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民國剪影─從劉昉戎馬生涯探索民國史真相《從1904年到西安事變》

2020-12-13 07:00

? 人氣

各蘇區的三十萬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於1936年10月抵達陝北時,只剩下殘兵敗將約三萬人,被國民黨以十倍的兵力包圍。當蔣介石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突發的西安事變打斷了他的計畫,也為已奄奄一息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生機。(圖/維基百科)

各蘇區的三十萬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於1936年10月抵達陝北時,只剩下殘兵敗將約三萬人,被國民黨以十倍的兵力包圍。當蔣介石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突發的西安事變打斷了他的計畫,也為已奄奄一息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生機。(圖/維基百科)

他的臉龐削瘦,中等身材略帶佝僂,神態舉止溫文儒雅,只有當我們對他行起立敬禮時,他才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絲凜然的威儀,很鄭重地以七十五度鞠躬向我們回禮;他上課時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艱深的文言文,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顯示出他古文造詣的深厚,以及為我們備課的用心!他的一手粉筆字秀麗蒼勁,下課後,一定要親自將黑板擦拭乾淨後才肯離開教室。除了上課外,常看見他孤獨地緩步在校園裡-他是我高三時的國文老師劉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聽說劉昉老師在大陸時期官拜中將,曾任華中重鎮武漢地區的警備司令部司令,因為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將領,來台後被解除軍職,才用他早期廣西師範的學歷應聘來金門中學當我們的老師。他在學校時絕口不提他的過去,據同是國文老師的鄭藩海老師回憶,同事聚會時,不免有人問及此事,劉老師的標準反應是:淡然一笑,輕輕地說:那是同名之累。

劉昉(取自工程師的理性與感性臉書)
每次回金門經過高中母校時,劉昉老師當年那孤單落寞的身影總是再次浮現在我的心中,讓我想起陸游的《訴哀情》:「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取自工程師的理性與感性臉書)

但是,凡走過必留痕跡。高我一屆的工研院前協理許友耕學長憶及,劉老師上地理課時尤其精彩,曾聽老師不經意提到,他走過大陸35省中的20省;還有上國文課詩經《蓼莪》篇,劉老師唸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時,聲音突然哽噎,大家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時,他已經放下書本,走出教室。從窗戶看出去,看得出老師不時擦拭眼淚在啜泣,好一會兒後才回到教室幽幽地說:「人家連家裡的隨從貓狗都帶到台灣,我連自己的父母都沒法子保護!」

每次回金門經過高中母校時,劉昉老師當年那孤單落寞的身影總是再次浮現在我的心中,讓我想起陸游的《訴哀情》:「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近半世紀後的今天,對恩師的無法忘懷促使我一頭栽進浩瀚的故紙堆中和互聯網裏,企圖從龐雜的戰史中覓尋與恩師有關的蛛絲馬跡,試著勾勒出他的一生和他曾有過的戎馬生涯…

1904年(清光緒30年)那年

1904年,當古老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變局之際,劉昉出生於大清西南邊陲的廣西省桂林府荔浦縣。同樣祖居桂林的李宗仁這年13歲,因為當塾師的父親應徵出洋當華工,他從老家臨桂縣西鄉的兩江墟到縣城裡上新式學堂,被城裡的同學譏笑是「鄉下的傻瓜」。11歲的白崇禧成長在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家庭裏,父親在前一年過世,家產為不肖夥計所侵奪;鄰省湖南湘潭比白崇禧小九個月的毛澤東,在韶山老家做拔草、放牧、拾糞、砍柴等農活,同時跟隨三家村塾師學識字。遠在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的蔣介石這年17歲,兩年前與大他5歲的毛福梅成親,有感於孤兒寡母少妻在老家溪口鎮受到土豪劣紳的欺凌,決定出去闖蕩一翻事業,隔年春東渡去了日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些少年郎爾後將在神州大地捲起千堆雪,塑造成海峽兩岸和世界現今的格局,影響了劉昉和你我無數人的一生。

慈禧太后。
1904這一年,適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清帝國舉辦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考-甲辰恩科進士會試。(取自網路)

