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代「諜對諜」最佳見證者!20世紀諜報小說大師勒卡雷病逝

2020-12-14 14:30

? 人氣

「如果你喜歡(文學)這些分類:浪漫、懸疑、嚴肅……,我不屬於那種機制,」他在2008年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稱:「我只是寫下我想寫的內容跟角色,我不會告訴自己,這些是懸疑性質、那些是娛樂性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覺得那些滿蠢的,只是對書商和評論家來說比較方便,但我可不買帳。我的意思是,你會說《雙城記》是什麼分類?懸疑小說嗎?」

童年經歷致不安性格

勒卡雷本名康瓦爾(David Cornwell),1931年出生於英格蘭西南部的中產小康家庭,曾接受私校教育並在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學習德國文學。他隨後前往奧地利服義務役,開始接觸從叛逃蘇聯和共產東德叛逃的難民。

勒卡雷的家庭並不和睦,父親曾因為與黑幫勾結、詐騙等罪名入獄,母親則在他5歲離家出走,直到21歲才重新連絡。他的童年充斥豪車、香檳等衣香鬢影的生活,卻又陷入失親、被趕出別墅,以及被迫中斷大學學業等悲慘遭遇,造成他一生充滿不安全感,習於生活在謊言與假象之中。

勒卡雷在1996年曾說:「想辦法在檯面下求生,那就是(我)非常早期的經歷──整個世界都是敵境。」

或許正是這種性格,讓他在而立之年就受到情報單位吸收,他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修讀文學期間即是「職業學生」,後來又被外派至德國服務,在前線見證東西方陣營的爾虞我詐。勒卡雷的前三本小說《死亡預約》(Call for the Dead)、《上流謀殺》(A Murder of Quality)與《冷戰諜魂》均在擔任情報工作時完成,所幸上級並未刁難,只要求他以筆名出版小說。他說自己選擇一個法文筆名,只是因為喜歡歐洲風情的發音。

堅守情操、針砭時政

勒卡雷開始寫作時,正值冷戰最「熱」的年代,柏林圍牆(the Berlin Wall)剛剛建好,他和同儕每天都在擔心核戰爆發,大眾也深陷於許多道德難題的焦慮,這些時代氛圍都刻劃在勒卡雷的作品中,讓他很快就聲名大噪,幾年後他也因為同儕鼓舞,辭去情報工作轉任專職作家。

在大眾眼中,間諜不外乎是神秘、難辨虛實的假面工作,但勒卡雷始終堅持,這份職業有其高貴情操,在他眼中,情報人員反而擁有近乎神聖的使命,必須說出真話。

「我們不曾形塑或捏造事實,我們就在現場,我們認為需要對強權說出真相,」勒卡雷說。

勒卡雷曾在2017年美國CBS節目《60分鐘》(60 Minutes)受訪時,解釋自己為何拒絕了英國政府頒發的榮譽騎士司令勳章(Commander,CBE)。他說:「我不想被看作一個受國家表揚的人──也就是一個順從於國家的人。」

勒卡雷也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獲得任何文學獎的肯定,但他曾在2011年接受德國頒發的哥德獎章(Goethe Medal),該獎項是用以表彰「在德語和國際文化關係上擁有傑出貢獻的非德國人」。

勒卡雷從不畏懼對政治議題發表看法,致力於為人道主義發聲。他曾力批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參與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認為英國政府「背叛了戰後世代」。

勒卡雷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從1954年維持到1971年,育有3個兒子;他在1972年與第二任妻子結縭,兩人育有一子哈卡維(Nick Harkaway),現在也是位專職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