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反共義士」是如何來台灣的?

2021-01-03 07:20

? 人氣

作者表示,韓戰終究是一場韓國人打韓國人的內戰,雖然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參戰,可仍舊爭的是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誰有統一朝鮮半島的權力。(取自Wikipedia)

作者表示,韓戰終究是一場韓國人打韓國人的內戰,雖然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參戰,可仍舊爭的是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誰有統一朝鮮半島的權力。(取自Wikipedia)

在〈朝鮮半島上的人道奇蹟─為何會有韓戰反共義士?〉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何以美國會在韓戰中堅持讓中共和北韓戰俘志願遣返的遠因,即盟軍在二戰勝利之際將560餘萬名俄羅斯、哥薩克、烏克蘭、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塞爾維亞反共軍民移交給史達林與狄托,導致他們慘遭蘇聯及南斯拉夫迫害致死或者勞動改造的悲劇。換言之,若無這些斯拉夫反共軍民的犧牲讓歐美瞭解共產國家的殘暴,就不會有韓戰反共義士投奔自由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我們則要把焦點聚焦到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半島,瞭解還有哪些近因導致美國決定為中共還有北韓戰俘主持公道,讓他們能夠擺脫毛澤東跟金日成的迫害。當然提到反共義士,兩岸的讀者們對於他們是怎麼樣選擇來台灣的也存在巨大爭議。許多大陸同胞認為,多數反共義士並不是志願來台,而是在「美蔣特務」還有戰俘營裡的反共戰俘威逼下才來到台灣,所以不能算是投奔自由。

那麼在關押戰俘的巨濟島,到底有沒有發生過反共戰俘威逼親共戰俘來台的事情呢?假若真的有反共戰俘威逼親共戰俘來台,是否就給14,704名反共戰俘來台的故事蒙上陰影呢?那麼除了來台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外,是否還有朝鮮人民軍的戰俘選擇歸順大韓民國呢?又有沒有被共軍俘虜的聯合國軍戰俘,尤其是英美聯軍戰俘選擇留在大陸或者北韓呢?

在麥卡錫主義籠罩下的美國,甚至還有一部《諜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的電影,描寫韓戰中受中共和蘇聯洗腦的美國戰俘試圖藉由參選總統來控制自由世界。如果搭配韓戰的戰況,在中共發動的第五次戰役被擊退之後都環繞著戰俘議題旋轉,甚至中共還因為李承晚私下釋放反共戰俘的原因,還發起電影《金剛川》裡提到的金城戰役。

由此可見,關於是否要接受中共、北韓以及蘇聯提出的戰俘全面遣返,還是美國提出的志願遣返建議,韓戰就整整多打了兩年之久。可見戰俘選擇來台灣去大陸、來南韓回北韓的權力,絕對是這場被遺忘戰爭中最重要的篇章。相信在瞭解了聯合國軍為了爭取共軍戰俘志願遣返背後所做出的努力,還有親共戰俘回到大陸與北韓後受到的待遇,讀者們能更瞭解14,704名戰俘來台灣的不容易。

然而韓戰終究是一場韓國人打韓國人的內戰,雖然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參戰,可仍舊爭的是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誰有統一朝鮮半島的權力。所以對於戰俘改志願遣返還是全面遣返的問題,美軍或者聯合國軍首先考量的是北韓戰俘,而不會是中共戰俘。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先從南北韓軍隊的組成開始講起。

南北韓軍隊的同質性

與內戰時的國共兩軍一樣,南北韓軍隊也存在著高度的同質性,雙方都是由朝鮮人組成,並宣稱為了統一整個大韓民族而戰。然而國共兩軍的同質性只限於由農民組成的基層士兵,軍官和幹部則由各自的養成體系所培育,南北韓軍隊則是連中高級骨幹都出自同一體系。畢竟在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加入日軍或者滿洲國軍是多數朝鮮人學軍事的唯一管道。