也是1904這一年,適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清帝國舉辦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考-甲辰恩科進士會試。隔年九月,清廷下詔廢除了在中國歷史上沿續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並令廣設新式學堂,目的雖為學習西洋的「奇技淫巧」以救亡圖存,但讀書人搏取功名的道路被斷絕後,儒教所建立忠於皇權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也跟著崩潰,爾後出洋留學和進入新軍系統的士子大增,革命思潮在這兩個族群內快速傳播,反而加速了清帝國的覆亡。

王綱解紐,軍閥混戰

自1895年起,國父孫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發動了十次武裝革命,但都沒有成功。或許是大清氣數該盡,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革命黨人因名冊外洩人人自危,工兵營班長熊秉坤倉促起義,率隊攻打湖廣總督府,恰逢湖北新軍被調去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武昌城內防務空虛,總督瑞澂竟棄城而逃。兩天後,武漢三鎮已全在革命軍手中,之後革命浪潮快速蔓延全國,關內十三個行省陸續宣布脱離清室獨立。此時世上已無慈禧太后,六神無主的裕隆皇太后和滿清親貴內閣,只好起用袁世凱來收拾善後,但袁世凱卻暗中與革命軍議和。

1912年2月12日,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宣統皇帝《退位詔書》,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國正式滅亡。已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依照議和承諾讓位給袁世凱。為防範袁世凱獨裁,3月8日臨時參議院通過政府採內閣制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6年,洪憲帝制失敗後,袁世凱憂憤而亡,北洋軍分裂為直、皖、奉三派系,你方唱罷我登場,競相爭奪列強所承認的北京政府控制權,中原大地軍閥混戰,政客捭闔,民生凋蔽。1917年,在張勳復辟宣統皇帝失敗後,重新掌權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撕毀《臨時約法》,拒絕恢復舊國會,擬遂行其武力統一政策。手無寸鐵的孫中山南下廣州展開護法運動,粵、桂、滇、黔等西南地區的軍閥也高舉護法大旗,加入孫中山的廣州軍政府;廣州軍政府並不為列強所承認,而西南地區的軍閥和北洋軍閥實為一丘之貉,只是想利用孫中山的革命領袖威望,掌控廣州軍政府以擴張其政治利益和地盤,如同北洋軍閥一樣,互相爭戰不已。

袁世凱(圖/ 維基百科)
1916年,洪憲帝制失敗後,袁世凱憂憤而亡。(圖/ 維基百科)

此時甫於1917年革命成功的俄國列寧政府,向孤立無援的孫中山伸出橄欖枝,表示願意放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並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而陳獨秀等人也在共產國際協助下,於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孫中山因而採「聯俄容共」政策,並以俄為師,仿效蘇聯的建軍模式,於1924年6月創辦黃埔軍校,指派蔣介石出任校長,中華民國第一軍事強人於焉而生。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共產國際的目的是要赤化中國。

新桂系崛起,蔣介石浴血東征

1920年代初期,出身舊桂系,年僅三十多歲的中下級軍官李宗仁、黃紹紘、白崇禧三人,竟然以不到三年的時間,聯手剪除曾經不可一世的陸榮廷、沈鴻英、譚浩明等桂系老軍閥,擊潰乘孫中山於北京病危,欲藉道廣西進攻廣州的滇系軍閥唐繼堯,於1925年秋統一廣西。也是同一年,蔣介石率黃埔師生浴血東征,徹底消滅了陳炯明等粵系軍閥,國民政府第一次牢牢掌控了廣東。

早在1923年10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就祕密加入國民黨,因此於統一廣西後即由白崇禧代表談判,加入廣州國民政府,促成兩廣統一,並接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1926年5月初,第七軍率先北上湖南,擊退攻擊湖南軍閥唐生智的吳佩孚部,保住衡陽,為北伐軍打開門戶,唐生智部也因此接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7月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在廣州正式誓師北伐,年僅33歲的白崇禧受任為北伐軍總部參謀長。

