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股價狂飆!想搭順風車,台股這12檔車用電子股可以逢低布局

2020-12-18 07:50

? 人氣

全球車市自2018年起,已經陷入連續3年銷量下滑的窘境,但從車用電子上游的IC、PCB訂單來看,似乎已經悄悄開始回升反彈。(AP)

全球車市自2018年起,已經陷入連續3年銷量下滑的窘境,但從車用電子上游的IC、PCB訂單來看,似乎已經悄悄開始回升反彈。(AP)

沉寂了近3年的汽車產業,在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的低基期之下,明年很有機會反彈。其中,投資人該瞄準哪些相關零組件族群,才能抓到汽車市場逐漸復甦的機會?

全球汽車銷量於2017年達到近年高峰後,開始急轉直下,尤其是今年更加明顯惡化,受疫情影響,今年車市更加衰退,使得全球車市自2018年起,已經陷入連續3年銷量下滑的窘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疫情肆虐近一年過後,經濟活動逐漸復甦,加上今年車市基期更低,只要汽車銷量得以回溫,將會顯著帶動各地區汽車銷售由負轉正,重回年成長軌道。

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認為,近期車市能逐漸回溫的關鍵,在於特斯拉(Tesla)引領風騷。今年10月,Model 3全球銷量達2萬2755輛,電動車排名全球第一;而排名第三的Model Y也賣出1萬602輛,光是這兩款車型,單月就能賣出逾3.3萬輛。

李秀利觀察,由於整個電動車環境的配套逐漸成熟,在部分國家,包括軟硬體、周邊的充電設施,都足以成熟到讓消費者放心使用電動車。她分析,整個汽車電子族群搭配起來的效果必須發酵,才會促動車電族群的反彈。(延伸閱讀:汽車產業轉型 童子賢:為台灣帶來無窮機會

占整車成本比重3成 內外裝、輔助系統都要它

從汽車的成本組合來看,根據兆豐投顧分析,低價燃油車款的車用電子占整車成本約15%,而中高價車款占約25%,純電動車款則占高達65%。車用電子占整車成本由70年代的3.5%,爬升至目前的34.3%。隨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提升,預估10年後,車用電子占整車成本比重,將會高達5成。

由此可見,汽車電子化是長期明朗的趨勢,不管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車,在電子化內外裝、汽車電子輔助系統等技術愈趨成熟下,車用零組件、車用電子成長的空間,也就愈來愈大。

從車載影音、倒車雷達、汽車環景系統,再到高階的ADAS等產品都有涉獵的怡利電(2497)受惠不小。隨著智慧駕駛滲透率不斷提高,怡利電耗時3年多轉型開發的「前擋玻璃抬頭顯示器」(WHUD)獲得部分車廠下單,於今年逐漸量產出貨。

據中國高工智能汽車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怡利電上半年在中國自主及合資品牌車型WHUD搭載量3.3萬台,超越德國大廠Continental,打入銷售排行前三名。若毛利率高的ADAS和WHUD持續成長、不斷滲透,將為怡利電帶來不少成長動能。從今年營運來看,在經歷第二季大幅度虧損過後,第三季每股盈餘已收斂至負0.02元。

怡利電拚轉虧為盈 帝寶、敬鵬、偉詮電看俏

怡利電十月營收1.68億元,單月獲利1百萬元,終於擺脫今年連續虧損。11月營收比10月再多近3成,達23.5億元,第四季獲利再度進補。隨著車市逐漸轉好,單季EPS有機會轉虧為盈,明年獲利可望再度轉正。

至於車燈,也開始逐漸轉向智慧化趨勢。車燈製造龍頭帝寶(6605)今年攜手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共同成立自適應式智慧頭燈(ADB)聯盟。

由於汽車供應鏈相對封閉,需要長久的技術及車廠的產品驗證,通常會花費數年時間的耕耘,才有機會打入相關供應鏈,門檻並不低;但是,反過來說,只要進入車廠供應鏈後,等於建立了護城河,達成長久的合作關係。

帝寶今年前11月的營收儘管受到疫情影響,衰退了8.55%,不過,若觀察下半年以來的營運,其實有慢慢成長的跡象,帝寶在9月過後逐漸成長,單月營收成長率開始由負轉正,加上股價長期處低基期的情況下,觸底反彈,也許是可以期待的轉機。(延伸閱讀:鴻海劉揚偉:2021上半年景氣佳,電動車市況「會非常好!」

此外,上游的車用印刷電路板(PCB)則有爆發性的需求。由於搭載駕駛輔助系統的當前趨勢,兆豐投顧報告指出,一輛汽車平均將會新增十至十二塊PCB板,以因應ADAS的功能性需求。根據調研機構IConnect調查指出,敬鵬(2355)在全球市占率約8%,超過8成的營收在車用PCB,隨著車市復甦,11月的營收成長率轉為正數,明年有機會回復成長。

再往上游尋找,車用IC的需求也有機會跟著PCB、車用電子迎來春燕。電源管理IC廠偉詮電(2436)除了車用電源外,也有開發用於ADAS的環車影像(AVM)與智慧攝影機(Smart Camera)晶片。偉詮電第三季以來,營收慢慢成長,11月單月營收2.59億元,不僅刷新歷史營收紀錄,今年全年營收也有機會創下新紀錄。

儘管還不明顯,不過從車用電子上游的IC、PCB訂單來看,似乎已經悄悄地從低基期開始回升反彈,值得投資人注意。

 (圖片來源/今周刊)
(圖片來源/今周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呂玨陞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