比如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多數出自杭州筧橋的空軍軍官學校,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則來自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可大韓民國空軍和朝鮮人民軍空軍的草創幹部卻清一色來自日本陸軍航空隊或滿洲國軍飛行隊。比如朝鮮人民軍空軍成立之初,就有20名飛行員來自日軍,20名地勤人員來自滿洲國軍,剩下只有10人是由國共兩軍所培育。

根據金九的兒子金信回憶,最早接受美軍F-51D野馬式戰鬥機換裝訓練的10名大韓民國空軍飛行員中,只有金信一人是由中華民國空軍訓練出來,其餘通通出自日滿系統。尤其來自日本少年飛行兵第15期的畢業生,在兩韓空軍草創時期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中南韓空軍飛行員尹應烈與北韓空軍飛行員李興富就是最鮮明的案例。

原來兩人從日據時代以來就是住在平壤的鄰居,一起加入日本陸軍航空隊接受飛行訓練,後來又一起加入朝鮮人民軍空軍。不過因為尹應烈家境較為富裕的關係,他遭到朝鮮勞動黨的清算,不得不起義投效大韓民國空軍,兩人在韓戰爆發之初成為敵人。李興富在韓戰爆發之初駕駛Il-10空襲水原機場時,慘遭美國空軍F-51D野馬式戰鬥機擊落身亡。

後來盟軍發起仁川登陸,大韓民國國軍順勢反攻北韓,回到北韓的尹應烈還親自上門將李興富死亡的消息轉達給其父親。如果連高專業的空軍飛行員,彼此之間的關係都如此複雜,那麼底層的士兵自然更加剪不斷理還亂。更何況北韓南侵之後,朝鮮人民軍也好,大韓民國空軍也罷都有拉壯丁的政策。所以仁川登陸後的朝鮮人民軍,早已不是都由北韓人所組成。

大韓民國國軍同樣也不是都由南韓人所組成,撇開如尹應烈等韓戰爆發前就因為反共而「脫北」的北韓人不提,許多朝鮮人民軍的戰俘也被補充到國軍內以提升南韓戰力。對於文化上本來就與朝鮮人充滿差異的美國人而言,想要從被俘虜的北韓戰俘中,區分誰是根正苗紅的朝鮮士兵,誰又是被迫參加朝鮮人民軍的南韓百姓,本來就是件極其複雜的事。

志願遣返原則的提倡

麥克阿瑟將軍於1950年9月15日發起的仁川登陸,給朝鮮人民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光是釜山防禦圈的70,000名北韓軍隊,被聯軍擊斃的數量就大約在36,000人到41,000人之間。整個朝鮮人民軍等同於瓦解,從此之後不再形成任何足以頑抗聯合國軍攻勢的戰力,如果沒有中共的即時介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或許已經完蛋。

三年的戰爭打下來,總計有15萬2,400名北韓官兵為聯合國軍所俘虜。至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確實在參戰之初為美軍在內的聯軍帶來一定程度之麻煩,還一連發起了五次戰役。尤其是第三次戰役,更是將美軍自仁川登陸後收復的漢城又再度拿下。所幸中共發起的第五次戰役於1950年6月遭到擊潰,中國人民志願軍才又退回到38度線以北,並與聯軍形成對峙態勢。

中國人民志願軍退回北韓後,共軍與聯合國軍持續在38度線相互對峙,可雙方都無力再發起如仁川登陸或者第五次戰役般的大規模作戰,只能爭取在停戰協議簽署前盡可能的多占領對方土地。完成第五次戰役後,認知到自己無力與美軍硬碰硬作戰的中共,也更傾向於將進攻目標集中於大韓民國國軍上,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只是在第五次戰役尾聲,美軍收縮包圍圈之際,還是有多達75,000名共軍被擊斃,17,000名被俘。加上前四次戰役俘虜來的共軍官兵,總共被俘虜的中共軍人達21,300人。此外北韓與中共則聲稱俘虜了12,773名聯合國軍戰俘,其中7,862為大韓民國國軍,剩下的4,911人則為包括美軍在內的其他國家軍隊,作為與聯合國軍討價還價的籌碼。

