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音樂學》中國有嘻哈 會是中國的嘻哈嗎?

2017-09-10 05:50

? 人氣

因此嘻哈文化(以及屬於其中的饒舌)對非起源地的人們來說,必然成為一個會產生深淺之別的領域。能從東西岸饒舌戰爭一路數到當今地下饒舌的,是深;在夜店裡隨著五角(50 cents)節奏彎腰的是淺;聽數秒即可分辨美國饒舌與英國grime music之別的,是深;在KTV裡唱著〈我愛台妹〉的,是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中國有嘻哈》引起了目前譏者最眾的批評之一是:評審乃至整個製作團隊對饒舌的掌握程度。

即使所有選秀節目、藝術比賽等必然隨而產生評審(乃至賽制)爭議,《中國有嘻哈》所受的此類爭議似乎更大。許多人笑談「唱者比評審有資格」、「中國有嘻哈,不在愛奇藝」等,都可反映這樣的觀點。在這個社群中,有如此廣泛深刻的文化/人口基礎,製作團隊選擇了更有話題與知名度的「形象大使」類藝術家當評審,在達人、聞人們的眼中,不免覺得不夠說服力。

但是,這大概是一個次文化群體的面貌要展現在(異文化的)大眾面前,所必經之路;搖滾樂走過這段,龐克也走過。

詞彙庫是饒舌歌手的重要資產

其次,參賽者能否對於嘻哈文化有所掌握,也將成為這個節目的危險,也可能是優勢。饒舌在音樂上、語言上與表達形式上,都具有著強烈的對抗性,饒舌中的對戰(battle)形式即是如此。這些憤怒的主題無所不包、且有著高度即興創作的要求,因而詞彙庫的大小,便成為饒舌能否引起共感的關鍵之一。

大支前些日子也推出了一曲〈台灣有嘻哈〉來“diss”了這個節目:「太多經典的饒舌是集中那火力/怒吼反抗對不公社會撻伐抨擊/但在這節目踩到這條線哪可以/怕傷了皇城內和氣」,便點出了那條即使強調踩線的饒舌節目,都難以挑戰的玻璃天花板。

畢竟相較起政治新聞,饒舌更像是社會新聞版面,而在此一方面,中國確實具有豐富的土壤。因此對饒舌來說,這道玻璃天花板不過是問題之一而已。而除了大支以外,甚至已經有一整組“diss”了《中國有嘻哈》的歌單在網路上流傳。

次文化搬上大舞台後的轉變

嘻哈文化的起源,由於其所在的社會、族群與經濟條件,充滿著對抗性與地域性,這些特色也沾染到它的各個面向,當然也包含了音樂。

若說《中國有嘻哈》到目前為止有什麼危機,那就在於,把具有地下色彩的次文化搬上大舞台的同時,這個群體是否能意識到它性質上的轉變,避免流於「表演憤怒」,並持續在受難中淬鍊創作,並“Keep it real”。

*作者為音樂創作者,現居台北,於泰順街創辦「公共冊所」二手書店。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592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