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任貿易代表集體發聲:拜登新政府應持續施壓中國,團結盟友,重返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2020-12-19 15:00

? 人氣

2019年5月10日,中美貿易磋商第11輪談判在華府落幕,並未達成協議。左起:中國談判代表劉鶴、美國財長馬努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AP)

2019年5月10日,中美貿易磋商第11輪談判在華府落幕,並未達成協議。左起:中國談判代表劉鶴、美國財長馬努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AP)

美國歷任貿易代表近日向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提出建議,要求繼續向中國施壓,並團結盟友,引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迅速回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是美國政府機構,負責制定貿易政策並向總統提出建議。現任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表示,拜登應該用關稅做為籌碼,施壓中國繼續執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他本周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我認為在某些方面他們(中國)做的相當不錯,在另外一些方面則不是這樣。」

美中貿易糾紛在川普任期內集中爆發。經過數月關稅戰後,美中一年前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兩年內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規模較2017年增加2000億美元。

萊特海澤表示,中國的採購進度遠遠落後,部分是由於疫情影響。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按年度比例計算,截止10月,中國採購的美國商品和服務約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要求的一半。

萊特海澤表示:「我肯定會保持關稅不變。我認為,如果你見到關稅取消,這表明我們沒有認真理解中國是戰略對手。」

萊特海澤指出,最重要的是,川普的努力 「改變了人們在經濟領域對中國的看法」,使企業重新考慮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拜登在8月表示,他認為第一階段協議 「失敗了」。但在12月,他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說,他不打算 「立即採取任何行動 」來改變該協議或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

跨越美國兩黨的歷任美國貿易代表基本認同,拜登上任後不會立即取消對中國的關稅,而將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基礎上與中國談判。

周四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討論會上,老布希總統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希爾斯(Carla Hills)說:「我不認為擺脫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在政治和公眾上有益於總統。他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取消對3700億美元的關稅,修復是漸進的,需要談判。」

奧巴馬總統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Michael Froman)在討論會上談到中國時表示,美國應該重新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改變中國對自身利益的看法。

他說:「但是,如果它(中國)不同意改變對全球經濟有扭曲作用的政策,那麼它可能應該期望其他國家採取關閉市場的行動,要麼是出口,要麼是投資或者科技合作等等。」

重返亞太

川普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周就決定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而在這群貿易專家看來,美國有必要與跨太平洋地區的夥伴重新接觸。

克林頓總統時期的貿易代表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還在會議上提到了今年11月15個亞太國家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貿易集團。

她說:「這兩項協議的真正目的是亞洲一體化」,如果美國缺席,「我們讓我們的亞洲夥伴更加依賴與中國的貿易」。

這些主導過美國貿易進程的專家還指出,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方針將被拜登強調的多邊主義和重塑美國領導力的主張取代,而在現任總統的四年任期內,亞洲的貿易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

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小布希總統時期的貿易代表波特曼(Rob Portman)在會上表示,美國必須展現更強的領導力,為迫於中國經濟脅迫的國家提供更多保護。

他說:「很多發展中國家可能比我們與中國有更多的利益關係,但他們非常害怕中國的壓力。他們希望我們能給他們一些保護,不僅是市場關係,或商業關係,還包括政治關係。」

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里根總統時期的貿易代表布洛克(William Brock)則在會上表示,「我們花在日本─美國的盟友─身上的時間遠遠不夠,韓國也是如此。我們退出TPP侮辱了他們中的很多人。」

布洛克向新提名的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建議,需要向美國人展示他們如何從貿易中獲益,否則就會失去他們的支持,「儘可能多地創造一種樂觀和目標感,儘可能快的。這也是TPP重要的原因之一」。

現年46歲的戴琪是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首席貿易法律顧問,曾擔任TPP談判的顧問。

出生台灣的戴琪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曾擔任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中國貿易執法首席顧問,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就美國對中國的爭端進行訴訟。1990年代末,她曾在中國廣州教授英語。

波特曼表示,他 「很高興戴琪是可能的候選人」,這 「將有助於推動貿易議程在國會的進展,因為很明顯,她知道我們如何運作,很瞭解TPA」。TPA指的是貿易促進授權,是美國一項有待更新的關鍵法律,可以快速推進貿易協定的談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