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星觀點:緬甸族裔之爭何時了?

2020-12-27 07:10

? 人氣

一些民族政黨表示,他們歡迎全國民主聯盟(NLD)的邀請,積極參加構建Federal民主聯邦事業,但一些民族黨官員就質疑,所謂的Federal民主聯邦是否會真正如信中所述行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克欽邦「人民黨」發言人Kwang Gaung Aung Kham說:「是否會接受全國民主聯盟(NLD)的邀請,參與Federal民主聯邦建設事業, 取決於對方的實際行動。」

綜上所述,族裔政黨對政府還是不太信任。

目前,緬甸尚未完全具備通過政治談判來解決族裔沖突問題,並真正實現族裔和解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族裔衝突的有效規制,創造各種支持族裔和解的條件,對於繼續推進族裔和解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緬甸的民族問題錯綜覆雜,二戰期間,同日本合作的緬族與支持同盟國的克欽、克倫、克耶、撣等少數族裔形成了不同的陣營,加劇了緬族同各少數族裔的分裂。此外,英國殖民者還通過在少數族裔當中征兵(主要是克欽族、克倫族和欽族)和招募警察,利用緬族與諸多少數族裔的矛盾來打壓緬族;在少數族裔中傳播基督教,並將少數族裔上層的子女送往英國接受教育,以此培養親英勢力等,使得緬族與克倫、克欽、克耶、欽、那加、佤等族群之間在宗教、文化上的差異進一步擴大。

由於1947年彬隆會議的成功,緬甸於1948年1月4日獲得獨立,撣族人賽瑞泰出任緬甸獨立後的首任總統。但由於掌握實權的緬族總理吳努(U.Nu)以及後來靠政變上台的奈溫(Ne Win)將軍都奉行大緬族主義,各民族邦區並未獲得應有的自治權,各地於是開始出現反政府的民族地方武裝力量。

緬甸Tamadaw與「民地武」之間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信任危機問題,少數民族盛行擁兵自重。2009年,緬甸前軍政府為準備次年的全國大選,要求各民地武改編為中央政府領導的邊防軍。勢力較小的民地武都接受了改編,但勢力雄厚的民地武一律拒絕了政府的要求。2009年底,果敢同盟軍被政府軍擊潰後被改編為邊防軍。包括「佤邦聯合軍」與「克欽獨立軍」等民地武與政府關系驟然緊張。

如今,緬甸的民地武有增無減,戰事也更加頻繁。昂山素季和NLD一直把實現民族和解作為主要的施政目標,但在過去幾年,緬甸民族和解進程未能取得太大進展。這一方面是因為NLD政府無權掌控軍隊。全國民主聯盟5年執政在這一問題上並沒有取得太多的成效,雖然一共舉行了4次「21世紀彬隆會議」,但徒有形式,並未在實質上改善緬甸的族裔困境。

少數民族政黨的影響力受限於緬甸的民族分布和選舉制度。緬甸是多民族雜居國家,外加采取「贏者通吃」制度(而非比例代表制),因此少數民族政黨候選人很難獲得選票,長期處於邊緣化地位。

目前的緬甸具有兩個不同的政治軀殼,在緬族內部的政治層面上,全國民主聯盟(NLD)政府與軍隊(Tamadaw)之間盡管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分歧和矛盾,但在緬族與其它少數族裔關系的政治層面上,軍方、昂山素季和NLD是有高度的一致性,兩者立場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缺乏國家認同感的緬甸少數民族對緬甸政府的民主轉型充滿疑慮:首先,2008年的新憲法繼續強調緬甸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回避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2010年緬甸的中央和地方議會選舉,限制了少數族裔政黨的參加,甚至在一些少數族裔地區沒有舉行選舉;再其次,2011年上台的登盛(Thein Sein)政府重啟與少數民族武裝的談判後,只追求停火而忽視少數民族的政治自治要求。這些對民主轉型的疑慮,使緬甸少數民族武裝不願意與中央政府溝通和談判,更不相信通過民主轉型就能實現各民族間的永久和平。族群沖突對緬甸民主轉型的阻礙作用,還表現在懷疑緬甸到底能否避免新一輪的軍事政變。

昂山素季2015年2月15日曾經說過:「我們無需立刻看到遙遠的路盡頭,我們只需看到可以抵達那里的路就好了。」這或許就是緬甸民族問題的結局。

*作者為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