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觀點:中華民國在台灣,偶然大過必然

2017-09-16 06:20

? 人氣

2017年9月3日「中華民國106年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總統府)

2017年9月3日「中華民國106年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總統府)

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後,1949年撤退台灣,台灣作為中華民國政府最後的棲身之地,其實不是大家以為那般的理所當然的發展,其間經過不少轉折,國府才能在外國陰謀勢力與台灣獨立運動各方干擾下,在台灣站穩腳跟,休養生息。這當中如果不是蔣中正總統的老謀深算,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自行調動兵力,恰好增強了金門守軍力量,在金門擊退共軍,今日可能也不會有台獨猖獗的混亂現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共兩軍1948年打到1949年,國府在東北大敗,精銳盡失,東北全域都在共軍手中,進而威脅關內平津兩地安危,天津遭攻破,北平成了危城,守軍將領傅作義被共軍層層包圍,無計可施,只好開門投降,保住北平古城。國共兩軍在徐蚌會戰殊死戰,國府損失黃百韜兵團與邱清泉兵團後,敗象已露,蔣中正總統在政治壓力下,1949年1月21日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此時中樞無人,軍民士氣更加渙散。

蔣中正的引退時間,可一點都不是隨興而起的。國民黨桂系的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是在1948年年底徐蚌會戰節節失利下,發布「亥敬電」(亥是月的代號,就是12月,敬是日的代號,就是24日),這封電報主要是表態逼迫蔣中正下野。

根據陳誠日記,蔣中正在10年後的1958年,自己在台北道出了當年引退的考量,蔣中正說,「大陸失敗,是自己打敗自己,非為共軍所擊破,張軫等促我下野,我未接受,原因為中央銀行黃金尚未運出,徐蚌會戰隊伍不易撤離,本擬與南京共存亡,守長江南岸,及因外則共匪挑撥離間,內則逼我引退,乃於黃金搬運完畢,會戰失敗,悄然離開。」

1949年當時,蔣中正先在1月催促陳誠前往台灣,接替被懷疑是親美派的魏道明,就任台灣省主席,然後將中央銀行的黃金,從上海搬運到台灣後,部隊撤出戰場後,一切布置妥當,才宣布下野,將政府交給李宗仁,但仍保留國民黨總裁身分,仍在幕後跳過政府指揮軍隊,也造成了整個內戰進行的混亂與困難。

李宗仁與蔣中正彼此互不信任,李宗仁掌權後,要求美方表態持他,根據美國國務院1949年1月22日的電報,美國大使司徒雷登要求美方不要對李宗仁領導的國府表態支持,至於蔣中正是否真的引退,也是令人懷疑的,李宗仁能有多少權限,並不明確,如果過去幾個月美國都沒有表態支持蔣中正領導下的國府,這時表態支持李宗仁,可能會讓外人以為美國介入中國的黨派之爭。

美國總統特使、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蔣介石和李宗仁。(新華網)
美國總統特使、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蔣介石和李宗仁(右一)  。(新華網)

李宗仁不僅向美國求援,也找上蘇聯尋求支持,甚至開出價碼,若美蘇發生衝突,中國將保持中立,希望藉蘇聯迫使美國支持他,但是美方沒有上當。

對於李宗仁與蔣中正兩人的政治實力,司徒雷登看得非常透徹,在中國內戰的混亂情況下,不讓美國捲入無端的是非當中。司徒雷登對蔣中正的疑慮,果然一語中的,2月6日國防部作戰廳廳長蔡文治,代表何應欽、顧祝同兩位,向美方傳話,拜託美方規勸蔣中正停止正在進行的愚昧災難的行為,蔣中正仍然親自指揮軍事事務,完全不顧國防部,蔣中正透過林蔚、湯恩伯、周至柔指揮軍隊,蔣中正打算放棄南京,守上海。蔣中正把南京的精銳部隊都抽調出去,讓李宗仁毫無保護,無法推動和平努力。

這位向美方告狀的蔡文治,後來投靠美國中情局,在香港搞第三勢力,中情局希望在國共之外,另外培植勢力介入中國內政,但是蔡文治沒有政治號召力,第三勢力運動潰散,許多成員不是回到台灣,就是流亡海外。

