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台觀點:從中國近代歷史,看「潮平兩岸闊」時代的可能性

2020-12-20 07:00

? 人氣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表示兩岸最終會走向統一。(資料照,圖取自網路)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表示兩岸最終會走向統一。(資料照,圖取自網路)

歷史學家唐德剛預言:「從帝制轉民治發生於鴉片戰爭之後,經歷約200年,到大約西元2040年,中國歷史將迎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新時代。」

今年(2020)是庚子年,新冠病毒疫情橫行,大凶。鴉片戰爭,發生在180年前的庚子年(1840),大凶。八國聯軍攻北京,發生在120年前的庚子年(1900),大凶。大陸上「大躍進」政策錯誤造成大荒年,發生在60年前的庚子年(1960),大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0年庚子,大凶ㄧ循環。談近代中國,可以從鴉片戰爭的庚子年算起,分三個60年時期。

第一個庚子60年期(1840-1900)

1840年到1900年間,中國發生重大的事情包括三件:

一件是西方殖民者對中國的侵略,代表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軍攻廣州與天津,清軍戰敗,訂《南京條約》,割香港,開五口通商,賠兩千一百萬銀圓,與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5日-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北京火燒圓明園,清軍戰敗,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賠償英、法的軍費八百萬兩。

二件是中國進入引起改朝換代循環的農民起義時期,代表事件是太平天國興起。

三件是日本明治維新,完成進入現代的變更,並開始侵略中國,代表事件是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4月),清軍戰敗,訂《馬關條約》,割臺灣,賠款2億兩白銀。

這三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

一方面打破了滿清的中央皇權統治,外部民族矛盾,內部階級矛盾加內部民族矛盾,三種矛盾使得中國舊有的中央集權的統治秩序逐漸崩潰。

二方面由於農民起義的局限性,他們不可避免地成為新的地主,而且西方殖民者的介入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失敗了,但是他們的失敗卻促成了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的滅太平天國和洋務自強運動,走上歷史舞台。

三方面漢族官僚由於難以擺脫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不能迅速建立起強有力的權力體系,從德國、日本等當時的後發國家看,這個權力體系概括起來應該是民族主義加中央集權。這個權力體系建立不起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在迅猛發展的世界變局中掌握主動,最終導致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失敗。

概括起來,1840年到1900年期間,由於中國不能迅速轉型稱為現代國家,致使中國失去了建立世界權力體系的機會。如果當時中國發生了類似於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事情,建立起了民族主義加中央集權的權力體系,後來的巴黎和會體系和雅爾達體係都將很不相同。

第二個庚子60年期(1900-1960)

1900年到1960年間,中國發生重大的事情包括四件:

一件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代表從帝國制轉變為民國制;二件是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全國統一,開創南京國民政府「黃金十年」時代;三件是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光復台灣,為聯合國五常任理事國之一;四件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成立,中華民國退守台澎金馬,中國分裂,南北分治。

第ㄧ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打破了中國自秦朝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央皇權統治,漢、滿、蒙、回、藏等五族共和,解決許多內部階級矛盾加內部民族矛盾。

中華民國成立後,首任大總統孫中山先生針對國家建設於1924年提出《建國大綱》,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作為人民應有之「權」,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作為政府施政的「能」,權能區分,造成「萬能政府」,以實現三民主義。《建國大綱》並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

孫中山(圖/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孫中山提出《建國大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第二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全國統一後,中華民國由軍政時期進入訓政時期,國府勵精圖治,推行新生活運動,大力建設,開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段罕有的短暫盛世,被譽為「黃金十年」。尤其難得的是當時國府有中共江西成立「中華蘇威埃」政權內憂與日本侵佔東北外患。

1928年,國府公佈《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使用度量衡制和國際標準接軌。當時中國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發展長足,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

1931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雖有內憂外患,中國經濟還是得到長足發展,不計東北,全國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近代以來最高水準,其他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雛形。這時期中國電力業年平均增長9.4%;煤礦業為7%;水泥業為9.6%,鋼為40%。