其中南韓戰俘的數量最為可疑,因為北韓稍早曾宣稱俘虜了65,000名南韓官兵,而大韓民國做出的失蹤官兵統計數字為88,000人。毫無意外的,如此大規模憑空消失的南韓軍人,多半在被俘虜後直接換上北韓軍裝繼續投入戰鬥。所以被盟軍俘虜的152,400北韓軍人中,肯定有許多是被迫加入朝鮮人民軍的南韓軍人或平民百姓。

至於21,300名中國人民軍俘虜當中,則有高達9,549人為在內戰期間被俘虜的前國軍,占總數量的60%以上。與那些被北韓軍俘虜以後,被迫成為朝鮮人民軍的前南韓軍一樣,這些前國軍可能也希望能回到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台灣。於是在美國陸軍心理戰主任麥克盧爾(Robert A. McClure)准將主張,應該讓每個戰俘擁有選擇自己是否該被遣返的權利。

杜魯門為志願遣返定案

進入1951年7月之後,無論是中共與北韓還是聯合國軍都希望朝鮮半島能早日恢復和平,雙方代表於7月10日在開城展開談判。關於戰俘遣返問題的談判,則從12月11日開始展開。中共與北韓方面在史達林的幕後操縱下,提出雙方遣返所有戰俘的要求,畢竟美蘇雙方在冷戰中爭的不只是世界龍頭的地位,同時還有哪一方的生活模式更為正確。

假若有大量共軍戰俘選擇留在美國影響下的南韓,或者前往台灣投奔蔣中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史達林而言是顏面無光的事情。就如同1945年時,如果反共的俄羅斯解放軍為盟軍所收留,對蘇聯政權而言絕對是動搖國本之事。所以史達林又故態復萌,期望以被掌握在中共或者北韓手中的聯合國軍戰俘來換取所有北韓及中共戰俘回到共產主義陣營的控制之下。

急於停戰的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威(Matthew B. Ridgway)將軍,還有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布萊德雷(Omar Bradley)將軍都主張順從北韓、中共以及蘇聯的意思,將所有戰俘遣返回去以早日結束戰爭。然而麥克盧爾將軍卻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表示這些曾經向聯合國軍投降的共軍戰俘一旦被遣返回大陸或北韓,最好的下場就是被勞動改造到死為止。

對於雙方的爭論,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起初支持李奇威與布萊德雷。他雖然認知到志願遣返能從心理上給共產主義陣營相當大的打擊,可根據1949年簽署的第四次《日內瓦公約》,所有戰俘都必須在雙方敵對行為結束後立即被遣返回他們的國家。推動志願遣返或許符合人道要求,可是卻會讓美國背上違反國際法的罵名。

戰俘們的命運,最終還是必須要由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來裁決。然而在國共內戰尾聲放棄過中華民國的杜魯門總統,此刻卻改變了過往對亞洲事務消極的態度,力主戰俘的志願遣返。歐巴馬總統的前女友,長期研究朝鮮半島議題的耶格(Sheila Miyoshi Jager),在她的大作《兄弟之戰:兩韓永無止境的戰爭》(Brothers at War: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中介紹了杜魯門改變態度的原因。

杜魯門拿著《芝加哥論壇報》首頁開心合影的照片(AP)
作者指出,戰俘們的命運最終還是必須由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來裁決。(資料照,AP)

耶格指出,當時擔任杜魯門總統外交顧問的波倫(Charles E. Bohlen),曾在二戰末期親眼目睹剛從德軍戰俘營解放的蘇聯戰俘集體自殺的慘況,只因為這些戰俘知道他們一旦回到祖國,又會遭到史達林追究他們投降的責任。顯見對戰俘而言,回國面對史達林比過去數年來在德國戰俘營中飽受摧殘的日子更痛苦,所以為了避免如此殘害人權的悲劇繼續上演,杜魯門拍板定案了志願遣返的原則。

有多少中共戰俘想來台灣?

