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氣囊、火星塞都是他家發明!看BOSCH創辦人苦心規劃,如何讓富貴傳三代

2020-12-16 10:30

? 人氣

當年長子大羅伯特臥病多年的痛苦經驗,讓老羅伯特心力交瘁,因此他生前對醫療投入大量心力,老羅伯特身後,博世基金會也投入重金在醫療研究。基金會管理的三大醫療研究機構:包括羅伯特博世醫院((Robert-Bosch Hospital,簡稱博世醫院)、瑪格麗菲舍爾・博世臨床醫學研究院(IKP,簡稱臨床研究院),和羅伯特·博世醫學史研究所(IGM,簡稱醫學史研究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博世醫院是1936年,老羅伯特仍在世時,以私人身份成立。醫學史研究所原來是該醫院的醫學歷史研究中心,因老羅伯特對普通醫療保健史有濃厚興趣,所以獨立出來。這家機構管轄人類醫學史上最大的專業圖書館之一,擁有超過6萬5千冊藏書以及檔案館。至於臨床研究院於1973年開業,由老羅伯特長女捐贈,被公認為德國臨床藥理學領域規模最大的科學研究單位,主要關心腫瘤學和藥物遺傳學/藥物基因組學。

博世集團創辦人羅伯特極重視品質,圖為其在醫院留影(圖片來源:BOSCH官網)
博世集團創辦人老羅伯特極重視醫療發展,圖為其在醫院留影(圖片來源:BOSCH官網)

基金會和醫院的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醫院的醫療、治療和護理政策,促進醫學研究,並為其他來源未提供的創新投資提供資金。醫學史研究所則一直與基金會,共同維護羅伯特·博世的遺產。

創辦人老羅伯特對家族成員與專業經理人接軌,兩次提出的機制設計,版本完全不同,對於博世集團來說,是重要轉捩點。在穩定的治理機制下,博世120年漫長的企業歷史期間,僅出現6位CEO(含創業者老羅伯特本人)。即使在2009年,因全球金融海嘯,面臨企業出現虧損的罕見窘境,博世仍毅然決然投資逾30億歐元研發費用,這筆巨資占當年集團營收比高達8%至9%,遠超過同業水準,不改德國工業研發大國的本色。在歷任CEO齊心經營下,博世藉由不斷的大型購併,事業領域已由起家的汽車科技,成為橫跨工業科技、消費性家電、能源與建築等四大領域的工業集團。(延伸閱讀:房子、股票分給家人就算傳承?錯!財務顧問嘆:「這樣做,再有錢也守不住!」)

博世家族後人(圖片來源:BOSCH官網)
博世家族後人(圖片來源:BOSCH官網)

學習點

同樣的故事,若發生在華人身上,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博世三權分立的模式比較適合成熟期的大型企業,尤其是沒有上市的私有獨資公司;對快速成長企業來說,面臨變動快速的環境,決策也得更快,集體決策反應太慢、不容易落實創新,且決策過程冗長,三權分立可能不適合。

再者,雖然博世看似三權分立,但實際上組成成員互相交叉,主要成員仍多半是內部人士,這會形成很強勢的內部文化;外來人士及外部不同意見,很難被採納或接受,形成封閉性的決策思維系統。

博世集團第三代BOSCH(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博世集團第三代、老羅伯特嫡孫Christof Bosch(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最後,筆者認為,在華人文化中,股權最好還是要分大小,還是要有人對重要決策負責、最終拍板。西方的合議制及民主投票制,套用在華人企業,尚未看到有民主投票及集體決策的成功案例。個人認為,在目前的華人文化發展階段,民主提票意見只能當參考,不能做實際決策。

最後,當家族後代成員不了解行業動態及企業經營精髓,便勢必無法為企業有效決策。若家族後代只能懷舊、講講歷史故事,就應該讓他們專心負責家族財富管理,或者利用家族品牌,拓展新事業或人脈。決定利用基金會控股,實質就是將家族股權所有權捐出公眾化,家族成員最多只能掌握投票權。

三權分立的概念,唯有在成熟的法治體系及成熟的企業運作下,才相對適合,並且可以守護家族精神,但是運用在華人世界,個人認為仍要選擇性採用,而且務必配合當地的法規及稅務實例。

可參考資料:蔡鴻青、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2013),所有權、管理權與決策權分離的董事會治理決策。董事會評論,第二期,16-17。


作者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