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鈞觀點:後川普與新拜登年代,台灣的機遇與風險

2020-12-17 05:50

? 人氣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美聯社)

台灣支持美國的背後有歷史、國家安全和經濟因素。儘管台灣人在過去幾屆美國大選當中冷眼旁觀,但是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卻備受期待。根據一份選前進行的YouGov民調,台灣可能是美國親密盟友當中,除了以色列之外,唯一一個國民壓倒性支持川普連任的國家。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主要因素在於台灣民眾擔憂中國野心勃勃地崛起──大多數台灣人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普(Donald Trump)改變了美國全球領導風格,從多邊主義轉為關注雙邊關係,明顯影響戰後世界秩序。許多台灣人視這次轉變為有利,並稱川普為「親台美國總統」,認為他致力於遏制中國以保護台灣安全與民主。然而與台灣民眾一般的看法相反,拜登(Joe Biden)的「實質重於象徵主義」(substance over symbolism)路線,可以使國際秩序恢復到接近川普之前的常態,這一項外交政策有助於近一步提升美台關係。如果美國外交政策在目的、方式與手段達到樂觀且健全的平衡,對台北、華盛頓與北京都有益。

拜登注重多邊主義、以身作則、盟友合作

2014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曾說美中之間具有特殊而重要的關係,他見證兩國由雙邊關係走向複雜的全球關係。在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這種轉變已不足以用來形容當前全球局勢。自中共十九大以來,北京宣告的「中國夢」和中國野心的增長,已經對世界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台灣站在抵禦區域霸權的最前線,在北京修正主義看來,區域霸權是中國全球崛起的前提。

拜登注重多邊主義與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透過以身作則以及尋求和美國盟友合作,美國獲得機會得以再度修復自由世界領袖的形象,這一步將加強其解決中國威脅的能力。

美國學者可能會將中國政府針對出口、目標企業、學術機構、研究人員和立法者、推動技術間諜活動和高科技競爭等項目的博弈當作是中國威脅。對於台灣而言,中國被視為對其民主和國家安全的威脅,台灣對中國的擔憂與華盛頓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憂慮一致。

並非所有台灣人都放棄與民主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想法,但近年來,中國政府的侵略行為使大部分支持統一的人們沉默了。隨著人們目睹香港的事態發展,台灣的反中情緒如滾雪球般擴大。

北京街頭的書報攤上擺滿了拜登勝選的消息。(美聯社)
北京街頭的書報攤上擺滿了拜登勝選的消息。(美聯社)

美中之間如何進行「沒有災難的競爭」

儘管交替執政的政黨間建立了長期關係,但當台灣和美國對台美中三角關係的看法趨於一致時,兩者自然就會拉近距離。現在,華盛頓和台北都將全方面日益強勢的中國視為共同挑戰。有理由相信,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採取更加慎重和戰略性的作法,以防止美中緊張局勢升級為「熱戰」(hot war),這也就是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坎博(Kurt M. Campbell)和蘇利文(Jake Sullivan)所言的「沒有災難的競爭」。

拜登政府在與台灣和其他盟國交往時將優先考慮「實質重於象徵主義」,其更廣泛的政策平台不會像上屆政府那樣強烈表達和苛求。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被提名人蘇利文在2020年5月寫道:「只要華盛頓在第一島鏈上保持強大的軍事地位,地區大國──從越南到台灣再到日本──都將試圖抵制中國崛起​​,而不是遷就中國崛起​​。」由此可以推斷,美國將幫助台灣加強不對稱作戰能力,強化台灣對北京的防禦嚇阻──此即問題的「本質」。此外拜登政府在與台北發出官方信號方面將更為節制,以免在地緣政治熱點煽動直接衝突,亦即淡化「象徵主義」。

對兩岸關係,拜登偏向「戰略模糊」、保持現狀

雖然拜登不打算使美台官方關係正常化,不過他長期以來都傾向對台灣「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和保持兩岸現狀。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和台灣人民來說,都是令人放心的。在感到台灣命運未定且無人照管之後,出現了恢復穩定的前景──三方將會根據兩岸現狀設下的界線謹慎行事。

不同政治光譜立場的美國人目前共同贊成的一件事情是,堅定支持對中強硬政策。美國將極有可能就侵犯人權和不公平貿易行為方面,持續向中國施加壓力。預計不會在短期內迅速取消制裁,而科技脫鉤(尤其是在半導體行業)和關稅將暫時保持。現階段,拜登若全盤取消川普的對中政策,其國內政治資本代價對於新政府而言還是太昂貴。

在美中脫鉤過程中,台灣已成為主要受益者,這有兩個原因。首先,美國一直鼓勵企業把供應鏈從中國內地轉移到台灣和印太其他盟國;第二,這是台灣將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轉移到其他地方的好機會,從而降低政治不確定性的風險。這兩種趨勢都有可能繼續。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由於美中衝突的根源在於權力動態(power dynamics)變化和兩國之間國力差距縮小,因此拜登擔任總統之後,美中緊張局勢和競爭也難以解決。但是有鑑於川普主義的特殊性,拜登將嘗試以三種重要的方式調整其對中政策。