廣西地瘠民貧,又無工商之利,稅收不足以養兵,土匪出身的陸榮廷、沈鴻英等桂系舊軍閥,靠販賣煙土和賭捐維持開銷,雖名為都督、巡按史等,實與黑幫頭子無異,無任何全國影響力。李宗仁、黃紹紘、白崇禧三位新桂系軍事強人,出身新式軍事學堂,知道不走出去,只能坐以待斃。他們走在歷史的正確道路上,加入廣州革命政府為自己取得走出廣西的正當性。之後能征善戰的廣西桂軍,在北伐戰爭和對日抗戰中戰功彪炳,李、黃、白三人也因此成為民國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與鐵腕厲行軍事獨裁的蔣介石恩怨情仇數十年,直到毛澤東的共黨解放軍席捲中國大陸。

白崇禧(左)與蔣介石。(圖/維基百科)
廣西桂軍在北伐戰爭和對日抗戰中戰功彪炳,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圖左)三人也因此成為民國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與鐵腕厲行軍事獨裁的蔣介石(圖右)恩怨情仇數十年。(圖/維基百科)

劉昉投筆從戎,北伐龍潭之役初臨戰場

1926年 5月,李宗仁派人考察廣州黃埔軍校的辦學模式和訓練、教育內容,在廣西南寧創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 」第一分校,22歲已從廣西師範畢業的劉昉考入砲兵科成為第一期學員。

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各路軍皆進展順利,於1927年3月克復上海和南京。4月12日,蔣介石在江、浙財閥的支持和青幫、洪門的協助下,在上海對發動工人武裝暴動的共產黨人清黨,並另立黨中央於南京,與武漢主張容共的汪精衛正式決裂(史稱寧漢分裂),汪因此唆使原本就具野心的唐生智東征南京,蔣桂聯軍兩面受敵,李宗仁從前線率軍回防。6月,馮玉祥也同意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但主張寧漢和以共同對付長江以北的敵人。8月初,北伐軍在蔣介石親自督戰下兵敗徐州,江北得而復失。8月12日,蔣在各方壓力之下第一次下野(對此有白崇禧會同何應欽逼宮之說)。

8月25日,孫傳芳利用蔣、汪內訌,北伐軍同室操戈之際,親率6萬餘大軍渡過長江,攻擊南京東北方的棲霞山、龍潭至下蜀一帶。北伐軍在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的指揮下,雙方圍繞龍潭古鎮和棲霞山高地展開激烈的肉博爭奪戰,陣地數度易手,周圍數十里地砲火蔽天,血肉淋漓,屍橫遍野,宛如人間煉獄。

經過六晝夜激戰結果,由北伐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孫傳芳渡江大軍全部被殲,未及渡江者不是溺死,就是被俘,北伐軍也死傷不計其數,根據白崇禧回憶,半年之內,火車經過龍潭,屍臭仍然逼人。

劉昉於1927年8月自南寧軍校畢業後,立即派往北伐前線,出任李宗仁的第三路軍砲兵指揮部准尉見習官,初臨戰場即投入了這場北伐史上最慘烈的龍潭之役。數十年後,老師在課堂上曾提到戰場上面臨生死關頭時各種人性的呈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他引用杜甫的「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來形容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我想這應該是他親身經歷從死人堆裏爬回來的寫照!從戰場倖存下來的劉昉,不久升任少尉排長。之後追隨李、白轉戰各地,因功再升任上尉連長。

東三省易幟,各路諸侯歸一統

1928年1月,蔣介石復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自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任命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山西王閻錫山(審時度勢後,於1927年6月易幟加入北伐軍)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及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4月下達攻擊令,討伐已於1926年春入主北京的張作霖。各集團軍所向皆捷,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退出北京,在退回瀋陽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於皇姑屯。

張作霖(圖/維基百科)
各集團軍所向皆捷,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退出北京,在退回瀋陽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於皇姑屯。(圖/維基百科)

6月11日,白崇禧領軍進入北京,7月6日,蔣介石率各集團軍總司令和黨政要員,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祭告國父,以孫中山先生傳人自居的蔣,撫棺慟哭。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三省易幟,蔣、馮、閻、桂聯軍的「二次北伐」,也隨之宣告完成。

