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蔚觀點:數據不在於「大」,而在於「活 」

2020-12-16 06:40

? 人氣

身處快速跌宕起伏的市場環境,企業想要轉型成為隨時感知周遭變化的組織,就需要認清:既然數據是「活」的,資料接收就得「即時」,處理方式就得「有感」。「理所當然」的專案形式數據處理方式與應用,耗時、耗力、重工,無法協助企業面對市場,創造競爭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活數據」的三大特性

「活數據」的精髓,就是讓數據能即時蒐集、瞬間整理、隨取隨用。就像潺潺不絕的活水,供人任意取用,乾淨清澈,流動不息,讓人感受到「當下」「當時」應有的存在與價值,而非一攤死水只進不出,雜質沉積,靜止停滯。

活數據有三點重要特性:

源源不斷的產生:表示數據的「連續性」與「延續性」。

因事件而產生,無法改變的事實數據:每項數據本身都關聯一個發生時間與事件(人地事物),無論是否被標記,活數據是時間序列數據。今日的應用有絕大部分是「行為數據」。

越接近「當下」時間的數據,商業價值越高:有如「先來後到、輕重緩急、親疏遠近」,越接近現在的數據越有感。

活數據的湧進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從蒐集、儲存、清理、組織、分析到視覺呈現的每項環節,要以秒速一氣呵成。每個數據浪潮需在下個浪潮來臨之前,完成所有環節,且讓數據處於隨時可使用(Ready to Use)的備戰狀態。

20201215-(薛文蔚提供)
 

從概念到實務:建立「活數據基礎架構」是關鍵

活企業要能活用數據,就必須要有基礎建設,有如村落跟都市的差距,都市基礎建設中的水庫可以源源不絕的處理水流,讓水源是隨時可用。大多數的市民是使用者,要用時,隨時隨興的使用。同樣的,數據基礎架構讓多元數據流源源不絕地匯入,整理後,進入隨時可用狀態,讓另一端的數據工作者能立即取用、進行運算、分析或視覺呈現。反觀村落缺乏基礎建設,喝水時要自行去河邊或井邊打水、過濾煮沸後再飲用。目前多數企業對待數據的態度、方式有如村落用水。

數據水庫,讓數據工作者隨時都有乾淨、可使用的數據,如同自來水庫提供居民隨取隨用的乾淨水。

數據的基礎架構,對組織的必要性,就如同城市基礎建設對民眾的重要性,扭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讓廚師只要專心準備美食,咖啡師只要專心研泡咖啡,所有使用者專心做好自己最擅長的部份。

將源源不斷的原始數據不間斷的匯入「數據水庫(Data Reservoir)」,同時,進行自動化分類與整理,包括一系列的蒐集、儲存、管理、清理數據等步驟,讓數據結構化、索引化,成為當下可用的數據,為企業各階層員工日常業務決策所用。

建置活數據基礎架構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顯學。

20201215-“建置活數據基礎架構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顯學。”(薛文蔚提供)
 

活數據,活企業的重要活水

建立活數據基礎架構,可以協助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有效利用活數據,把握資料的即時性來抓住一閃而逝的機會,把活數據轉化成活資產、提升組織數據洞察力、促成商業升級或轉型、打造企業的數據競爭力。

在活企業中,每個人都是數據使用者,甚至是數據分析師。

建立數據基礎架構的另一個目的是在建立一個數據平民化的組織,促成企業數位轉型。企業中的每個人不需要有資料科學家或資料分析師的訓練,不需要等待IT人員準備數據,皆可隨手取得即時訊息,探索數據空間,完成日常工作,最終享受數據帶來的好處。

活數據跟石油不一樣,石油會越用越少,活數據越用越多、越流越快。企業必須能隨時接收源源不絕的活數據流入並隨時可使用,才能像煉金一樣,提煉數據,把數據「金子」留下來。讓活數據如同活水一般,在最短時間內活化企業,創造數據價值最大化,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作者為核桃運算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