美國為了不重演「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的錯誤,寧願違反1949年的《日內瓦公約》,也要為中共和北韓戰俘爭取志願遣返的權利。顯然當年俄羅斯人的犧牲,讓中國和朝鮮戰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福利,至少能夠避免來自毛澤東和金日成的秋後算帳。中共與北韓,也確實對後來選擇回歸共產陣營的戰俘們展開了報復與清算。

可是回歸到談判結束以前的時空背景,又有多少中共和北韓戰俘知道自己回大陸後會被秋後算帳?即便前國軍在中共戰俘中占主流,是否就意味多數戰俘想要來台灣?根據美籍華裔學者常成的研究,實際上真正堅決反共的志願軍戰俘只占戰俘總數量的15%而已,不會超過3,000人。而且這3,000人中,又以來自中央軍嫡系部隊,尤其黃埔軍校的軍官為主。

因為解放軍在進攻四川成都時,曾經俘虜大批來不及撤退到台灣的陸軍官校第23期畢業生,並把他們併入在第五次攻勢中遭到聯軍擊潰的志願軍第60軍第180師中。由於陸軍官校的入學要求,是要有中學畢業為主,從而擁有基本學歷的前黃埔軍校生能較有組織的控制住巨濟島上的第72與第68兩大戰俘營,迅速掌握住話語權。

此外還有許多二戰期間與美軍作戰的前中國駐印軍或者中美合作所官兵,在被編入志願軍進入朝鮮後,以「歸隊」的心態主動向聯合國軍投降。他們與黃埔軍校生同樣為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和聯合國軍溝通起來較無障礙,自然能讓大眾相信他們在戰俘中具有多數代表性。可事實上正如常成教授所指,多數來自農村的底層士兵,恐怕沒有如此強烈的反共意識。

而且多數的志願軍戰俘,確實是打從心底裡想要回大陸老家,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是喜歡或者認同中國共產黨。其實多數被俘虜的前國軍,來自滇軍或者晉綏軍等地方部隊,就連二戰時效力過滿洲國軍的都有,他們對三民主義或者共產主義都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認同。想回大陸的原因,往往就只是想家,還有對台灣並不熟悉罷了。

]比如筆者在宜蘭訪問到的姜紹武老爺子,雖然出自胡宗南指揮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可是戰後才從軍的他被共軍俘虜時還只是一個小兵,對國軍的認同還相當有限。加入共軍後的姜紹武,不只沒有遭受中共歧視,而且還因為在戰場上立功獲得三等功的勳章表揚。在他看來,當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兵都是兵,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自然不會因為意識形態而產生來台灣的想法。

到底有無強迫戰俘來台?

韓戰爆發以後,蔣中正與孫立人都將這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視為反攻大陸的契機,主張派遣國軍參戰。此一建議雖得到麥克阿瑟支持,可杜魯門總統並不希望擴大韓戰的規模,最終以撤換麥克阿瑟為條件讓蔣中正打消了趁機派兵入侵大陸的念頭。儘管如此,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邵毓麟,還是就地招募了14名華僑協助聯合國軍對中共施展心理作戰。

20200730-蔣中正攝於臺灣,1950年1月。(維基百科)
作者提及,蔣中正與孫立人都將韓戰視為反攻大陸的契機。(資料照,維基百科)

後來中華民國政府又派遣40人前往南韓,在邵毓麟的指示下為聯合國軍審訊戰俘,撰寫心戰傳單或者錄製心戰廣播。在第五次戰役中被俘虜,現居高雄的第180師防空連槍手李炳昶,就指出他曾親眼目睹美軍直升機於戰場上空以中文撥放心戰廣播要他們投降。相信李炳昶聽到的中文廣播,都是由台灣派去的翻譯人員所錄製而成。

