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譽觀點:台灣金融改革的黑天鵝與灰犀牛

2017-09-21 06:40

? 人氣

金融灰犀牛:可以預測而且漸進緩慢點滴匯集的金融衝擊巨洪

「金融灰犀牛」有別於「金融黑天鵝」,前者是可以預測而且逐漸緩慢累積化成的金融業界負面衝擊,後者則是難以預測而且可能引發新型金融危機的極端事件,筆者在此聚焦最近數年兩項主要的金融灰犀牛:獨立董事公司治理以及金融科技新創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許多家族銀行與金控公司的大股東不僅握有經營權,對於董事會成員提名與改選,同樣具備運籌帷幄的彈性空間,進而可以實質影響獨立董事的專業判斷,因此筆者提倡「加強獨立董事」權衡機制。大股東實控銀行當中,對於現任董事任命初選與改選,小股東應至少保有「加強獨立董事」否決權,至多保有「加強獨立董事」多數決。再者,加強獨立董事應屬於關鍵少數董事會成員,專門負責監督審理大股東可能利益衝突的經營決策,比如管理高層薪酬與審計相關事務,大股東則不能干預加強獨立董事的提名、任命、初選、以及改選等等董事會決議,此外,無須利益迴避的其他重大決策仍由大股東與相關經營高層主管推敲提議,這種新型權衡機制可以確保加強獨立董事的實質監理決策權力。

至於金融科技的新創發展,目前世界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漸趨進入升息循環,借貸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極可能吸引過度投機的貸款者參與申貸,「劣幣逐良幣」負面骨牌效應容易導致這些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潛在違約虧損超過低基期營收。許多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目前標榜「去中間化」與「去銀行化」的輝煌口號,類似中國大陸前些年網路借貸泡沫,難免陷於「入不敷出」與「利小於弊」兩難窘境。長久以來,銀行扮演借貸雙方的關鍵橋樑,透過聯合徵信的金融仲介服務,藉由調節借貸利率差額,有效平衡借貸雙方資訊不對稱問題,所以金融科技新創產業仍需回歸金融機構的借貸徵信基本面,身處台灣金融監理沙盒過渡時期,應積極找尋自身與國內金融機構兩者之間的合作空間,有效避免中國大陸過去網路借貸「金融灰犀牛」的反撲逆襲。

筆者客觀陳述台灣金融改革的多重議題,透過「黑天鵝」與「灰犀牛」巧妙比喻,剖析當今台灣金融政策生態,相關財經政策措施涵蓋央行貨幣政策與升息循環、總體經濟壓力測試、金融公司治理、金融科技新創發展的遠景與隱憂,權衡政策可行性與適格度,對於當今台灣金融改革新局勢,挹注點滴新思維。

*作者現任香港北林國際精密企業集團財經策略執行長,曾任美國加州舊金山美國銀行投資組合分析事業群副總裁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