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德國12年的說話術!經濟學人教你8招成為梅克爾

2017-09-04 17:42

? 人氣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將於24日舉行國會大選,德國總理梅克爾3日晚間與對手進行唯一一場電視辯論,《經濟學人》針對梅克爾的發言做了一次「修辭學暨雄辯術研究」,一窺她統治德國12年的必備絕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日辯論中,梅克爾(Angela Merkel) 面對社會民主黨(SPD)候選人舒爾茨(Martin Schulz),她表現出一貫的冷靜、柔和,幾乎像是快睡著般放鬆,彷彿抽離現場一切紛擾。但除了身體語言,梅克爾的政治修辭才是真正值得挖掘的武器,她面對敏感甚至分裂性議題時,總是持開放態度,並且懂得否認對手帶有攻擊性的批判。她的政治發言總是處於灰色地帶,介於適當回應和堅持立場之間。

德國大選:現任總理梅克爾與主要對手舒爾茨辯論(AP)
德國大選:現任總理梅克爾與主要對手舒爾茨辯論(AP)

言語之於梅克爾這個人,就像是蓋在家具上的一條厚毯子,人們只看得出毯子下的隱約輪廓,無從辨認毯子下的物品。《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s)3日也特別分析梅克爾的辯論修辭技巧,讓外界一窺她收藏的「政治修辭百寶箱」。

暗示性同位結構(suggestive apposition):

暗示性同位結構是指在一句或一段話裡,接連提到兩個重點,暗示(但不會明說)它們直接相關聯。

以梅克爾5月在德南大城慕尼黑造勢的演說為例,梅克爾當時說到:「我們可以完全倚賴他人的時代可以說已經結束了,過去幾天來,我好幾次體會到這一點,因此我只能這麼說:我們歐洲人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當然還會與美國、與英國保持友誼……」

這段談話是在北約和七國集團(G7)峰會之後,這場峰會凸顯出美國與歐洲在多項議題上陷入分歧,梅克爾明顯打算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拉開距離,但她連最輕微的批判辭彙都沒有,僅把「自己掌握命運」、「同時和美國保持友誼」並列,切割功力爐火純青。「只能這麼說…」更是委婉否定了其他選項的可能性,梅克爾以此凸顯德國面對川普的無奈。

川普與梅克爾陷入口水戰,美德關係似乎將走下坡。(美聯社)
川普與梅克爾陷入口水戰,美德關係似乎將走下坡。(美聯社)

模糊不清的代名詞(Vaporous pronouns):

梅克爾善於使用模糊的代名詞,頻繁以「我們」、「一體」等作為主詞,受詞則用「它」、「這個」、「那樣」等詞代稱。

某次對民眾提及難民危機時,梅克爾曾近乎懇求說:「我們能夠達成它的。」旁人不知道的是,「我們」是指聯邦政府、總理府、還是德國人民全體?她所說的達成,是指政府能做到,還是要求人民也捲起袖子加入?而所謂的「它」又是指什麼樣的目標?

報導顯示,碰到爭議性話題時,梅克爾特別喜歡使用這種曖昧語言,過去德國為了希臘紓困方案爭執不休時,梅克爾也曾說:「沒有人會拋下另一個人。」(“one also leaves no-one behind”)這裡的「one」也是同樣作用。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延伸閱讀:梅克爾見過川普後感嘆:不能再依靠英美!「歐洲人的命運必須自己掌握」

限定詞、緩和詞(Qualifiers and mollifiers):

梅克爾的句子裡經常充斥某些詞彙,以便和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稍微拉開距離,不要顯得太決絕。

再次以慕尼黑演講為例,梅克爾說的是「我們可以完全倚賴他人的時代可以說已經結束了。」

若拿掉粗體2個詞,變成「我們可以倚賴他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語氣顯然更為強烈。

其他常見的限定詞語還包括:「以…為方向」、「某種程度而言…」、「在此背景下…」、「類似這種…」等等。梅克爾功力之深厚,可以從6月份這個例子看出,當時她突然被問到對同性婚姻的看法,她先舉出拜訪一對女同志伴侶的回憶,然後結論道:「因此我希望或多或少能夠良知為討論方向來領導(同婚)議題。」

這次答覆不慍不火,卻代表向來反對同婚的梅克爾偷偷給了同黨議員「投下同意票」的綠燈,4天之後,德國國會下議院就以壓倒性投票通過,全面為同性婚姻敞開大門。

延伸閱讀:「同婚不應受政黨限制」梅克爾開綠燈 德國可望成為彩虹國度

延伸閱讀:彩虹旗飄揚德意志!國會393票對226票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

複合形容詞(Compound adjectives):