1927年至1936年間,交通增8.4%至17.1%,工業增5.6%。但是,造就「黃金十年」,主要是靠機製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這三大行業以兩位數水準高速增長,而當時對國家強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鋼鐵製造業、機械製造業等發展較慢。

實際上,當時中國處於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過渡階段,占中國當時GDP很大比重還是靠龐大農業人口進行農業和手工業,中國現代工業僅占GDP一成左右。
第三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中華民國由訓時期進入憲政時期,於1947年公布《中華民國憲法》,開始實施憲政法治。

《中華民國憲法》開宗名義載:「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第四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民國與共和國在台灣與大陸分治後,國府三民主義威權中華文化憲政,與共府共產主義極權馬列文化訓政,兩條水火不容路線的敵對鬥爭,為中國未來找出路。

第三個庚子60年期(1960-2020)

1960年到2020年間,中國發生的重大的事情包括三件:一件是國府1972年起的改革開放,大力經建,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二件是共府1979年起的改革開放,放棄共產主義,回歸中華傳統民本主義,大力經建,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三件是1994年中華民國在台灣修憲,總統由國民代表大會選舉,改為公民直選。

第ㄧ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由於台灣與大陸人民年均GDP對比的巨大差距,顯示國府三民主義憲政優於共府共產主義訓政,導致共府1979年後放棄共產主義。

1972年至1978年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院長 ,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在主政期間推行 十大建設 ,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力發展 台灣經濟 ,解除多年 戒嚴 ,促進 政治民主化 。在這蔣經國先生主政的16年間,台灣人年均所得(GDP)增長了約12倍,平均經濟年長率高達16.6%,高低所得的貧富差距縮短為4.71倍,使台灣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奇蹟。1989年台灣的GDP,約為大陸的45%。

20200117-兩蔣時代指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兩位著名總統,即蔣中正(右)和蔣經國(左)。(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兩蔣時代指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兩位著名總統,即蔣中正(右)和蔣經國(左)。(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第二件事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大陸城市快速興起,鄉村逐漸脱貧,大陸人年均GDP近10年來快速猛增,和平崛起,重現漢、唐盛世氣象!

2000年共府江澤民主席提出「三個代表」 ,要求共產黨要代表中國:(1)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6年共府胡錦濤主席提出包括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等理論。

2013年共府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夢」與「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合作概念。「中國夢」定義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合作、發展、和平、共贏的夢」。「一帶」指沿著漢代以來的中國西北陸上絲綢之路,「一路」指沿著宋代以來的中國東南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概念於2015年開始施行

2017年10月習主席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表態中國考慮加入CPTPP,對美國新政府形成一股競合壓力。(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第三件事情總統改由公民直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台灣放棄「大中華民國」路線,從「中華民國在台灣」,「不統、不獨」,到「中華民國台灣」,逐漸離統趨獨。

由於執政者的格局越來越小,台灣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如今,台灣的GDP只是大陸GDP的約4%,大陸福建省的GDP都已超過台灣了。

台灣命運不由一己決定

2006年天下雜誌專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時,李光耀說:「台灣命運不由一己決定。」

李光耀認為,台灣的經濟表現之所以沒達到應有的水準,自我設限是原因之一。他指出,199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台灣堅持不開放三通路線,增加了兩岸人與貨運往來的成本,也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關於未來台灣何去何從,李光耀這麼說,在未來的五年、十年或是五十年,不論台灣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並無法由台灣一己決定,而是取決於中國的情況與美國的情況。就像新加坡的命運將由國際局勢來決定,台灣的生存也一樣決定於國際局勢。

《李光耀觀天下》斷言,大陸與台灣終將統一

2013年李光耀在新書《李光耀觀天下》談到他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李光耀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因為兩岸經濟整合將讓兩岸走在一起,中國大陸就無須動用武力,大陸與台灣未來終將統一。

*作者為佛羅里達大學前核工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