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習歷程檔案的「驚奇」歷程

2021-01-25 05:50

? 人氣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示意圖/pixabay)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示意圖/pixabay)

為搭配108課綱而改變的111年大學考試、招生諸多措施中,「學習歷程檔案」一直深受矚目,也因教育部國教署和大學招聯會遲遲未能一次講清楚,而備受爭議。歸納輿論及教學現場師生的想法,大概有五項關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升學壓力更大:三個學年的學習歷程中,起碼有五個學期得孜孜不倦,勤做檔案,累積多種成果,負擔相當沉重。

二、上傳系統不穩:從國教署到縣市教育局處的上傳系統在第一年(108學年度)頻頻出錯,迄今還無法掛保證沒問題。

三、審查標準不明:對於什麼是「好」學習歷程,檔案應優先涵蓋哪些內容,各學系審查尺規重點何在,目前的資訊仍然抽象。

四、社經背景凸顯:臺灣的家庭或城鄉社經條件、文化資本的差距其實是在拉大中,多元表現很可能變成「多錢」表現,資源多寡決定成敗。

五、補習風氣更甚:「學習歷程檔案」創造新商機,不少補習班已提供套裝服務,甚至量身打造,志在必得,情節宛如韓劇【天空城堡】。

以上的諸多關切,其實透露出濃濃的憂慮,因此才會出現有學校要求老師必須讓學生交出足量的檔案件數,部分老師為達成績效,竟以記過威脅學生一定要做出成果,而一些學生迫於壓力,只好找人代寫,或尋求補習班的協助。此外,還有不少學生積極報名聽演講、參加營隊,而且一定盡心盡力爭取跟講師拍照、索取簽名,以便充實檔案。部分頂尖大學或熱門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也來分一杯羹,投入規劃相關研習活動或工作坊,儘管所費不貲,高中生或者他們的家長仍趨之若鶩。

學生、讀書、考試、上課、書櫃、圖書館、書架。(圖/pixabay)
部分老師為達成績效,竟以記過威脅學生一定要做出成果,而一些學生迫於壓力,只好找人代寫,或尋求補習班的協助。(圖/pixabay)

在一片慌亂當中,大學招聯會終於在109年12月7日公布大學審查學習歷程的「三重二不」原則,包括:重視基本素養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學習活動為主、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以及,不是學系所列每個項次都要具備,不是以量取勝,而是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等。

就在這樣的時機,或許是為了安撫人心,高教司長進一步強調,面臨新制大學考招的學生仍可選擇像舊制一樣,等到高三下學期才做一次性的努力,彙整上傳全部的備審資料,雖然少了教師認證,但無礙於資料的送審。只是這一強調,立即讓先前費力對學生「提醒兼恐嚇」的學校或教師,瞬間裡外不是人。

「三重二不」原則確實是很好的提示,至少有針對一些較為乖張的現象做出導正、廓清的行動,但原則畢竟是原則,無法滿足師生、家長對於具體細節或重點的渴求。

實際負責審查的大學各校系教授,在先前累積多年的審查經驗中,設法提供了一些建議。首先,他們未必鼓勵大家都寫小論文,也不太會期望高中生做出什麼偉大作品,相反的,如果作品太過完美,將會啟人疑竇,而根據以往經驗,這些作品確實多有「捉刀」、「抄襲」或「過度指導」之嫌。其次,既然稱為「學習歷程檔案」,審查重點應該是:持續改變或進步的紀錄,以及成果完成後的自我回顧與分析。換言之,大學端想看到的主要是學生能否就自己專長的領域逐步發展出「界定及解決問題的態度、觀念與能力」,並能就這樣的學習歷程進行省思、檢討。

一個或者一組負責任的自然科學家在他/她(們)的研究報告/論文中會很清楚地告知讀者他/她(們)的每一個實驗步驟。(kkoplosov@pixabay)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kkoplosov@pixabay)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也會遭遇不少的限制或困難,而最後成果的呈現一定不可能涵蓋全部的想法,解決所有的疑惑、克服一切的限制或困難;高中生只要是親力親為,必然清楚自己割捨或限縮(narrow down)了什麼、做好了什麼、做錯了什麼,突破什麼限制,以及如何讓最主要的發現能具體呈現出來,有憑有據、有情有理。

從大學審查的觀點來看高中生作品,一份成果展現出令人驚豔水準的作品,很有可能不如一份歷程中充滿令人驚奇想法的作品。因此,在書面審查及面試的階段,當學生提交了學習歷程檔案,如果大學教授認真看待,不是「用電風扇吹」的話,將可能出現以下類似的詢問:

一、你們小組是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進行問題的界定?在過程中做了幾次調整?理由為何?

二、在3個人的小組工作中,你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舉一個最深刻的例子,說明你如何和組員進行協力合作?

三、探究實作的成果有解決原先設定的問題嗎?如果有,就你自己而言,這個新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沒有,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或限制?

四、你們呈現探究的發現,是設計成桌遊,做這樣的決定有什麼考量?說說看,要設計好玩的桌遊,需要應用哪些能力?

五、在你聆聽的這三場演講中,哪一位講師的分享給你的印象最為深刻?最有收穫的學習是什麼?你如何延續、活用這個最有收穫的學習?

六、「微電影」拍攝的劇本是如何完成的?事先做了哪些功課,及前置作業?

七、你們在進行「地理實查」時,最主要的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

八、關於自變項和依變項關係的假設,是如何形成的?「實驗設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以上這些設定,有文獻基礎嗎?如何獲得相關的器材、材料?

九、之所以採用「回歸分析」進行推論,主要的考量是什麼?

類似這些「驚奇」歷程的精采故事,最能打動人心,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比較難虛偽造假的。以上這些詢問,主要用意都是在試圖了解學生從學習歷程中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發現或成長,而不是在檢視誰的學習成果比較「完美」。

20190923-大學、學生、教育、課堂、報告。示意圖。(取自StockSnap@pixabay)
類似這些「驚奇」歷程的精采故事,最能打動人心,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比較難虛偽造假的。(取自StockSnap@pixabay)

以往學生進入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接受審查,未必人人都有準備「備審資料」,但進入108課綱之後考招遊戲規則改了,加上學測成績「五選四」的上限造成嚴重「超篩」現象,關於「備審資料」的較量已從「有或無」轉變成「好或不好」的競賽,或許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評比將很快地出現「好或更好」的局面。所謂的「好」,如上所述,應該優先是「歷程」的好,「成果」的好是其次的檢核,「歷程」的好是很難造假的,成果越完美,可以詢問追索的重點就越多,若不是自主學習、親力親為,很快就會露出破綻。

108課綱第一屆入學的高中生現在已是二年級,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光是在「學習歷程檔案」這個部分,他們已經歷了資訊混沌不明、政府或學校舉措不定、配套措施雜亂、教師經驗不足等狀況,對於教育部準備12年國教的能耐,所謂的「滾動式修正」,充滿「驚奇」,甚至「驚恐」。誠心希望,在「三重二不」原則確立、系統和制度面設計妥適且運作穩定、教師指導經驗充實、即使是偏鄉小校的校內資源和支持系統也都完備之後,能夠將最富教育意義的「驚奇」留給學生,在他們試圖探索世界、認真跨出第一步進行思辨和實踐的學習歷程中,多元而精彩地展現出來。

為了避免以上的希望變成奢望,敬請教育部及大學招聯會儘快針對「學習歷程檔案」進行系統性(而非滾動式)的慎思、明辨、篤行。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