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雄觀點:從故宮的〈元世祖出獵圖〉看蒙古的狩獵文化

2020-12-06 07:10

? 人氣

圖1〈元世祖出獵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元世祖出獵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言

《元世祖出獵圖》軸/絹本/設色/182.9x104.1cm,根據此畫左下角的標記,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恭畫,宮廷畫師為皇帝作畫而有明確紀年題款實屬罕見。此畫為蒙元時期,對皇家狩獵情景的寫實精品之傑作,不僅能讓人一窺皇家狩獵的架式,更能了解蒙古狩獵文化之精隨。圖中最為珍貴的是史上首見「哈剌蘇力德」的實體展現。另外,描繪了蒙元時期所有狩獵的方式,除了有獵鷹、獵豹、獵犬外,還有彎弓射箭、打布魯,以及用來驚嚇鳥飛的皮鼓及手持喚鳥持鳥的白布旗,也看到了狩獵的戰利品,天鵝、大雁、狐狸。這些鉅細靡遺地描繪,提供了研究蒙元時期狩獵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幅畫最精彩而令人讚嘆的是,將帝王出獵的諸般情景,具體而微地描繪得細膩傳神。畫面中所有人物全都勒馬停歇,就連那隻獵犬,都回頭張望看那即將發生的事。因為此時遠方的天際,飛來了兩隻鴻雁 ,左方的騎士,旋即轉身彎弓 雙眼凝視獵物,氣勢凌人蓄勢待發。畫中人物之目光,包含那隻獵犬,全都聚焦在這箭矢離弦的剎那,氣氛凝聚的張力十足,顯得無比緊張而期待。

圖1〈元世祖出獵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元世祖出獵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蒙古人的狩獵,我想先從《蒙古祕史》中,描述成吉思汗的童年故事談起吧!

鐵木真(成吉思汗)小時候,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後族眾離散,寡婦弱子居於斡難河畔,母親訶額侖夫人揀些杜梨山丁(果名),剜野蒜苗、野蔥、野薤養育兒子們,在他們稍長之後,他們去斡難河釣魚、用網撈魚,還用無鏃的箭射雀兒,來奉養母親。就在那不久之後,鐵木真他們又受到其他部族的欺壓,他們就遷到不兒罕山附近住了下來,此時,他們獵殺土撥鼠和野鼠為食。

鐵木真因與異母兄弟爭奪獵物,而引發了蒙古歷史上一場因狩獵而兄弟相殘的悲劇。

鐵木真,因同父異母的兩兄弟——別克帖兒和別勒古台——連續搶奪了他與弟弟合撒兒的獵物,雀鳥和小魚,於是他與合撒兒設下埋伏欲射殺他們。自知難逃一死的別克帖兒懇求他們:「……不要毀滅我的火盤,不要撇棄別勒古台!」然後鐵木真、合撒兒就一前一後將別克帖兒射死而去。

此事當然令母親訶額侖夫人憤怒而痛加責叱。鐵木真也覺得自己做得過分了,於是向母親承認了錯誤,之後就如同親兄弟一般地對待別勒古台,作為自己的懺悔。如果當時也殺了別勒古台,蒙古歷史上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英雄。這就是有名的訶額侖太后訓誡成吉思汗的故事,同時此事也為蒙古人留下了一項重要的草原法則,「獵物要公平的分配」。

在蒙古,狩獵的對象和方法,可分為走獸與飛禽;圍獵與行獵。以飛禽為對象的多是用獵鷹捕捉,他們是騎馬架鷹攜獵犬出獵的,當然也有彎弓射大鵰的,但這些都是屬於娛樂的成分較多。若是大規模的圍獵,就有如軍事行動的架式了,現代社會已沒有此圍獵了。

據《蒙古黃金史》所載,當成吉思汗晚年思考立皇儲大業時,曾派人打探4個兒子——术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是如何談論「人生何事最為快樂」的。

术赤說:「我想謹謹慎慎的牧養家畜,挑選最好的地方叫斡兒朵(蒙語:皇室宮帳)安營,大家在一起宴會享樂,這是最快樂的事。」

察合台哥哥說:「在我想來,克服敵人,擊潰反叛,叫有駱駝羔兒的人們給幼駝穿鼻孔。長征去把戴姑固冠(蒙古貴婦頭冠)的[美女]擄回來,是最快樂的事。」

窩闊台說:「我想使我們有洪福的汗父艱艱苦苦建立的大國,得到平安,叫〔百姓們〕手有所扶,足有所踏,使國家人民長治久安。公平的執掌國政,使年老的長輩們享安樂,叫生長中的後生們得平安。這纔是最快樂的事。」

托雷說:「〔騎上〕調練好的良駒,架著訓練好的猛鷹,到深澤行獵,去捉布穀鳥。〔騎上〕調練好的花斑馬,架著紅色的海東青(蒙語,指各類猛禽獵鷹),到山谷行獵,去捉花斑鳥兒,是最快樂的事。」