楊永泰獻「削藩策」,蔣馮閻桂中原大戰

北伐完成後,雖然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蔣、馮、閻、桂四集團軍形成四個巨大的軍事派系,誰也不服誰的領導,在其勢力範圍內之政治、軍事、財政上均保有自主地位,張學良則穩坐東北王地位。因此北伐成功,只是軍閥勢力在青天白日旗幟下重組而已。

蔣介石據有富裕的東南五省和工商大城市,獲得江、浙財閥的財力支持,從軍事強人蛻變為政治強人,牢牢掌控住黨中央,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桂系在北伐期間,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將兩廣、兩湖、平津皆納入其勢力範圍,讓蔣介石如坐針氈。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蔣中正決定採用策士楊永泰的「削藩」建議,將全國軍隊縮編。 1929年1月,國軍編遣會議在南京召開,根據蔣所提編遣計畫,蔣的兵額約為馮、閻、李的總和,並要求馮、閻、李進京任職,無法杯酒釋兵權,那就調虎離山吧!引起了馮、閻、李的猜忌和不滿,一致反對蔣的獨裁。楊永泰再向蔣獻策:「以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以經濟方法瓦解馮玉祥,以政治方法解決閰錫山,以外交方法解決張學良。」

1929年3月,蔣對李宗仁、白崇禧下達討伐令,「蔣桂戰爭」全面爆發。蔣封官砸錢毫不手軟,策動李明瑞等桂系將領,及白崇禧所御之唐生智舊部陣前倒戈,成功瓦解第四集團軍,結果李宗仁、白崇禧流亡海外。11月,李宗仁、白崇禧從越南潛回廣西重起爐灶,在南寧組織「護黨救國軍」宣布就任總司令、敵前總指揮,身為桂系一員的劉昉任所部直轄炮兵營少校營長,參與之後的中原大戰。

1930年初,反蔣各派系共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李宗仁所部改稱第一方面軍,馮玉祥部為第二方面軍,閻錫山部為第三方面軍。一場以河南、山東、安徽為戰場,參戰人數超過百萬,僅參戰四方軍隊傷亡就高達30萬之巨,史稱「中原大戰」的軍閥混戰開打。長達三個月的大戰在秋收季節進行,不僅殺害了無數的無辜百姓,還摧毀了中原的莊稼,數百萬人淪為餓殍。

張學良(取自維基百科)
閻、馮、李聯軍原本與蔣勢均力敵,雙方都用全力爭取張學良(見圖)的支持,最後張學良接受了出價最高的一方。(取自維基百科)

閻、馮、李聯軍原本與蔣勢均力敵,雙方都用全力爭取張學良的支持,最後張學良接受了出價最高的一方,東北軍入關挺蔣,馮、閰的防禦線立刻全面崩潰,馮玉祥的西北軍和地盤被張學良全面收編和接收,閰錫山的晉軍退回山西老巢。已進軍湖南攻取衡陽,拿下長沙的李、白桂軍退守廣西。

這場戰爭被章太炎形容為:「土豪、劣紳和流氓的打鬥」,最後也如章瘋子預言:「在一場生死豪賭中,具原始農業背景的土豪劣紳,無法和現代工業都市背景的流氓相抗衡。」

驚風密雨,各方競逐

1931年初,蔣介石部署廣東、湖南、雲南各省軍隊圍攻廣西,李、白四面受敵,最後只保住桂林、梧州、柳州、南寧四座孤城,但當此風雨飄搖之際,局面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1931年2月,立法院長胡漢民因反對蔣介石制定《訓政時期臨時約法》的主張,被蔣解職並軟禁於南京湯山,廣東陳濟棠因此樹起反蔣大旗,原本槍口相向的兩廣忽然又攜手團結起來,陳濟棠將攻入廣西境內的粵軍全數撤回。5月27日,國民黨反蔣各派系包括唐紹儀、汪精衛、孫科、陳濟棠、李宗仁等集結於廣州,另成立國民政府,推舉汪精衛為國府主席,通電要求蔣下台。