台灣派去南韓的心戰或者翻譯人員,雖然都接觸過中共戰俘,可他們只被允許協助聯軍蒐集情報,並沒有遊說志願軍戰俘來台的權力,更何況是強迫志願軍戰俘來台了。真正讓第72還有第68兩座戰俘營內絕大多數戰俘屈服的,還是來自於反共戰俘對不反共戰俘的壓迫。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兩所戰俘營從一開始就被控制在握有知識的黃埔軍校生手中。

可是在弱肉強食的戰俘營中,光靠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夠狠才能握有領導權。而以72號戰俘營為例,最狠的卻往往不是黃埔軍校生,而是比黃埔軍校生更想脫離大陸的亡命之徒,比如擔任副聯隊長的李大安。李大安是滿洲國軍的駕駛兵出身,戰後因為參加東北反共游擊隊的原因,在大陸淪陷後飽受中共的迫害。

為了脫離中共的控制,他在以志願軍駕駛兵身份被派往朝鮮戰場後,主動開車向聯合國軍投降。被送到戰俘營後,李大安恐懼如果營中絕大多數戰俘選擇回到大陸,自己也將因為其他人的選擇「被志願」送回大陸。所以為了確保多數戰俘做出來台灣的決定,防止自己回大陸後繼續被迫害,他不惜採取各種極端手段迫使不反共的戰俘反共。

其中一個最極端的手段,就是強迫不反共的戰俘在身上刺青。不反共的戰俘一旦身上被刺了反共標語,回到大陸後就會因為「革命意志」的不堅定而遭到清算。可見刺青是李大安迫使戰俘跟著自己一起反共的最有效方法,而如果又戰俘在被強迫刺青以後仍想回大陸者,就非常有可能遭到李大安殺害,其中的一齣悲劇還為姜紹武所親眼目睹到。

無緣來台灣的李大安

原來有一位擔任美軍翻譯的戰俘林學逋,在被強迫刺字後仍希望回大陸,結果被李大安持刀將其身上的字連皮膚一起割了下。割下皮膚後,李大安也沒有放過林學通,又一刀刺進其心窩將他殺害。不知道是否因為場面過於血腥,晚年回憶此事的姜紹武完全忘記了李大安與林學通的名字,倒是李炳昶指出李大安此人就算燒成灰他都不會忘記,顯見吃過李大安虧的人在72號戰俘營中占多數。

而且李大安不只殺害不反共的戰俘,對於掌握話語權的黃埔軍校生也是動不動就拳打腳踢。他如此暴怒的原因,無非就是為了爭奪戰俘營裡的領導權。可夜路走多總會遇到鬼,誇張殘暴的行徑讓李大安得罪了不少的黃埔軍校生,他們也在暗中醞釀著對李大安的報復。報復李大安的機會,不是別人,正是由美軍方面所提供。

原來美國陸軍第8軍團為了掌握北韓和中共情報,秘密組織了一支名為8240部隊的情報滲透單位,從志願軍戰俘的反共份子中選人接受訓練後派回東北執行任務。許多黃埔軍校生因為政治上比較可靠,都被編入8240部隊之中,替美軍從事九死一生的工作。其中兩名被選派進8240部隊的反共軍人楊樹芝和高文俊並利用這個機會,要求美軍把李大安派來一起執行特戰任務。

據高文俊先生晚年回憶,8240部隊裡的許多人為了看李大安出糗,甚至對美軍揚言「如果李大安不出任務,我們就不出任務」。百般無奈下,美軍順了黃埔軍校生的意把李大安插入8240部隊。自知在劫難逃的李大安,在他人生的最後日子中開始向軍校生們低頭認罪,可最終卻還是沒法避免被空投回東北,慘遭中共俘虜後槍決的命運。

李大安的故事,是典型的惡人有惡報,可從他被派往朝鮮半島參戰前的經歷來看,他其也不失為這場人間悲劇的受害者。如果沒有日本侵略,沒有國共的爭權奪利,乃至於中共建政後願意對李大安這樣的人實施寬大政策,或許都不會有這些莫名其妙的悲劇上演。就跟前面提到的尹應烈,原本效忠北韓,卻只因為家境富裕而遭到迫害,多少反共份子是由共產黨自己親手製造?