當成吉思汗聽完之後說:

「术赤從小就喜愛家畜,所以他那麼說。察合台從小就和我一同〔從征〕建立國家,所以他那麼說。托雷說了不成大器的話。窩闊台的話實在好!」

最終的結果,看來成吉思汗並不欣賞么兒托雷捉布穀鳥的雅趣,而是立了三子窩闊台為皇儲,而後他也繼承為蒙古大可汗。

元世祖忽必烈是托雷的次子,他在10歲的時候和弟弟旭烈兀打獵競賽,依照蒙古人的習俗,小孩子第一次出去打獵時,要在大拇指上抹黃油,藉以祝願未來的成功和致富,這次的狩獵儀式,是由祖父成吉思汗親自主持的。爾後,成吉思汗在臨終前說:「留心聽少年忽必烈所說的話,他有一天要繼承我,你們對他要和對我生前一般!」

成吉思汗不知道的是,他最器重的皇孫忽必烈,其實也是個酷愛畋獵之樂的人。

馬可波羅曾詳細描述過忽必烈的畋獵之樂:

「各人有一小笛及一頭巾,以備喚鳥持鳥之用,俾君主放鳥之時,放鳥人勿須隨之。蓋前此所言散佈各處之人,守衛周密,鳥飛之處,不用追隨,鳥須救助時,此輩立能赴之也。……

大汗坐木樓甚麗,四象承之。樓內佈金錦,樓外覆獅皮。攜最良之海東青十二頭。扈從備應對者有男爵數人。其他男爵則在周圍騎隨,時語之曰:〞陛下,鶴過。〞大汗聞言,立開樓門視之,取其最寵之海東青放之。此鳥數捕物於大汗前,大汗在樓中臥床觀之,甚樂,侍從之諸男爵亦然。故余敢言世界之人,娛樂之甚,能為之優,無有逾大汗者。」

比起老爸托雷捉布穀鳥,忽必烈顯然更勝一籌,不僅臥榻之上捕獵大鶴,還征服中國建立大元,將帝國盛世推到極致。

忽必烈的獵場有多大 ?

《馬可波羅行記》記載:「尚有一事須為君等言及者,此地周圍二十日程距離之內,無人敢攜鷹犬行獵。在大汗所有轄地之中,有獸四種,無人敢捕。即山兔、牡鹿、牝鹿、獐鹿是已。此禁僅在陽曆三月迄陽曆十月之間有之。違禁者罰。」但在此禁獵期限之外,「則解其禁,個人得隨意捕之。」〈元世祖出獵圖〉中的狩獵之處,不知是否在此獵場?不得而知,待考中。

圖2
圖2

忽必烈至元17年(1280),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描繪忽必烈帶著皇后率領隨從8人,在秋涼時節到曠野狩獵的情景。畫中內容,描寫黃沙浩瀚、朔漠無垠,遠處沙丘之中駱駝商隊緩緩而行。忽必烈身著紅衣白裘騎黑馬,與其並騎穿白衣者是皇后徹伯爾。隨行侍從之中三人 ,可由其膚色、容貌看出是色目人,此圖可證蒙元時期是國際化的大帝國。

圖3
圖3

「哈剌蘇力德」,是君王的黑色軍旗,代表忽必烈親臨在此。此圖寫實功力被世人公認為絕頂之作,此「哈剌蘇力德」是歷史上首次的實體紀錄。另外在《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汗在1204年4月16日,灑馬奶子祭了大纛旗後出征乃蠻,這大纛旗顯然就是哈剌蘇力德。此外,《蒙古秘史》另載:「虎兒年(1206),在斡難[河]源頭,召集[大]會,立起九腳白旄纛(即查干[白色]蘇力德,帝國的標誌),[共]上成吉思可汗以可汗之[尊]號。」但九腳白旄纛實體形象為何,因無圖像的紀錄而難以確認。故本圖所繪忽必烈的「哈剌蘇力德」實乃彌足珍貴。

圖中侍從應為獵隊之首,其不僅配帶弓箭,馬背上也已有捕獲之狐狸,他手中的白布旗,則是馬可波羅所描述的布巾,「以備喚鳥持鳥之用」,由其立馬於忽必烈之側,可見其在獵隊中的重要性。

圖5
圖5

這位膚色黝黑的侍從,手持一根套著金屬頭的長桿,蒙語叫「布魯」。在蒙古人的生活中,狩獵佔據著重要地位,而蒙古人的狩獵工具,除了弓箭、套索、捕獸夾外,更有這種號稱「打狼神器」的獨門秘密武器「布魯」,不論遠距離投擲或近距離擊殺獵物,都很稱手。

