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任首席、從創團到揚名海外 吳珮菁傳承源自朱宗慶的「衝勁」

2017-09-13 08:30

? 人氣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團員李玠嫻。(顏麟宇攝)
李玠嫻提到,後來不論是練團還是表演時,都體會到人與人的交流可以不需要透過語言,透過音樂就可以感受到團員的心理狀態。(顏麟宇攝)

談到加入朱團後的生活,李玠嫻說,無可避免就是無法過一般大學生的生活,每天一下課就要趕去練習,無法像其他同學去打工、玩社團、參加聯誼。但她也覺得,在朱團一起練習、表演所感受到的,是一般大學生活不能比擬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會不會有挫折的時候呢?對此李玠嫻說到,每次有挫折想放棄的時候,就會往上看朱團的前輩,看到他們依然保持衝勁,就會受到激勵。她說,曾經有一陣子很怠惰、提不起勁來,但當時剛好看到珮菁老師的音樂會,想到老師可能身體不適還是堅持下去,聽著聽著便流下了眼淚。而像在排練《木蘭》時,大家常常練到全身肌肉痠痛、站不直身子,但還是會被團員們的氣氛鼓勵到;即便練團會有爭執、會有不合,但情感上的深刻是不一樣、很珍貴的。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團員李玠嫻。(顏麟宇攝)
李玠嫻提到,在排練《木蘭》時,大家常常練到站不直身子,但還是會被團員們的氣氛鼓勵到。圖為李玠嫻演奏《木蘭》中使用、充滿民族風的蛇皮鈴鼓。(顏麟宇攝)

「從不覺得身邊有草莓族」 源自朱宗慶、代代相傳的「衝勁」

「挫折是有,但做的事情會超過挫折的感受。」對於挫折,吳珮菁也說,像她高中時,常常演出完隔天上課都在打瞌睡,而上了大學後,往往一下課就要趕去上講師課程、幫忙編教學系統的教材,當時雖然很忙,但在朱團的氣氛就像在家一樣。

她也提到,當時朱宗慶希望她出國進修,其實她是非常不願意離開的,但朱老師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向上、走向世界,她才因此赴美進修。吳珮菁講到,當2年後她回台灣教書時,則在年輕一輩身上得到很大的啟發,在他們身上見到了很強的韌性,「人家都說年輕人是草莓族,但我從來不覺得我身邊有什麼草莓族。」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首席吳珮菁。(顏麟宇攝)
吳珮菁提到在教書時,在年輕一輩身上得到很大的啟發,在他們身上見到了很強的韌性。(顏麟宇攝)

對於疲憊、挫折時,吳珮菁則說,每次都會被朱宗慶老師激勵到,但到他到現在仍然充滿幹勁,不斷往前衝,就會受到鼓舞。她說,就如同李玠嫻會被朱團的前輩激勵一樣,他們也會被朱宗慶拉起來,這個精神就宛如古代的師徒一般,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孤身一人沒有盼望 遲暮老人卻因打擊樂再獲新生

談到對於未來的期許,吳珮菁說,朱老師常常問「我們是創立了31年還是剛開始?」表演藝術不是必需品,要生存是不容易的,至今仍然很有衝勁地帶領著大家。吳珮菁也認為,他們做的事雖然很微小,但只要能多一個機會讓其他人看到,都是很珍貴的。

吳珮菁舉例,像她主持電台,可能就可以讓一個不會進劇場的計程車司機了解打擊樂。她也提到,如朱團有開設給成人的活力班,不會看五線譜的人也可以從中體會打擊樂的樂趣,甚至進到生活中,像她看到有些老人只有外傭陪著,甚至孤單一人,生活是沒有盼望的,如果可以透過打擊樂讓他們重新得到陪伴 ,生活也會注入不一樣的樂趣。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首席吳珮菁。(顏麟宇攝)
吳珮菁認為,他們做的事雖然很微小,但只要能多一個機會讓其他人看到,都是很珍貴的。圖為吳珮菁演奏定音鼓。(顏麟宇攝)

吳珮菁也說,像她的父母現在已經都退休,現在在廟裡組了鑼鼓隊,透過這個連結,很多人可以一起唱歌、一起打鼓,甚至會看到老人跟孫子合奏,這一切很單純,卻也意義非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