李宗仁也在2月6日同一天告訴司徒雷登,許多與蔣中正親近的將領,也向他抱怨蔣中正持續下命令給他們,周至柔告訴他,蔣中正幾乎每天都打電話給他,告訴他空軍該做些什麼,湯恩伯也有類似的抱怨。

徐蚌會戰後的國府軍事指揮,一盤散沙,多頭馬車,沒有公職身分的蔣中正,僅以政黨領袖身分,在幕後繼續調動效忠他的軍隊,李宗仁毫無辦法干預,李宗仁希望據長江抗共軍南下,但是部隊大都被蔣中正拉去上海。整個政府也是分崩離析,行政院長孫科不理會李宗仁的指揮,自行搬遷廣州辦公,立法院與其他政府機關也都南下廣州,只剩總統府還在南京,

1949年4月共軍終於渡江,攻占南京。蔣中正搭軍艦離開浙江奉化溪口家鄉,轉往上海,自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當時政府群龍無首,戰局糜爛,守上海的湯恩伯毫無犯法,上海很快失守,被共軍一路追擊到東南沿海,一路連戰連敗的湯恩伯,直到10月的金門戰役戰勝,才能喘口氣。

1949年解放軍第35軍佔領南京總統府,圖為35軍隨軍記者鄒健東拍攝。(維基百科)
1949年解放軍第35軍佔領南京總統府,圖為35軍隨軍記者鄒健東拍攝。(維基百科)

從國史館、中研院史料看來,政府本想在廣州與共軍決戰,1949年10月廣州告急,當地軍事指揮有廣東省主席薛岳、廣州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薛余兩人只因為是粵籍,才在廣東委以重任,也是力有未逮。

中研院的劉安祺訪問錄當中,劉安祺談到當時廣州的軍事防務,左有沈發藻4兵團,中間是他的21兵團,右邊胡璉12兵團。仗還沒開打,沈發藻就已經追隨白崇禧逃入廣西。胡璉名義上雖然是歸屬薛岳指揮,卻早被陳誠找人拉走,劉兵團一人難撐大局,無力再戰,只好撤走,廣州陷共。胡璉逃出徐蚌會戰的包圍圈後,蔣中正請他組建12兵團,這支部隊算是稍有戰力,但因為胡璉與陳誠的私人關係,接受陳誠的調動,胡璉丟下廣州,去了金門。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局當中,面對共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蔣中正是主張守廣州的,所以讓他效忠的劉安祺留在廣州。劉安祺說,在廣州時,李宗仁、閻錫山、陳誠與參謀總長顧祝同都要拉攏他,但他只聽蔣中正一人的。更早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想把他部隊調到京滬一帶,他沒聽從,至於粵系將領多不服從蔣中正。他的部隊經過台灣時,陳誠還要他留下部分兵力,他不肯,但蔣中正勸他,他就留下了一些。

1959年劉安祺先生陪同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戰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9年劉安祺先生陪同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戰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劉安祺是國府將領,不聽國防部指揮,只聽蔣中正調動,正是1949年當時的混亂寫照。一樣是效忠蔣中正的胡宗南,當時在西南地區作戰,蔣中正透過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向胡宗南傳達命令,要胡宗南的軍事計畫不要向國防部報告。當時國防部已無能力組織有效反抗行動,撤退到重慶,猶作困獸之鬥。有實力的國府將領,紛紛選邊靠攏,若非投共,就是只聽蔣中正或陳誠指揮。

有時候,歷史的轉折,往往就在出人意料之外的地方。胡璉拋下廣州,加速了大陸南方的失守,但是12兵團轉進金門,意外碰上共軍發動金門戰役,登陸金門與國府軍隊展開了戰鬥,這場戰役後,數十年來,共軍再無兵力登陸金門,不能越台海雷池一步,確保了台灣幾十年的安全。國府丟了廣州,卻保住了台灣,不能不說是萬幸。