廣州國民政府將粵、桂兩軍分別改編為第一 、四集團軍,擬北上討蔣。當戰端將啟之際,九一八事變突然爆發,蔣和張學良採不抵抗政策,日本關東軍佔領東三省全境,全國人心悲憤不已,要求寧粵雙方息爭禦侮。廣東方面提出,如蔣介石息兵下野,粵方自動撤銷政府,雙方一致合作對外的主張,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被迫第二次下野。

12月18日,各方齊集南京,推選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與上海及江、浙財閥素無淵源的孫科,未能掌握財政權難為無米炊,奪權落空的汪精衛與蔣介石由敵對轉為合作。1932年1月,蔣、汪連袂回到南京,孫科辭行政院長,由汪精衛接替。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古今皆然。

之前寧、粵雙方和談的條件之一是撤銷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改設軍事委員會統率全國軍隊,因此蔣介石回來後,便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粵方撤銷國民政府後,則另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及執行部,以胡漢民為共主,兩廣實力為後盾,以反對南京政府不抗日為口實,仍與南京維持分庭抗禮的半獨立狀態。為向陳濟棠交心,並撐住兩廣合作的局面,李宗仁決定充當「人質」長居廣州,將廣西軍政事務全部交由白崇禧掌管。

李、白等桂系領導人以三民主義為建設最高指導原則,以「建設廣西、復興中國」及「三民主義廣西化」為口號,展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教等各方面的建設,也有與南京較勁,爭奪國民黨正統的用意。他們的政績深受肯定,被胡適、徐悲鴻等社會名流譽為中國的模範省;閻錫山也埋頭於經濟、文教等建設,將山西建設成中國最富裕的省分之一。在其他省分的國小就學率還只有20%時,山西已經達到驚人的80%。

關於這個時期廣西與中央的互動關係,當時的廣西省長黃旭初,後來做了一個生動地譬喻:他說廣西面對南京,有如今日在野黨執政的地方面對中央執政黨。行政院各部派員到桂省視察,省政府照常接受,並未拒絕。各部召集各省的人員赴南京開會,桂省也照規定派員參加。陸軍大學由北平遷到南京後,廣西每期都送有學員入校。雙方政治上雖然對立,行政上卻維持統一。(本段內容引用白先勇.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

劉昉於中原大戰後即被派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1932年7月畢業後回國,出任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炮兵指揮部中校參謀。12月,再考入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1期深造。陸大招生時,刻意放寬各中央軍部隊的錄取名額,壓縮雜牌部隊的人數,以第11期錄取的96名學員為例,黃埔系統就佔70名,其他名額才分給東北軍、晉軍、川軍、粵軍、桂系等。這一期桂系只有3人,劉昉能夠脫穎而出,確屬不易。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1927年7月,武漢的汪精衛政權也開始分共清黨。 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暴動後上井崗山當山大王,之後潛伏在國軍中的朱德、彭德懷等人在各地發動暴動失敗,也陸續率領殘部上山。到1928年底,井岡山上已有紅軍萬餘人,乘國民黨正醖釀內戰無睱顧及時,佔領贛南和閩西。蔣、馮、閰、桂中原大戰期間,共產黨人乘機擴大蘇維埃的領土和紅軍,到1930年底,至少有14個蘇維埃存在於不同的地區,21支紅軍,共有士兵和赤衛隊約20萬人。

汪精衛(圖/維基百科)
1927年7月,武漢的汪精衛(見圖)政權也開始分共清黨。 (圖/維基百科)

中原大戰結束後,國軍對毛澤東所佔領的贛南閩西蘇區發動五次圍剿,前四次均以失敗告終,反而讓毛澤東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黨內威望大增。1931年11月7日,在紅軍擊敗國軍的第二次圍剿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毛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約為二萬四千平方英里,人口約為八百萬,也稱為中央蘇區。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了100萬國軍,對各地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並以50萬大軍進攻中央蘇區。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約8萬6千人突破包圍圈,從此被迫展開歷時兩年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假道滅虢」,薛岳奪取貴陽

