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評觀點:緩衝區還是擴張跳板?中國的朝鮮半島困局

2017-09-14 05:50

? 人氣

筆者指出,從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24日當晚舉行的建交25週年紀念招待會上,中韓雙方的致詞來看,鴻溝仍非常巨大。(資料照,美聯社)。(多維提供)

筆者指出,從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24日當晚舉行的建交25週年紀念招待會上,中韓雙方的致詞來看,鴻溝仍非常巨大。(資料照,美聯社)。(多維提供)

中國與韓國在8月24日迎來建交25週年。不過有鑑於目前雙方針對美軍在韓國境內部署「末端高空防禦系統」(THAAD,又稱薩德反飛彈系統)的爭端,韓國總統文在寅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僅低調互致賀電,韓方甚至一改由青瓦台(總統府)發言人發表賀電的傳統,改由外交部發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位元首的賀電用很隱晦的方式描述中韓關係。不過,從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24日當晚舉行的建交25週年紀念招待會上,中韓雙方的致詞來看,鴻溝仍非常巨大。

根據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的說法,目前中國對北韓的政策之所以處在「不戰、不亂、不和」的模糊立場,主要是中國無法定位與美國的關係,仍然認為後者「亡我之心不死」,所以無法完全拋棄北韓,需要北韓作為政治意義上的戰略緩衝區,以及在中美對抗的格局中牽制美國。

但實際上,這種困境源自中國想要在國力強大後,重新把朝鮮半島納為向外擴張跳板的帝國邏輯。然而中國目前的實力不足以挑戰美國,只好允許北韓核武化,盡最大可能阻止兩韓統一。如果朝鮮半島真如某些南韓人士的希望,在中國的允許下完成統一,也必須以終止美韓同盟為代價,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逐漸掌控朝鮮半島。

不過由於金正恩為了保持北韓的獨立,持續進行核武開發,反而導致中國為了在當前持續讓北韓作為「緩衝區」,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南韓空軍和陸軍4日淩晨進行聯合飛彈發射演習,反制北韓3日進行的第6次核彈(氫彈)試爆(南聯聯參臉書)
南韓空軍和陸軍4日淩晨進行聯合飛彈發射演習,反制北韓3日進行的第6次核彈(氫彈)試爆。(南聯聯參臉書)

北韓為中國緩衝區的迷思

長期以來,外界多認為中國視北韓為其本土與南韓及駐韓美軍之間的「緩衝區」,連帶而來的想法就是,中國反對朝鮮半島在南韓主導下完成統一,這會讓美國的軍事力量直接與中國本土邊界接壤,而這正是中國在1950年介入韓戰的原因之一。因此,朝鮮半島對於中國的生存發展具有高度的戰略重要性,是防止外敵入侵中國的第一道屏障。

這樣的描述其實有很大的迷思。中國歷史上真正以朝鮮半島為「跳板」的外來侵略,只有1592年爆發的「萬曆朝鮮之役」(即朝鮮方面稱呼的「壬辰倭亂」,與日本方面稱呼的「文祿•慶長之役」)。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之所以選擇將朝鮮作為「跳板」,同時受限於無法直接跨越東海或黃海進攻中國本土的技術因素,以及欲將朝鮮半島作為戰功賞賜的政治因素。

19世紀後期,清朝面臨的諸多外患中,也唯有日本透過朝鮮半島滲入亞洲大陸。如果說朝鮮半島是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道屏障,這種觀點有很強的特殊性--專指日本或其他從太平洋方面而來的敵人。

但如果敵人具備跨海而來的攻擊能力,朝鮮半島其實很難說具備作為中國「屏障」的價值。對這樣的敵人來說,直攻中國本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例如1858年的英法聯軍與1900年的八國聯軍。

歷史上,當明朝得知豐臣秀吉發動入侵時,首先想到的並非全力援助朝鮮,而是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曾遭受過倭寇嚴重侵害的省分,率先提高對入侵的警覺,重新開始建設海防與艦隊,也是另一項證明。

上圖為1592年日本征韓水軍,明朝在一開始並非想到支援朝鮮,而是擔心沿海受侵犯。(取自維基百科)
上圖為1592年日本征韓水軍,明朝在一開始並非想到支援朝鮮,而是擔心沿海受侵犯。(取自維基百科)

畢竟,即使取得朝鮮半島,還要再越過遼東才能威脅北京,那何不一開始就直取天津?當然,前提是中國不具備強大的海軍。如果中國擁有足以在東亞掌握制海權的海軍,敵人基本上無法發起有威脅性的兩棲攻擊,無論登陸地點是朝鮮半島還是中國本土。

所以,朝鮮半島若要作為中國的「屏障」,只有在外敵如果不經此地,沒有其他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除非中國能確認由朝鮮半島入侵的敵人,最終戰略目標是要征服中國,並把朝鮮半島作為基地,否則朝鮮半島對於建都在北京的中國政權雖然有很高的戰略價值,但並沒有高到像明朝援助朝鮮王朝那樣,為其傾家蕩產的程度。

作為陸權對外擴張跳板的朝鮮半島

反過來說,朝鮮半島面海向陸「通道」本質,讓它成為英國地理學者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所謂的地緣政治「橋頭堡」--海權國家防備東亞的陸權在此集結重兵,發動跨海攻擊的基地。這在歷史上也有過元帝國兩次將朝鮮半島作為入侵日本根據地的個案。

而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俄羅斯在1880年代開始計劃修築西伯利亞鐵路,日本明治維新元勳之一的陸軍軍人山縣有朋,在1888年提出的「軍事意見書」,為此將朝鮮半島列為日本最重要的「利益線」:雖然日本能將朝鮮作為向亞洲大陸擴張的跳板,但更重要的是必須防止俄羅斯完成西伯利亞鐵路後攫取朝鮮半島,成為對日本國家安全最嚴重的威脅。這成為山縣在1889年擔任首相後的朝鮮政策方針。