胡璉在國府將領當中,是陳誠系統人馬,國史館收錄的胡璉回憶稱,陳誠派副長官羅卓英到廣東兩度找胡璉調兵,胡璉在10月初派高魁元18軍到金門,接著劉雲瀚19軍船運金門,劉廉一67軍往舟山。陳誠找羅卓英到廣東調兵,胡璉雖是陳誠人馬,仍不免認為有越權之嫌。胡兵團一走,廣東只剩劉安祺兵團,加速共軍軍事勝利。

金門大戰爆發前,共軍兵不血刃拿下廈門,守軍將領湯恩伯從上海到廈門,連戰皆北,敗走金門,剛巧碰上共軍登陸。10月25日大戰爆發前,18軍抵金門,19軍在戰鬥中卸載。金門戰役前半段,孫立人派到金門的青年軍201師601團,與湯恩伯所屬李良榮22兵團奮勇應戰,後半胡璉所屬高魁元部發動反擊,胡璉受命接替金門防務。

當陳誠拉走胡璉,拋下劉安祺,僥倖促成金門戰役勝利,但卻加速大陸軍事失敗。軍隊四處潰敗逃散,國防部、東南軍政長官、國民黨總裁都搶著各自指揮軍隊,更添混亂,國府殘部胡宗南兵敗遁逃西康,薛岳退到海南島,大陸赤化前,國府將領只憑個人情感接受命令,以求自保,國家失敗的窘況,大概就是如此難堪。

胡鏈穩住金門,遂有「十個西北王(胡宗南)抵不過一個金門王」之譽。
胡鏈穩住金門,遂有「十個西北王(胡宗南)抵不過一個金門王」之譽。

金門戰役後不到兩個月,大陸西南省份都被共軍攻入,蔣中正在12月10日由四川成都飛台灣,這是蔣中正在大陸最後的身影。不過,共軍對台威脅雖然一時減弱,但是國府內部因政治立場不同,李宗仁帶頭找美方出賣台灣。根據美國國務院歷史檔案,李宗仁在金門大戰爆發前的10月22日,透過他的親信邱昌渭找美國大使館代辦師樞安傳話,希望中美雙方組成委員會共管台灣,假如美國不喜歡他的提議,也可以自行根據征服權(right of conquest),把台灣拿走。

從美國國務院歷史檔案中,也可以發現,早在1949年2月到4月之間,李宗仁曾經希望任命駐軍台灣南部的孫立人,接替陳誠的職位,但是沒有成功。李宗仁又希望透過與陳誠交情好的薛岳,試圖說服陳誠放棄蔣中正,轉向支持李宗仁,李宗仁打算陳誠若不聽從,就利用孫立人在台灣發動軍事政變,把陳誠趕下台。李宗仁也與美方接觸,希望獲得美方支持這些想法,當時美方對陳誠多持負面評價,加上台獨運動人士黃紀南當時跑去廣州美國大使館,要求美方支持台獨,避免讓台灣淪入共黨統治,在美方舉棋未定之下,台灣的前途一度蒙上一層陰影。

1949年當時,美國對台政策搖擺,起先擔心國府戰力不足,共軍攻陷台灣,不利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曾經考慮找台獨團體或者孫立人合作,發動政變占領台灣,或將台灣交聯合國託管,但是考量開羅宣言的限制下,台灣要歸還中國,美國可能因此開罪中共新政權,不利未來關係發展,所以對台海情勢採取放手策略,希望透過這個善意,能與中共開展關係。

1950年初,在台北的美國大使館重要官員紛紛撤離台灣,美方也要求在台美僑快點撤離台灣,美方擔心共軍可能在6月攻台,但是韓戰卻出美國意料之外爆發,整個亞太情勢急轉直下,美國總統艾森豪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從此兩岸分裂超過半世紀。

無論是胡璉增強金門戰力,擊退共軍攻勢,或者是美方在反覆之間,突然改變占領台灣政策,這些因素都是中華民國能夠在台灣生存至今的因素之一,這些事態的發展,都無法事先掌握得知,中華民國的國祚得以在台延續,可能偶然要大過必然吧。

*本文原刊《閤評網》(原標題為:中華民國來到台灣的偶然與必然),授權轉載。更多好文請看《閤評網》臉書粉絲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