最終李大安沒有來到他朝思暮想的台灣,楊樹芝和高文俊等中央軍官兵因為協助美軍從事情報工作,來台灣的時間也比較晚,可14,704名反共義士當中的絕大多數還是在1954年1月23日抵達基隆港,成為聯合國軍宣揚自由民主戰勝共產主義的政治樣板。毫無疑問,他們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被強迫而來,可是強迫而來的結果,真的就比較不好嗎?

過半數北韓戰俘回歸北韓

21,300中共戰俘中,有多達近三分之二的戰俘,即14,704人來台灣成為反共義士,對當時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當然是一大打擊。可是北韓戰俘卻還是有過半數人,即70,183人決定回歸北韓。然而對於這樣的數字,北韓方面顯然是難以接受的,並主張應該所有15萬2,400名戰俘都想回歸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懷抱。

事實上北韓的反共和親共戰俘,在戰俘營內的鬥爭與中國的反共和親共戰俘之間的鬥爭一樣慘烈,比如1952年3月13日,就發生親共的92戰俘營和反共的93戰俘營械鬥,導致20餘人受傷的衝突。若非美軍出動大軍鎮壓,恐怕衝突非要死人了才會善罷甘休。對於由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瑞典和瑞士等中立國組織的甄別建議,反共的北韓與中共戰俘都堅決抵制。

由於負責戰俘管理工作的印度,在1950年已經與中共建交,反共戰俘理所當然對這個國家百般抗拒。而在中立國的建議下,北韓與中共都有權派代表對聯合國軍控制下的共軍戰俘進行解釋,讓他們做出回國的決定。只是在韓中兩國反共戰俘的強力抵制下,相關的解釋工作多次遭到中斷,根本沒有辦法如中立國的期待完成。

好不容易在中共幫助下,保住半壁江山的金日成一度想要與聯軍妥協,接受志願遣返的建議以盡速結束戰爭。不過在史達林老大哥的堅持下,無論是中共還是北韓都不敢在戰俘議題上輕易鬆口。而相較於中共,與南韓人同文同種的北韓人要對釜山、巨濟島或者濟州島等戰俘營實施滲透顯然更為容易,這是為什麼親共戰俘在北韓戰俘中影響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不想結束戰爭的,還不是只有史達林,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一如不放棄反攻大陸的蔣中正,一心想要實現他的北進統一政策。他迫切希望釋放反共戰俘,讓他們成為重建大韓民國國軍的主力。為此李承晚與渴望停戰的李奇威與克拉克(Mark W. Clark)兩屆聯合國軍司令都發生衝突,而且他為了彰顯大韓民國的主權,居然在1953年6月18日釋放了26,424名戰俘,韓國人與中國人都有。

此舉引起中共巨大反應,居然於1953年7月13日發動電影《金剛川》的金城戰役,到27日為止又殲滅2,689名南韓軍,自己卻也損失9,187人。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於板門店正式簽署,不願意放棄北進的李承晚拒絕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所以協定上只能看到克拉克、金日成以及彭德懷的簽名,沒有李承晚的。此舉看似李承晚贏了面子,實際上卻徹底輸掉了裡子。

靠史達林去世贏得勝利

然而《朝鮮停戰協定》簽署的關鍵,其實並不是因為中共在金城戰役中重創大韓民國國軍,而是來自史達林在1953年3月5日的去世。新上台的蘇聯領袖赫魯雪夫,主張對西方國家採取和解政策,讓早已不想打下去的美國、中共還有北韓都找到了台階下。史達林的去世,讓杜魯門主張並且為艾森豪總統繼承的志願遣返政策有了實現的可能。

另外一個讓美國站得住腳的原因,是遭到中共還有北韓俘虜的美軍戰俘傷亡率過高,死亡率為38%,甚至超過二戰日軍戰俘營死亡率的30%。雖然中共與北韓宣稱,如此高的死亡率來自於大陸和北韓的物質條件極差,可傳承了日軍還有滿洲國軍精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朝鮮人民軍,尤其朝鮮人民軍對聯合國軍戰俘的虐待也是令人嘆為觀止。

