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中國這一次能不能爭氣?

2020-12-16 06:5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看似和平,實引「科技戰」。(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看似和平,實引「科技戰」。(資料照,美聯社)

報載:晶片大廠英特爾執行長史旺(Bob Swan)日前致函總統當選人拜登表示,國家應制定戰略來保護半導體業,但富比世(Forbes)網站13日指出,史旺未提醒拜登,要特別注意中國正在開發大灣區,想成為半導體、晶片的設計及製造重鎮,取代美國矽谷,至少能自製而不受美國廠所牽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這則報導,我暗自得意,因為「英雄所見略同」:我去年暑假擔任一個學生旅遊團的隨團老師,走了一趟廣東,回來後就提出,習近平的目標是「粵港澳大灣區勝過舊金山灣區」。我如此認為是基於,那一次跑了廣東省6個城市和澳門特區,到處都聽到「粵港澳大灣區是習主席親自謀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所謂「三個親自」,那是個很不一樣卻又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回台灣的飛機上,我突然有所悟,那是我40多年前初當記者時的感覺:全國上下都言必稱蔣院長、蔣總統,但那不盡然是拍蔣經國的馬屁或執政當局刻意造神崇拜,整個台灣社會事實上充滿信心,多數人都不懷疑「明天會更好」,那種感覺已經很久沒有了,所以一時想不起來。但由於我曾經親身經歷過那樣一個過程——整體社會力量打造出台灣奇蹟,因此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應該也會有飛躍式的成功。

在那之前,中共19大取消了國家主席的任期制,各方都評論「習近平要當終身主席」。我不認為習近平想當「習皇帝」,可是卻想不透「習近平要的是什麼?」那一天在飛機上頓悟的就是,習近平要在他的任內完成「勝過美國」,那是他的歷史定位,將來歷史會記載「中國超越美國是在習近平擔任領導人時期」。可是,超越美國談何容易,中國的實力事實上還差得遠,習近平需要一個「里程碑」,那就是「灣區勝過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勝過舊金山灣區。

我持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個做歷史/時事評論者的感覺所得推論,如今富比士這樣的專業媒體也提出,言下之意更認為「英特爾想說沒敢說出來」,他們持此論點,應該有著專業與實務的根據。

再做進一步思考,美國政府的領導階層難道沒有這樣的認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川普一連串針對中國的「科技戰」,肯定不是只有想卡住華為或中興而已,甚至不僅止於半導體,而是及於所有科技產業。

中國能不能度過這個難關,還是就此被打回「幫美國打工」國家?

對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Legolas1024∕維基百科)
南京長江大橋。(Legolas1024∕維基百科)

長江自古是南北天塹,我當學生時的地理課本說,中國的南北鐵路大動脈是津浦鐵路與平漢鐵路。前者從天津到浦口,也就是只能到達南京市的長江北岸;後者是北京到漢口,也就是只能到達武漢的長江北岸;地理課本沒書的是,火車旅客與貨物必須以渡輪渡過長江,然後才能繼續往南方前進。

大陸淪陷/解放後,中共先在武漢建了長江大橋,但那是蘇聯人幫忙建的,全部採用蘇聯鋼材。1960年,中國要在南京建長江大橋,向蘇聯訂購高強度低合金鋼以做為大橋鋼樑,卻由於中蘇關係破裂,從蘇聯進口的部分鋼材先是傳出不合格,蘇聯後來更拒絕供貨。1961年,毛澤東決定自己生產鋼材「咱們自己建」,一直到1963年,鞍山鋼鐵公司才成功研製出符合要求的「16錳」橋樑鋼。後來更幾經波折(包括文革動亂等),直到1968年終於完工通車。

那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建造完成的長江大橋,所以大陸的教科書上稱它為「爭氣橋」。

50年前,中國人「爭氣」建了南京長江大橋,那股「氣」今天還在不在?

在此之前,習政府曾經訂下「2025年半導體自製率達70%」的目標,可是國際半導體專業媒體完全不看好,因為從2014年到2019年中國的半導體自製率只增長了0.6%。專家評估,到2024年,中國半導體自製率可望達到20.7%——距離70%的目標仍有巨大差距。

但那是川普下重手之前的狀況,現在情況已經非常嚴峻,大陸很多電子工廠已經「搶」不到晶片,中國已經不能不完全靠自己產製的半導體晶片,而且必須供應所有中國業者——那可是超乎想像的多樣!

這一次,中國還能不能爭氣?

問題不是「要不要」爭氣而已,是能不能「爭到」那口氣。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