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除了圍剿紅軍外,他也打算一石兩鳥,順道以武力平定各省的割據勢力。貴州「桐梓系」軍事集團擔心蔣以剿共為名,行「假道滅虢」之計,與兩廣訂立「黔、桂、粵三省互助條約」,約定若中央對三省任何一方用兵,便互相支援。

當紅軍突圍後,已歸順南京的薛岳率中央軍九個師尾隨不捨,但與紅軍總是刻意保持一兩日腳程的距離。1934年12月中旬,紅軍挺進至貴州境內時,沒想到黔軍竟一觸即潰。然而,薛岳優勢的兵力並未對黔北的紅軍發起進攻,反而是向貴陽進軍,白崇禧也派桂軍夤夜向貴陽兼程急進,但薛岳仍搶在桂軍之前,於1934年12月31日進入貴陽,隨即控制貴州省政。數月後,蔣介石親飛貴陽視察,原省主席-貴州軍閥王家烈到機場給蔣送行時,被強邀登機帶往南京,再也無法回到貴州。

1935年1月4日,紅軍強渡烏江,攻下黔北重鎮遵義。1月6日起,所有長征領袖暫時卸下軍務,在遵義召開三天政治局擴大會議,檢討過去的錯誤,擬定死裡逃生計劃。共產黨官方史家指出,遵義會議是毛澤東全面掌權領導的開始。

薛岳(取自維基百科)
當紅軍突圍後,已歸順南京的薛岳率中央軍九個師尾隨不捨,但與紅軍總是刻意保持一兩日腳程的距離。(取自維基百科)

「機不可失」,陳濟棠起兵討蔣

到1935年時,蔣介石對紅軍發動的第五次圍剿,不但驅逐了江西的共產黨勢力,而且控制的地盤更從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進一步南下擴張到湖南、福建、貴州。並藉一路追剿紅軍深入西南各省。此時,政經能力可以南京國民政府相抗衡者,只剩下廣東和廣西。

1936年5月13日,被西南地區奉為黨內共主的胡漢民因患腦溢血突然逝世,兩廣頓失屏障。蔣介石認為解決兩廣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要求廣東陳濟棠協助出兵攻打廣西。6月1日,唯恐唇亡齒寒的陳濟棠反而與李宗仁、白崇禧共同決定,以粵、桂兩軍打出抗日旗號,北上討蔣。

但到了7月初,南京對廣東的分化收買奏效,使得粵軍內部土崩瓦解。7月4日,廣東空軍48架飛機叛逃至南昌,8日,第一軍軍長余漢謀秘密出走,於次日在南京通電擁護中央,同日第二軍副軍長李漢魂也宣布服從中央。

陳濟棠迷信命相,起兵前派其兄到南京覷觀蔣介石面相,回報說蔣氏印堂灰暗,年內必有大難。又找江湖術士翁半玄去奉化看了蔣氏母墳的風水,翁半玄看過後說了四個字「機不可失」。 到了7月18日,廣東空軍司令黃銳光再親自帶領大小飛機74架和後勤人員,集體飛向南昌投誠,陳濟棠這時才明白,翁半玄說的「機不可失」,原來是指「飛機不可失」。情勢急轉而下後,陳濟棠心灰意冷,只好宣布下野,逃往香港。南京國民政府隨即發布余漢謀為廣東綏靖主任。

廣西在白崇禧主政之下,除正規軍外,也編練民團,全民皆兵。蔣介石對廣西實施經濟封鎖,並企圖將李、白兩人調離廣西,廣西文武將校群情激憤,寧為玉碎都要跟蔣「幹到底」,這點跟粵軍被分化收買有很大不同。

因這時傳出在陝甘邊區剿匪的張學良和楊虎城,與中共秘密達成停戰協議,蔣介石急於調兵北上剿共,蔣桂雙方經過反覆博弈,最終達成和平協議:南京國民政府正式任命李、白為廣西綏靖正、副主任,蔣必須準備抗日,桂方將全力協助。之後,白崇禧再同意以軍委會常務委員名義出洋考察。自此,廣西與中央自1929年以來的對立局面,終告和平落幕。