二戰日軍曾經逼迫菲律賓的美軍戰俘走過一次死亡行軍(Death March),韓戰中的聯合國軍也經歷過好幾次類似的折磨。比如1950年10月31日到11月8日的「死亡行軍」中,845名參與者只剩不到300人存活下來,顯見朝鮮人民軍的殘忍一點都不亞於日軍。在這樣的情況下,聯合國軍戰俘接受中共或者北韓宣傳洗腦,決定拒絕遣返的自然相當有限。

僅有美軍戰俘23人、英軍戰俘一人以及南韓國軍戰俘335人選擇留在大陸或者北韓。從如此懸殊的志願遣返比例來看,韓戰雖然沒有打出一個誰勝誰負的結果,可美軍還是靠著在人道主義上取得的成就贏得空前勝利。縱然不是所有反共義士都志願來台灣,但是在自由世界生活慣了的人,卻絕對不會想生活在共產制度之下。

儘管如此,對於仍有23名美軍戰俘選擇留在中國大陸,似乎當年的美國還是感到耿耿於懷。於是就有了《諜影迷魂》這部反共電影的誕生,描述被中共洗腦的美國韓戰英雄回到故鄉後,試圖以競選總統的方式替蘇聯奪得美利堅合眾國的控制權。麥卡錫主義風行的50年代,此類針對中共的電影相當受到美國社會歡迎。

「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口號,不只流行於當年的台灣,從《諜影迷魂》中就可以發現也曾經影響美國。而且《諜影迷魂》的其中一個大反派,影射的就是麥卡錫參議員本身,意旨那些嘴巴上高喊反共並給他人戴紅帽子的人,最後往往是真正的共黨同路人。《諜影迷魂》在政治文化上大大的影響美國,甚至2004年還有部同名電影上映,只是背景從韓戰變成了全球反恐戰爭而已。

「匪諜就在你身邊」等口號,不只流行於當年的台灣,作者表示,從《諜影迷魂》中就可以發現也曾經影響美國。(取自維基百科)
「匪諜就在你身邊」等口號,不只流行於當年的台灣,作者表示,從《諜影迷魂》中就可以發現也曾經影響美國。(取自維基百科)

仍然是人權的偉大勝利

筆者無意否認,韓戰反共義士多數並非志願來台,甚至他們就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姜紹武就表示,他為了在李大安的暴力威嚇下求生存,憑藉四川同鄉的關係投效了一群四川出來的黃埔軍校生。後來在這些老大哥的勸說下,他跟著一起來到台灣,成為韓戰反共義士。李炳昶則認為美軍偏袒中華民國政府,自己是在聯合國軍的槍口威脅之下才不得不來到台灣的。

反而是許多在參戰前已經加入共產黨的志願軍戰俘,尤其是當到中共幹部的志願軍戰俘,體悟到自己回到大陸必定遭到整肅,反而積極表達來台灣的意願。如已故的張一夫老先生,原本是1945年上黨戰役期間被俘虜的晉綏軍,因為解放軍對其視如己出的關係,他不只加入共軍,而且還宣誓成為中國共產黨員,並以醫官身份隨志願軍入朝。

張一夫被俘後,知道中共有著「隨時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的教條,如史達林一樣不會對有投降敵營的自己人客氣,於是他雖然也曾遭到李大安毆打,可還是義無反顧的做出來台灣的決定。多數來台灣的戰俘,都是最底層的農民兵,過去在大陸時期都已經有轉換過兩個,甚至三到四個陣營的經驗。既然已經注定回不了大陸,到了台灣後也慢慢適應起復興基地的生活。

