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孫行者VS.胡適之─陳寅恪為何要考對對子?

2017-09-18 05:50

? 人氣

那陳寅恪心底的答案是不是「胡適之」呢?是。他三十多年後自己承認了,就是要搞他一下:「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那當年他為什麼不講呢?應該也是希望話題不要帶偏到私人恩怨上。他和胡適雖然學術見解不同,但並非仇敵,兩家也還有往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對陳寅恪的用意總結道:

除開試題本身引發的話題外,在陳寅恪看來,「對對子」其實另涉及中文文法還未發展成熟前,得先有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以及不可或缺的歷史觀念。而此類比較研究方法,必須有歷史演變及中西系統異同之觀念;反之,若僅止於抄襲西方文法,不知區辨源流,則有必要「摧陷廓清」。 就陳寅恪的學思淵源而言,此一主張當係來自東方語言學的歷史比較研究,陳寅恪不但個人奉為其治學的工具,且欲有所推廣。另一更大的理想或在如何假西學以崇中學,即取西方的歷史語言學,以挽救中文或漢語免於沈淪,不致盡為西化的白話文所取代。

然而,陳寅恪失敗了:這篇答辯和稍後他又寫了的一篇〈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刊出後,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傅斯年、胡適之皆未作聲。爭論看起來像是平息了,學界同仁可以接受他闡述的「對對子」的意義與價值,但是沒有人接得下他提出的大題目:改掉對印歐語系文法學的附會,轉從漢語文和緬甸西藏系語文的比較研究,從頭來建立中文的文法學。──好吧,你陳寅恪通八國十幾國語文,你行,你厲害,你說的可能是更好更正確的路,可是我們做不到啊。一般人學兩三門語言就夠嗆了,即便是用功的學者,開始工作以後,事情又多,記憶力又不如少年時期,就算勉強從頭學起,要練到能配得上自己現在的教授名號,也是遙遙無期,更別說這條路還不見得能成功。不願低頭,但也不能賭氣說「學西方的就夠了」,那和抱殘守缺的老古板也沒什麼兩樣;想想辯論下去會超出自己的能力,容易翻車,只好沉默。

後來漢語的語言學,還是走了印歐語系文法學的路子,或有斟酌損益,但沒有如陳寅恪所期望的在根本上立異。至於沒時間精力講那麼多學問的社會大眾,大概也就只能記得「孫行者」與「胡適之」了。

胡適對自由主義的堅持從一而終。
胡適成了陳寅恪的考題,而且對對子成了「猢孫」。

這次「孫行者」與「胡適之」的考題風波,在中文學界、歷史學界都是一樁著名的公案,陳寅恪回應邀他出題的清大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字叔雅)的〈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也流傳甚廣,但在王震邦教授《獨立與自由》一書之前,還沒有人挖到過這篇在北平《世界日報》上的答辯。為什麼他挖到了呢?因為這份報紙是成舍我創辦的,成舍我後來到台灣辦了世新大學,世新大學裡存有當年的《世界日報》,而北京好像都沒有了,至少我在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都沒找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