仍不知道病毒最初是從哪裏傳染給人類,或者可能是透過其他動物中介傳染,例如穿山甲、麝香貓等物種。費蘭表示,有些問題可能永遠無解,憶如伊波拉病毒(Ebola)已經被發現了40年,科學家至今還沒研究出是從哪種動物傳染給人類的。

印尼的衛生官員正在檢查因為疫情沒收的一批蝙蝠。(美聯社)
印尼的衛生官員正在檢查因為疫情沒收的一批蝙蝠。(美聯社)

為什麼有些人的症狀比其他人嚴重?

新冠肺炎最初被注意到時,似乎還是種呼吸道疾病,但幾個月之後,人們開始發現種種明顯的綜合症狀。例如,很多人都失去了嗅覺,有些會嘔吐或腹瀉;有人的四肢末梢會變色,還有人甚至罹患認知失調與大腦損傷等症狀。

不僅如此,即使從新冠肺炎中痊癒的人,還是可能存在長期後遺症,包括焦慮、大腦損傷與長期疲勞等等。《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8月研究發現,至少10%的患者痊癒後,上述症狀還持續了超過12個星期。

不過,12個星期也是目前所知最長的情況,後遺症究竟可以持續多久仍是待解的問號,科學家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某些族群受到的影響比其他族群還多,即使是雙胞胎,痊癒的狀況也可以有天壤之別。沒有規律的隨機性質,讓防疫工作更加困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高齡者、原本就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人,感染後的風險更高。

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早在1月,中國已確定新冠病毒可以「人傳人」,目前已知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沫傳染,因此需要口罩來預防。但也有研究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是透過氣溶膠(aerosol)傳染,氣溶膠就是穩定分散、懸浮在空中的液態小點,可能存在好幾個小時,也會隨著空氣散播到較遠的地方。

爆發群聚感染的「鑽石公主號」從19日開始開放乘客下船,日本政府用巴士將檢查結果陰性、目前無症狀的乘客帶到橫濱車站等地,讓他們自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美聯社)
爆發群聚感染的「鑽石公主號」從19日開始開放乘客下船,日本政府用巴士將檢查結果陰性、目前無症狀的乘客帶到橫濱車站等地,讓他們自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美聯社)

傳播途徑的不同會影響防疫配備的選擇,例如全身式防護裝只能防止飛沫,無法阻擋氣溶膠傳染。但克萊儂認為,最有可能的傳染途徑還是飛沫,但中央空調系統可能是造成「空氣傳染」的原因之一,近期也有韓國研究發現,因為空調帶動氣流影響,飛沫也可以傳播超過2公尺遠。

此外,科學家也還沒計算出多少新冠病毒才足以讓人感染,多數確診的兒童症狀都比較輕微,但也不清楚何以造成這種差異。這些細節雖然微小,卻會對公衛防疫政策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假設兒童不易感染、卻是傳染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關閉學校當屬合理,反之則不符合效益比例。

痊癒後的免疫期有多長?

8月時,香港大學發現了第一起「二度感染」案例,一名33歲男子在他首度確診的4個半月後,再度被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引發大眾一片恐慌。對此克萊儂解釋,二度感染的案例還非常少見,99%的人在6個月內只會感染一次,因此無須太過緊張。

但染病之後,到底可以免疫多久呢?至今還找不到解答。這個問題也牽涉到疫苗效益,接種疫苗後的免疫效期多長,人類也還無法確定。一般而言,冠狀病毒的疫苗免疫效果至少可以維持個幾年,不至於像流感疫苗必須年年施打。

免疫效期也與人類施打疫苗的速度息息相關,病毒會在傳播中不斷變異,疫苗也可能因此失效,我們需要多快的速度,才能趕在大幅變異之前讓所有人接踵完成?這也是科學家目前最渴望了解的事。

疫苗 (圖/unsplash)
疫苗 (圖/unsplash)

大流行何時終結?

其實,上述所有疑問都指向大眾最關心的一個問題──這場疫情究竟何時會結束

許多人寄望著疫苗發揮效用,但全球大部分人口都要施打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年,何況疫苗本來就不是100%解方。甚至還有不少人抱持懷疑態度,對疫苗有所抗拒。

「我覺得疫苗是正確的方向,但人們似乎覺得這可以讓他們獲得100%的保護──沒有任何疫苗可以做到這一點,」克萊儂表示。

此外,即使接種疫苗就能免於感染,也不代表病毒不會透過已接種者繼續傳播,因此不能保證大流行會隨著疫苗出現而終結。在漫長歷史中,唯一曾因為疫苗而消失的病毒只有天花一種而已。

病毒伴隨著人類的時間愈長,理論上也會變得較弱、較不具致命性,但這也只是理論,因為已有香港研究者發現,某種新株新冠病毒的感染性比舊株強了70%,傳染力可能更強。這也代表防疫保護措施短期內不會消失在生活裡,人類必須採取多種方法,繼續防範病毒傳播,更須防範未來的爆發可能性。

克萊儂表示,由於多數研究都投入在疫苗與療法,目前人類還沒有足夠資金可以用來研究更基本的問題,例如哪一種口罩最有效?這些問題雖然不能解決病毒,但可以降低患病風險,而背後最重要的意涵是──我們能從這一次大流行中學到多少,才足以預防下一次的疫情大爆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