類似的觀點也出現於美國地緣政治學者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的觀點:強大的中國必然會構成西方在亞洲「地中海」(日本海至南海的連串海域)的威脅,因此需要與日本結盟來與之對抗。朝鮮半島在這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指出,如果中國想支配史派克曼的「邊緣地帶」(Rimland),那麼朝鮮半島將是重要的一部份。

歷史與地緣政治理論雙管齊下的結果就是,朝鮮半島既有可能作為外敵入侵東亞的跳板,更有可能作為東亞陸權向太平洋擴張的基地。但無論哪一種發展,外來的帝國主義都會將朝鮮半島納入勢力範圍,甚至直接併吞。

巨大的中韓鴻溝

在上述的中國大使館建交25週年紀念招待會,韓方派出國會議長丁世均、青瓦台(總統府)國家安保室室長鄭義溶、外交部第一次官林聖男(代替出訪俄羅斯的部長康京和)等陣容,算是相當堅強的代表團出席。據韓聯社的報導,中國大使邱國洪指出,發展雙邊關係應著重把握如下四點:第一,堅持不忘初心,即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第二,築牢政治互信;第三,擴大共同利益;第四,維護半島和平穩定。

邱大使把「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放在第一位,依序才是其他中韓關係的面向,「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這個南韓最關切的目標,反而被放在最後,顯然是站在一種大國對小國的指導地位,暗示如果不在THAAD議題上按照中國的意思,就別想得到中國的合作。

反之,丁世均則強調「所有主權國家都有權採取自衛性措施應對來自外部的威脅」,並說「當前不宜著重談論應對措施,而應為根除根本原因凝聚力量和智慧」,表示只要「問題的原因被根除,應對措施也許就不必要」。

這凸顯雙方對於THAAD爭端的認知有相當大的歧異。不過最底層的原因,或許不在THAAD,而在中國基於自己的帝國邏輯,根本不願看到朝鮮半島統一;即使統一也應該無核化,並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內。但南韓對此似乎沒有深切的認知。

中國朝鮮半島政策的困境與野心

過去朴槿惠擔任總統的初期,曾一度認為要實現兩韓統一,必須通過中國,為此她表現出相當的親中姿態,包括在2015年9月前往北京,參加中國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與閱兵,是極少數與會的美國盟邦。

但是這種路線並未換來中國的幫助,北韓仍然持續進行核武開發,最後迫使朴槿惠不得不徹底拋棄原先的政策,改在2016年7月正式同意美軍於韓國境內部署THAAD,終至引發中韓關係急凍。

根據梁雲祥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中國不能確定美國在南韓的駐軍,是否可能為「侵略」中國的工具,由此導致對北韓政策的模糊。但實際上,中國明知美國幾乎不可能對中國發動軍事攻擊,如果真要「亡華」,也是「和平演變」。

所以中國將北韓作為所謂的「緩衝區」,實際上只是中美物質力量仍有明顯差距下的權宜之計。而為了這樣的「緩衝區」的存在,中國也是兩韓統一的最大障礙。因為中國不能確定,統一之後的半島政權,是否會抱持親中立場。

中國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支持由南韓主導朝鮮半島的統一:美軍不留駐,以及終止美韓同盟。第二個前提常為許多南韓人士忽略,但從中國屢次宣稱美韓同盟為不合時宜的「冷戰產物」,可知這個同盟的終止也是中國是否支持兩韓統一的前提。畢竟如果中國想要將支配朝鮮半島,並將美國排擠出東亞,就不能允許韓國繼續在安全上得到美國的援助。

所以大韓民族如果想要通過中國完成統一,必須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中國重拾過去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勢力範圍的夢想。

不過,無論兩韓最終是否統一,朝鮮半島核武化對中國來說都是相當大的威脅。目前雖有美國作為吸引朝鮮半島核武力量注意力,但是考量北京與平壤並不融洽的關係,以及歷史上,中國與朝鮮半島錯綜複雜的關係,一旦美國單獨與北韓達成和解,中國可能成為北韓核武的新目標也說不定。核武化的朝鮮半島,自然在面對中國的崛起時,更有「底氣」。

這是中國堅持半島必須非核化,不能明說的原因。但是對金正恩來說,則非常清楚。簡單來說,北韓核武要同時對中美都有嚇阻,才能確保其獨立,與金氏家族的統治體制。

如果按照部分南韓學者的觀點,為了兩韓統一需要「照顧」中國對「緩衝區」的渴望,因此不僅北韓要徹底無核化,美國也應在兩韓統一之後撤軍,那麼最有可能預見的結果,就是中國的步步進逼,終至重新淪為中國勢力範圍。

南韓與北韓邊境。(美聯社)
南韓與北韓邊境。(美聯社)

東亞霸業之路為何推遲

不過,北京現階段有讓北韓分散美國注意力的強烈需要,也只能容忍北韓繼續核武化。深明此點的金正恩自然不會客氣。只要北韓的核武威脅持續不斷,南韓就不可能放棄部署THAAD,中韓關係也就不可能恢復,更不可能期待中國去支持南韓的半島統一政策。

相應的結果,就是美日韓進一步加深戰略合作,中國的東亞霸業之路,也將因此往後推遲。

即使美國為了凍結北韓的核武開發,「拋開」日本,單獨與平壤舉行對話,也不代表對中國有利。正如部分日本媒體指出的,如果美國同意默許北韓保有核武,或許也會啟發讓南韓等國保有核武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對中國來說,是更加不利的結局。

*作者為獨立研究者,專欄作家。著有《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本文原刊《六都春秋》。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