由於反共義士多數除當兵外無一技之長,他們在政府安排下又重新進入國軍服務,退役後和其他國軍官兵一樣取得榮民身份。死忠效忠共產黨的志願軍戰俘也不是沒有,如現居台北的趙英魁先生就因為來台後與其他幾個親共戰俘組織兄弟會的關係,被以組織叛亂的罪名逮捕,期間還遭到嚴刑逼供,為反共義士當中的白色恐怖受難者。

不過若與選擇回到大陸後,馬上遭到中共當局秋後算帳的7,110名中共戰俘相比,來台灣的反共義士實在是歷史的幸運兒。95%的親共戰俘一回到大陸,就被開除了中共黨籍,等待他們的是永無止境的政治批鬥,甚至於暴力毆打。許多親共戰俘如同布倫目睹到的蘇聯戰俘和俄羅斯解放軍戰士一樣,不惜以自殺的方式逃避政治清算。

如寫有《孤島》一書的作者張澤石所描述,來台灣的反共義士在從部隊中退役後,又參與了中西部橫貫公路的建設,並受惠於越戰還有十大建設帶來的經濟起飛。等到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後,身上多少都累積到財富的他們回到大陸造福鄉里,反而比1954年就回到大陸的親共戰俘更受歡迎。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是沒有反共義士會後悔當年來到台灣的。

韓戰仍在影響著我們

今年是韓戰爆發70周年,這場戰爭在美國長年來受到遺忘,因為對於美軍而言這是一場沒有打贏的戰爭,不像二戰那般值得大書特書的紀念。同時美軍在韓戰中也沒有失敗,以36,574名官兵陣亡為代價,換來中共20萬到100萬人的犧牲。顯然韓戰給美國帶來的教訓,沒有後來越戰帶來的那麼印象深刻,所以容易被遺忘。

對於中共而言,韓戰是一場在軍事上損失慘重,甚至得不償失的一場戰爭。為了抗美援朝,中共不只失去「解放台灣」的機會,而且還就此與西方國家陷入30年的對立態勢之中,還遭受到美國的全面孤立。不過在戰場上與美國打了一個平手的中共,也從此獲得亞洲、非洲還有拉丁美洲國家的尊敬,並繼承了太平洋戰爭時的大日本帝國,成為東南亞民族心目中抵抗白人「帝國主義」的象徵。

台灣則是韓戰中最大的贏家,在沒有派兵參戰,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爭取到了14,704名反共義士來台,還重新被納入美國的保護傘之下。在西方世界全力圍堵大陸的情況下,台灣得以快速發展經濟,到7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等到開放探親後,來台灣的志願軍戰俘又重新回到大陸造福鄉里,減緩兩岸敵對態勢,為後來雙方的官方接觸拉開序幕。

日本同樣受惠於韓戰,於1952年結束了被盟軍的佔領時期,重新恢復主權國家的身份。在駐日美軍提供的保護傘下,日本一方面扮演美國圍堵亞洲共產主義的基地,二方面又在私底下推展與中國大陸還有南北韓的商務往來,逐漸成為東北亞的一方之霸。受到越戰浪潮帶來的第二波刺激,80年代的日本取得了世界第二,東亞第一經濟體的地位。

蘇聯則同樣利用韓戰的機會,把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轉移到亞洲,而且還在沒有派出大軍參戰的情況下,靠著中共與北韓替自己測試美軍戰力。由此可見韓戰是一場讓多邊受益的戰爭,唯一真正失敗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人民還有南北韓的政府。北韓就此遭受全世界的孤立,金日成為了鞏固金氏王朝權力,對「延安派」人馬展開肅清,比韓戰開戰前更為徹底的壓制北韓人民。

南韓則在美國保護下,成功避免了被北韓這個失敗政權統治,還發展成東亞最為富裕的其中一個經濟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多數南韓人是肯定與感謝美國的。可是南韓的國家大權,卻也從此被掌握在駐韓美軍手中,這點可以從一直與美國處不來的李承晚在1960年被推翻看得出來。韓戰引發的各種爭議性,在可見的未來還會持續影響著我們還有印太地區的居民。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