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的事》她歷時近20年深入中國研究愛滋、麻風,道破疾病「污名」本質

2020-12-08 10:12

? 人氣

「一開始大家搞不清楚這是什麼病,又有人死掉,恐慌是尋常的反應,但如果各種知識都出來了、還恐慌成跟一開始一樣,問題是什麼?」(示意圖,謝孟穎攝)

「一開始大家搞不清楚這是什麼病,又有人死掉,恐慌是尋常的反應,但如果各種知識都出來了、還恐慌成跟一開始一樣,問題是什麼?」(示意圖,謝孟穎攝)

「疾病污名本身已經先存在,不管是恐慌或誤解……恐慌是因為大家不認識他,剛開始大家都不認識,但有時候,這疾病在科學上已建立起認識、知道可以怎麼預防時,社會中的人也不見得都能理性反應……」

2020年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替全世界罩上一層陰霾,陰霾之下的台灣雖以「防疫奇蹟」聞名全球,對確診者的恐懼卻仍至今未歇,甚至未確診的移工、酒店小姐、街友也接連被視為「防疫破口」──這般疾病與污名之間的連結,昔日花費近20年深入中國研究愛滋、麻風醫生的劉紹華曾見過許多,儘管各種疾病、各種人受到污名的成因皆有不同,劉紹華提醒的共通本質是:「污名的效應非常複雜,不只是『得一個疾病』這麼簡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劉紹華看來,疾病本來是一個生物性的現象,但當大眾對疾病不認識、不理解,便易有恐懼產生,而主流社會「不喜歡」的人染病,這些弱勢群體可能就受到更多的排斥,加上當今各種媒體推波助瀾,大眾對疾病就會有更多誤解。

「一開始大家搞不清楚這是什麼病,又有人死掉,恐慌是尋常的反應,但如果各種知識都出來了、還恐慌成跟一開始一樣,問題是什麼?」劉紹華如此探問。污名一語看似沉重,卻隨時伴隨疾病產生,而在新興疾病將成為常態的21世紀,如何理解污名、破除污名,亦成眾人難逃課題。

疾病污名首先來自「恐懼」:資訊已經慢慢有了,但一般人不太會接受這些科學的事實,他的恐懼偏見遠遠超越科學理性…

問起生病的人為何受到污名,劉紹華說各種狀況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以劉紹華過去研究的愛滋、麻風到當今COVID-19,大概都有一個狀況:「可能因為剛開始這些疾病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意象太令人害怕,即使到後來這疾病已被證實沒那麼可怕、甚至有治療方式,他的意象沒有被移除掉……我們可以去討論說為什麼這意象除不掉,但那是每個的意象除不掉的原因,都可能不同。」

感冒因為容易好,一般而言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愛滋當初以新興疾病被傳播時,沒有解藥、沒有疫苗,後期雖出現「雞尾酒療法」讓感染者得以繼續生存,刻板印象還是在:「愛滋有很容易感染嗎?比感冒、肺結核還不容易感染。這不是說流感、肺結核就要怕,但知識上愛滋是很容易預防的疾病,知道他感染方式就很好預防──會感染可能是輸血重大醫療疏失,但其實重大醫療疏失對人的生命都會有影響,那是很不容易發生的事情,至於性行為,如果是安全性行為也不太可能容易發生,如果你跟愛滋病人一起吃飯、一起游泳,其實不會有什麼事……」

醫師 醫生 醫院 手術 開刀(sasint@pixabay)
主要來自一開始不認識這疾病,但有時科學已對疾病建立起認識、知道如何預防時,社會也不見得能理性反應(示意圖/sasint@pixabay)

劉紹華說,人們對疾病的恐慌,主要來自一開始不認識這疾病,但有時科學已對疾病建立起認識、知道如何預防時,社會也不見得能理性反應。就像愛滋,即便科學上的常識就是不易感染,多數人的恐懼可能還是遠遠超過科學理性,又例如麻風病(漢生病)更難傳染、就算被感染到也幾乎不會發病,「大家還是很怕他。」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