此期間,劉昉於1935年12月自陸大修業期滿後,升任第四集團軍炮兵指揮部上校副指揮官。1937年3月調任廣西綏靖公署第3獨立團上校團長,之後升任教導總隊少將總隊長。

張少帥西安兵諫,蔣介石華清池驚魂

各蘇區的三十萬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於1936年10月抵達陝北時,只剩下殘兵敗將約三萬人,被國民黨以十倍的兵力包圍。當蔣介石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突發的西安事變打斷了他的計畫,也為已奄奄一息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生機。

少帥張學良這年36歲,蔣介石命他帶領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在陝西、甘肅剿共,他的東北軍部屬家鄉被日本佔領,只願意抗日不願意打內戰,在第一次和紅軍作戰慘敗後,張學良開始懷疑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並跟周恩來有秘密接觸。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前往西安,準備對紅軍做最後一擊。強大的中央軍從四面八方向西北地區集結,但一如既往只安排在地方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後方。張學良和楊虎城此時面臨兩難的抉擇:服從還是反叛?再沒有猶豫不決的時間了。楊建議「劫持」蔣介石,強迫他放棄內戰。少帥初則震驚,隨即表示同意,「兵諫」計劃就這樣倉促達成,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將蔣介石扣留於驪山下的華清池行館,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張學良晚年說,歷史如果走回頭路的話,西安事變他還是要發動的。張學良說,蔣先生讓雜牌軍「剿共」的目的是在「一斧兩砍」。事情明擺著,誰都明白,這不是讓我們去「剿共」,是要讓共軍消滅我們;李宗仁在回憶錄中也說,蔣介石在圍剿江西紅軍時,中央軍始終沒在西路布置堅強主力圍堵或追擊,只在湖南境內緩緩跟隨,目的是要迫紅軍西竄入廣西境內,擺明著是要借刀殺人。

在過去我們所讀的歷史中,「時代的舵手,民族的救星」是永遠不會犯錯的。張學良於90歲重獲自由後,請旅美歷史學者唐德剛幫他寫回憶錄。據唐德剛說,張所以找上他,是因為張曾經看過他根據李宗仁口述所撰的《李宗仁回憶錄》,張翹起大拇指說這本書實在寫得太好了。張學良跟唐德剛說,他未見過李宗仁,但是他和「蔣」太熟了,唐筆下所寫,李宗仁所說的「蔣」,就是百分之百的「蔣」,因為「蔣」正是這樣的人。

李宗仁戎裝照(取自維基百科)
張學良跟唐德剛說,他未見過李宗仁(見圖),但是他和「蔣」太熟了,唐筆下所寫,李宗仁所說的「蔣」,就是百分之百的「蔣」,因為「蔣」正是這樣的人。(取自維基百科)

《張學良口述歷史》後來是一部未完成的回憶錄,唐德剛說要幫這些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寫回憶錄,得有超人的耐性。唐德剛發現,張學良比李宗仁還要難纏得多。因為他自以為是的個性,比李宗仁還要堅強十倍呢。

我看過這本後來根據張學良口述錄音整理出來的書稿,發現90歲的張少帥雖然被幽禁了54年,但還是當年那位公子哥兒。張隨興而談,隨意而至,口無遮攔,喜歡講情色笑話,裡面吹噓自己風流豔史的內容很多。有趣的是張學良一到美國,就迫不急待的跑去紐約找貝聿銘的繼母-70歲的貝夫人,當年他沒追到手的蔣四小姐。在貝夫人家住了三個月,常常公開地說什麼「趙四可敬,蔣四可愛」,直到趙四小姐受不了,去紐約把他抓回去。

就是這位熱情任性的張少帥,左右了蔣介石一生功業的成敗,不管是1928年東三省易幟、1930年入關挺蔣,或是1936年的西安事變,都徹底改變了中國和影響全世界,其是非功過,恐怕再過千年也爭辯不清。

*作者為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台大土木工程博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大EMBA商學研究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