首先,戰略鷹派將勝過重商主義經濟鷹派。美國將更加重視戰略安全,關稅不會成為與中國打交道的主要手段,重點將放在減少貿易逆差、保護智慧財產權,反對強迫技術轉移,以及開放市場。其次,將給予美國的傳統與戰略盟友更多支持。第三,美國將就許多議題尋求與中國合作(例如環境保護、氣候變遷,對抗新冠肺炎大流行)。但就算發生這些變化,美中關係也不會因為印太地區的權力動態變化而「重新開始」或「重開機」。

「國民黨傳統藍」與反共心態的國民黨青年世代

美中強權競爭的一部分,也是台灣「國民黨傳統藍」向具有反共心態的國民黨青年世代權力動態轉移的結果。國民黨傳統藍希望將政黨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盟友」,並將其視為中國合法當局和中共的競爭者。國民黨青年世代則為了國家安全,把自己視為美國的「民主盟友」,同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框架下與中國大陸交流,此一術語已成為「規避風險」的流行語。此外,國民黨內的傳統主義者最終目標是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而年輕一代則將統一視為一種潛在選項,維持和平現狀才是最重要的。國民黨青年世代認為統一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實現統一的大門並非緊閉。這種政策立場造成了一種戰略模糊,吸引重視安穩與經濟的選民,因此國民黨較不反抗北京。

另一方面,民主進步黨最重要的是與美國站在一起,抵禦中國壓力,這導致它幾乎沒有規避北京風險的空間。因此民進黨每一步都符合美國政策,川普執政期間,隨著中美關係急劇惡化,中共不斷向台灣施加巨大壓力。北京放棄早期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容忍,這為民進黨提供了一個將「九二共識」與北京實施於香港的「一國兩制」混為一談的機會。在台灣對中國只剩下還沒做到法理上獨立(de jure independence)的情況下,執政的民進黨採取更加民族主義的立場,贏得台灣大多數年輕一代的支持,年輕人主要支持台獨。

傳統上,國民黨、民進黨的社會價值觀各自與美國共和黨、民主黨更趨一致。但是近年來,中國問題使各政黨重新調整關係。川普4年來對北京和中共採強硬政策,當前的政治環境將北京和台北並列相比,這使民進黨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共和黨的立場,即台灣是中國民主的榜樣,這也是國民黨的傳統立場。有趣的是,台灣的泛藍陣營和泛綠陣營儘管擔心中國,但也同時都將中國威脅視為政治機遇。綠營認為這會鼓勵美國支持和刺激其獨立事業的機會;藍營覺得可以鼓勵其他大國遠離中國並提升與台灣的關係。此外,根據拜登務實、規避風險且原則性強而堅定的中國政策,台灣的兩大政黨都有可能對中國採取較為中間的立場,或者在理想的情況下充當中國民主化的推手。

20201208-遠景基金會8日舉行「2020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總統蔡英文致詞。(盧逸峰攝)
遠景基金會8日舉行「2020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總統蔡英文致詞。(盧逸峰攝)

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似乎達到頂點。川普已經使現狀不可能恢復,但是迄今為止,拜登對北京的立場及承諾實施基於價值的外交政策仍是有希望的。台灣應該效法並採取務實的態度,避免成為艾利森(Graham Allision)所說的「可能會導致美中之間悲劇性衝突的定時炸彈」。於此脈絡中,台灣應重新評估「與美國緊密一致」的大戰略,儘管該戰略目前得到台灣各黨派全力支持。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所有方面,很重要的是,國內政治應抵制盲目愛國主義的慾望和狂熱民族主義。政治人物致力於緩和經濟領域的敵對關係,達成三贏局面,同時在安全領域保持可信的嚇阻力,展現「求同存異」的智慧。

拜登執政下,美、 中、台關係的未來

美中關係是一條雙向道,但是中國對合作的定義是「按我說的做」,而「雙贏」的意思是「讓中國占上風」。如果中共想恢復與美國、台灣的關係,當務之急就是停止在台灣海峽「秀肌肉」。根據香港目前的情況,北京應該停止推行「一國兩制」,否則可能會永遠痛失台灣事業。儘管習近平和拜登並不陌生,但中美兩國都需要謹慎行事。

北京也將需要調整期待。總統競選期間,拜登誓言要對中國強硬,現在他將需要遵循承諾,北京不能指望看到「友善的喬」(friendly Joe)回歸。

同時,美國需要加強與台灣的貿易和軍事合作,進一步促進雙邊投資往來,並使台灣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經濟。如果中美找到新的合作框架,台灣可以成為美國再平衡(rebalancing)的夥伴,以及台北─華盛頓─北京三角關係的樞紐。

台灣應預期川普時代之後的政策轉變,將帶來天氣變化但不會改變大環境。由於拜登政府在直到美國控制住新冠肺炎大流行為止,處理外交事務之前必須優先考慮國內事務,並且拜登政府在採取高調行徑上更為謹慎,因此台灣應繼續與華盛頓密切合作,並保持相比過去4年更低調的姿態。台灣必須在拜登新政權期間重新調整步伐,同時應對中國的壓力,這是台灣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台灣一直習慣順風而行,現在這座島嶼須冒著逆風的危險,努力抓住新機遇。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美聯社)

*作者黃裕鈞(Eric Yu-Chua Huang)為淡江大學外交及國際關係英文學程兼任講師。

*本文原題「Taiwan'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during the post-Trump, new Biden era」,刊於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台美關係季度分析」(TAIWAN-U.S. QUARTERLY ANALYSIS)系列,中文版獨家授權《風傳媒》翻譯、刊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