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十九大之後的兩岸關係─融冰或抗衡?

2017-09-23 06:0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磚五國廈門峰會開幕式上演說。(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而政治上也經常出現過度自信的狀況。拿破崙、希特勒都不顧俄國的嚴寒與領士的廣大而發動戰爭,都太過高估贏得戰爭的可能,而低估現實的困難。而且,當德國成功入侵波蘭後,希特勒不顧軍官們的反對,強調自己的意志終將獲勝而執意攻擊英、法,更是「過度自信」的最佳典範。而當拿破崙、希特勒一意孤行時,不都在權力充份鞏固之後?因此認為習近平在十九大後會因權力鞏固,而對台灣改採較和緩的政策,會不會過於樂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這種樂觀的經驗基礎可能是習曾長期在福建任職,與台商熟稔而被稱為「知台派」,由之推論習可能對台灣放鬆條件。但《孫子.謀攻》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就是:越了解敵我的優劣強弱,就越不易戰敗。不戰敗並不等於戰勝,但這句話常被訛傳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潛藏因過度自信而誤判戰爭的風險。因此,如果習認為自己是「知台派」,就可能因過於自信而輕忽動武風險,並過度放大成功的機率;反之,如果習果真透徹了解台灣,他就是最可怕的對手。所以台灣怎麼可能樂觀?怎麼可能不戒慎以對?

習還有一個頗具意義的參照組,那就是金正恩。大多數分析者認為北韓不放棄核武,因為它是生存並被承認的手段,但目的達成後,手段是可以放棄的。但他們忽略北韓發展核武的原因:美國在韓戰時曾恫嚇使用戰術核武,促使金日成開始研究核武。而在蘇、中改採「交叉承認」與南韓建交,以及蘇聯解體後,金日成知道始於朝鮮李朝的「事大主義」已不再可能,必須絕對堅持「主體思想」。因此,核武不再只是手段,它變成了目的。而且與其放棄核武卻只換來暫時的生存與承認,最終仍必須趨向滅亡(格達費的借鏡不遠);倒不如擁核而挾日本、南韓為人質,逼迫美國退出韓半島,以實現統一與民族獨立的使命。誠如認知心理學研究投資(或投機)行為而提出的「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在面對確定的預期損失時,與其坐以待斃,更常見、也更合理的是,選擇孤注一擲。

而韓戰與兩次金馬危機中,美國都曾考慮用低當量的核武來對付中共。但毛澤東卻說核武是「紙老虎」,認為核武「是一種恫嚇,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對付恫嚇的唯一方法,就是實力,這也就是「寧要原子,不要褲子」的理由。所以中共與北韓發展核武的原因,都是民族主義式的。

因此雖然金正恩老給習近平製造麻煩,但他們在結構上其實極其相似:兩人都是純正紅色血統的後代,也都快速地集權,對政敵也絕不手軟。金正恩的統一韓半島與民族獨立,不正是習的「兩個一百年」中的第二個——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就是要洗刷中國被列強羞辱的印記?而在1997年香港回歸後,還有什麼比統一台灣更能証明這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