圖6
圖6

另有兩人的手臂上,則分別架著白海青和鷹隼 。白海青之尊貴,見《蒙古祕史》記載:术赤征服了「林中百姓」,帶著他們的「諾顏」(蒙語:君王、領主)謁見成吉思汗,呈獻白海青、白騸馬、黑貂皮。

獵鷹生性犀利兇猛,善於搏擊天鵝、大雁,也常用於追捕沙狐、兔子、旱獺等小動物。獵鷹是馴養來打獵的好幫手 ,蒙古人稱飼鷹者為「昔寶赤」(shiba`uchi)。其中有一騎者的座後垂掛著天鵝及大雁,正是此行的戰利品。

圖7
圖7;右為《鷹擊天鵝圖》南京博物院藏

架著白海青的馬上有隻鼓,鼓面有獵捕天鵝的圖案,兩位昔寶赤的馬上都有皮鼓,蒙古人以擊鼓驚嚇方式,使天鵝、大雁從藏匿處飛起,此時放鷹搏擊。鷹體型小,是由上往下衝,用鷹爪攫住天鵝頭部下壓搏擊墬地。當看到明代殷偕的《鷹擊天鵝圖》,頓時豁然了解馬可波羅所言:「鳥須救助時,此輩立能赴之也。」當天鵝墜地掙扎時,昔寶赤即縱馬上前刺死天鵝,並立即取出鵝腦以獎賞獵鷹。

另外,出獵圖中白海青頭戴紅色鷹帽,甚為突顯。馴鷹,須長時間用各式鷹具使其馴服,並聽從號令捕捉獵物,而鷹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遮住鷹眼的鷹帽,也能展現主人美觀實用的巧思。其功能是遮眼護頭,可穩定情緒、蓄養體力。當拿起鷹帽時,鷹就會依指令方向疾飛捕獵。鷹帽,至今依然在蒙古獵戶手中護衛著獵鷹文化。

圖8
圖8

這位騎者,像是西亞的色目人,背後蹲踞著一頭獵豹 ,豹口以皮索套住。獵豹產於印度及西亞地區,蒙古宗王用的獵豹,主要來自征服波斯後所進獻的文豹,有為宗王專門飼養獵豹的人,蒙古語稱為「巴兒赤」(barschi)。

《馬可波羅行記》中提到忽必烈熱愛獵豹,時常騎馬攜豹出獵野鹿。另外,蒙古裔的帖木兒汗國後代,在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其第三代皇帝阿克巴開創了全盛時代,史載阿克巴皇帝也酷愛用豹狩獵,因印度是豹的產地,故其先後馴養超過千頭獵豹。

圖9
圖9

「彎弓射大鵰」,射鳥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把飛鳥和箭的速度配合好,方可射準,不然射鵰者又有什麼稀奇呢!蒙古人稱神射手為「默爾根」(mergen,亦有英明的意思),極受眾人的尊敬。

遠方的天際,飛來了兩隻鴻雁。在黃沙浩瀚的沙丘之中,駱駝商隊緩緩而行,描寫商貿於途民富國強的景象。

2015年,台北故宮出版了《蒙古文物彙編》,在蒙古國造成轟動,蒙古的傳統製弓師如獲至寶,終於可以將傳說中的牛角弓再現風華了。

此膚色黝黑穿紅衣的色目人侍從,是訓管獵犬的人,蒙古語稱為「諾亥赤」(nohoichi)。

13
13

獵犬,台嘎(taiga),閹割過的短毛細犬,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靈敏銳捷速度快。據說此種細犬原產於古埃及,可見於金字塔中有細犬出獵的壁畫,至於何時傳到蒙古草原,待考證。

當獵犬第一次出獵之前,諾亥赤會先往狗鼻子裡灌注狐狸熱血直至嗆到,使其厭恨這種氣味,讓牠與狐狸成為死敵,一有機會就搏命追獵絕不放過。但這種專門獵取狐狸的獵犬,可不能帶去獵兔子。因為在追獵狐狸時,一旦途中遇到兔子,獵犬就會改變方向去追兔子了。

結語

以往在閱覽各類史料記載蒙元時期的狩獵情景,常有不甚理解之處,如今在與〈元世祖出獵圖〉比對之下,不僅令人心曠神怡,且一切瞭然了。此畫可謂是研究蒙元時期狩獵文化,最完整、最珍貴的寶庫了。

古時蒙古狩獵的方式與目的,在現今已徹底改變了,大型圍獵已不存在了,而由數個人組成的行獵方式為之。更重大的變化是,已由汽車取代騎馬,獵槍成為狩獵工具,而其亦已不具經濟、軍事、政治等目的,而以娛樂、聯誼的成份居多。但是,狩獵依然是蒙古草原之精神所在,是蒙古男人的最愛!

*作者為文化部參事。1920年代,祖父海穆從阿爾泰山的科布多移居新疆。1949年,作者父親翻過帕米爾高原,再從印度轉來台灣,定居在溫州街的新疆大院子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