德文有點像是磚頭,你可以用很多單字堆砌出一個新詞,以精確表達某種事物。例如「Torschlusspanik 」就是用以形容「擔心時間不夠而失去機會的恐懼」

但是,這種特色也可以用來模糊語意,梅克爾談話時就喜歡使用堆砌字眼,以避免給予太明確的承諾,她的方案不會是「有效的」而是「成果導向的」(ergebnisorientiert,“results oriented”),她的政策不會是「持久的」而是「可展望未來的」(zukunftsfähig,“future capable”)。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空泛的加強語氣(Hollow intensifiers):

不痛不癢的詞彙太多也會造成負面形象,梅克爾深諳此道,她也會在句子裡加上增強語氣的副詞,例如「非常」、「極度」、「真的很…」,通常句子接下來會出現大轉折,如「然而」、「但是」、「雖然」等等。這種修辭為其決策的緊迫性和坦率提供了一層保護色。

能屈能伸(Hyper-generalism):

以上例子看來,梅克爾談話似乎總是落落長,其實她也擅於因應場景而變化。

她懂得使用簡潔的口號,而且說得輕巧到位,她在2015年一次受訪時說:「德國是強大的國家,德國是偉大的國家,我喜歡我的國家,但不只是我,數百萬人也喜歡這個國家。」

另一次在柏林舉行「與未來對話」,梅克爾對未來的定義就較為迂迴:「所有還不存在的事物就是未來,如果真的還不存在的話。」

而去年10月,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地方選舉慘敗,面對嚴峻情勢下,梅克爾的句子也越拉越長:「去年是個充滿挑戰的一年,今年也是,但又跟去年不一樣。我可以告訴你們明年將有很好的前景,也會是很特別的一年。所以,別覺得會變得輕鬆,但情況總會不同。」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無禮(Irreverence):

梅克爾以略帶無禮的幽默感為人所知,尤其是嘲弄的功夫。8月底梅克爾舉行例行的夏日記者會,有人高聲問她,為什麼記者會一年只辦一次?梅克爾拉長了臉反問:「不然你希望我辦幾次?」

梅克爾不只敢對記者如此,也常對她的國際對手施展。最著名一次是被問及她在2007年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會面,當時普京明知梅克爾怕狗,還刻意在兩人會面時讓他飼養的一隻巨大黑色拉不拉多犬走進會議室,媒體問梅克爾對此有何想法?她只說:「我能理解他這麼做的原因:好證明他是個男人。」

2007年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普京的愛犬闖入會議室。(美聯社)
2007年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普京的愛犬闖入會議室。(美聯社)

梅克爾低調的輕蔑今年也發生一次,而且還讓全球拍手叫好。7月G20高峰會在漢堡舉行時,梅克爾被拍到當普京在專心對她解釋某件事,她暗暗翻了一圈白眼並嘆了口氣,微微透露不耐。不少女性認為,梅克爾的白眼完全是女性遇到自以為是的男性說教(mansplaining)的寫照。

讚美取代攻擊(Acclaim, don't attack.)

政治學者曾經歸納出3種政治溝通的技巧,分別是稱讚對手、攻擊對手和捍衛自己。其中的稱讚是針對對手的政績或政見,而不是對手個人。

德國霍恩海姆大學(Hohenheim University)曾經分析梅克爾2013年與社民黨對手史坦布律克(Peer Steinbrück)的辯論,發現梅克爾在整場辯論中,共花了1326秒在稱讚對手,只花了112秒攻擊他。相較之下,史坦布律克只花了873秒稱讚梅克爾,卻花了433秒批評她。而兩者花在捍衛自己的時間差不多。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有德媒分析,梅克爾不張揚而被動的特色可能源自東德時期的成長經驗,但也有人指出,同樣來自東德的政治家卻不見得如此。《經濟學人》認為,梅克爾更有可能是「必須如此」,因為她一直是個不擅長對公眾說話的人,保持謹小慎微而不得罪他人是最佳辦法,就像一名弱小的拳擊手把盔甲穿在身上,更能靈活閃躲危險,又不容易受傷。

梅克爾的對手,有辦法看穿她的弱點嗎?舒爾茨的演說技巧頗佳,他擅於使用抑揚頓挫、甚至具備韻律感的語調,也充滿激情和渲染力,但在這唯一一場辯論之後,舒爾茨的支持率(23%)仍落後梅克爾(37%)不少,看來在言語較勁上,舒爾茨還是沒能攻破梅克爾的盔甲。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