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兩面人—柯文哲的前台與後台

2017-09-19 07:1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戲台前後有兩個面向。。(陳明仁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戲台前後有兩個面向。。(陳明仁攝)

不管職位高低與權力大小,台灣的政治人物至少都有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舞台,最好是獨步全場的國際舞台,而且還要有觀衆,満堂喝采。從地方到中央,任何人没有舞台,即使有頭有臉,絶對成不了政治咖。有舞台,但台下無人或小猫兩三隻,顯然也不成氣候。舞台和觀衆全缺,便是芸芸衆生的凡夫俗子,滄海一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北市長柯文哲就不同凡響了,既不缺舞台,觀衆又満街跑,特别是年輕一代,簡直把他當偶像崇拜,唯柯P是瞻,更奉話語為圭皋。也難怪,柯文哲的演出,不論是照本宣科,或臨場即興唱作,為之傾倒的不在少數,儘管票房未必叫好又叫座。在台灣政治舞台上,柯文哲的星運大概無出其右,鋒芒直逼層峰,不可一世。

舞台,自然包括前台與後台,是劇場表演的必要結構,也可應用到日常生活。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在1959年提出前台與後台的概念,探討個人如何在公開場合呈現自我(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基本論點是,因為場域有别、觀感差異與期待不同,前台和後台各有一套操作邏輯及規範要求,演員與觀衆往往彼此心照不宣(我在演戲,你在看戲),一齣戲才能順利演出。

人是社會演員,只要在公開場合,便處身一個前台,面對台下真實或想像的觀衆,透過各種符號或道具配備,努力塑造一種正面形象,以討好並維持他們可能具有的某種印象。這種前台建構的形象與後台行為不見得有所關聯,從政治界到學術界,台上道貌岸然,台下男盗女娼,在台灣或其它國家俯拾皆是。

20170915新生公園小白宮變身樂齡新據點 柯文哲要把北市325個老人共餐據點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台北市政府)
新生公園小白宮變身樂齡新據點。(台北市政府)

以前台和後台的觀念看台灣政治舞台,相當貼切。前台是政客直接粉墨登場的地方,可以是大雅之堂(如總統府或立法院),也可以是野台(如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棚架),或其它足以間接吸引觀衆的場合(如電視節目的訪問或論壇);後台就侷限多了,隠含特定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捨,只有導演、演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進出,是一個「非請勿入」的場域,通常不能也不會曝光。自爆其短,是另外一回事。

柯文哲的舞台當然是台北市,這個前台雖然由85萬台北選民於2014年打造,觀衆卻是270多萬市民。經由市議會或新聞媒體的渲染,他的話語和舉止都無所遁形,一旦出了差錯(例如「兩岸一家親」和「打造生命共同體」的繆論)或穿幫(信口開河),也難逃衆人的指責。台上如果荒腔走板,台下難免鼓噪,要求下台以謝國人的聲音勢必不絶於耳。

相對於前台,柯文哲主持或參加的任何不公開會議,或排除新聞記者到場,包括7月初在上海雙城論壇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談,以及8月下旬在台北世大運期間跟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會面,便是後台的事。既然是後台,誰主導前台的角色、走位與台詞,就涉及導演與製作人力量的運用和利益定奪,潛規則終究演變成一種制度:順我者生,逆我者死。9月11日李明哲公審,便是後台排練過後,才搬上前台演出的一場荒繆劇,惨不忍睹。

只要不對外說明,或有意隠瞞,柯文哲與中國官員在後台談些什麽,甚至是否條件交換,台北市民無疑被蒙在鼓裏。所謂以大局為重,政客考慮的從來不是人民的福祇,而是既得利益的算計與權勢的鞏固。後台,由於没有觀衆,因此是政客爾虞我詐或共同沉淪的陰暗角落;前台,因為刻意建構,頂多是他們粉刷太平的海市蜃樓。後台操作,與前台公演,推到極至,畢竟是精心策劃的場域交替,一體兩面,不能切割。

從歴史看,從總統府、立法院到各及地方政府與議會,台灣官場不乏前台和後台狼狽為奸的例子(遠者如各種白色恐佈事件,近者如前瞻計劃强渡關山)。不論是兩蔣獨裁的威權時代,或全面普選後的自由民主體制,完全執政不過是霸權與霸道的合理化藉口或遮羞布,一旦歹戲拖棚(如一例一休引起的後遺症),甚至劇場垮了(林全下台),不但摧殘人民的向心力,連帶耗損的恐怕是納税人的金錢和社會資源,更多的是被壓在底下的無辜觀衆。

柯文哲的另一個潛在舞台,自然是整個台灣,面向2300萬觀衆。以目前局勢看,縱使2017世大運辦得有聲有色,個人氣勢也如日中天,他大概還不至於能在這個前台上與總統蔡英文平起平坐。小英不像柯P快人快語,更不會口出惡言或狂言鼓舞民心,2016年她以300多萬票的差距,撃敗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應非吳下阿蒙,總有四兩撥千金的一點功夫。外國媒體以「亞洲的梅克爾」形容她,不會無風起浪。

20170916-柯文哲的人氣熱度(2017/9)。(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20170916-柯文哲的人氣熱度(2017/9)。(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如果2020年柯文哲成為蔡英文的競選對手,總統大選的前台運作(劃清敵我界線)和後台操作(翻舊帳、掀醜聞和惡意中傷等),勢必變本加厲。由過去幾次大選看,台灣的兩黨政治版塊雖然不像美國的根深柢固,但也初具雛形,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或親民黨)或無黨派候選人,要大舉瓜分或奪取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地盤,可能還不切實際。歴史上,美國第三黨後選人赢得總統大選發生在1860年,共和黨的林肯當選總統。

在台灣三方角力的選舉中,不管是理論或實際,剛開始的選民局面不會是三分天下,而是兩大一小。隨著選戰的進行,非黨派的選民遲早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民進黨與國民黨各挟政黨機器、基本盤和龐大地方樁脚,左右分别進撃,没有黨機器奥援的柯文哲難免背腹受敵,一路挨打,想要漁翁得利,靠中間選民和年輕人的選票獲勝,未必如探囊取物,鹿死誰手,還難說。

不談行政院長頼清德是否以「儲君」備位,柯文哲能否以個人現有的政治力量在2020或2024年登上總統大選的前台,還在未定之天。最大的原因是,到目前為止,他在市長任内的後台作為,特别是與中國之間的暗渡陳倉,以及前台上雙方的眉來眼去,多少讓人質疑他對台灣主體性與自主權的立場和執著。

柯文哲在中國也許還有一個舞台,不過後台的習大大導演似乎限定了他的前台角色、劇本與過場。他是台灣的首都市長,當許多人懷疑他念茲在茲的「後台」靠山是中國政府,而非台灣人民時,他又擺脱不掉中華台北市長的標籤或印象,他的兩面手法——在前台擺出一付「吾愛台灣」的模様(如世大運閉幕詞的慷概激昂),到了後台卻跟中國在「一個房間裏」解決(床頭吵、床尾和),不免是猪八戒照鏡子。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客座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