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稅改有助改善貧富差距?發言人愛說笑了!

2017-09-04 07:30

? 人氣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稅改有助解決貧富差距,真的嗎?(陳明仁攝)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稅改有助解決貧富差距,真的嗎?(陳明仁攝)

財政部周五公布了稅改方案,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說,稅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創造稅制公平,改善社會貧富差距以及促進投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發言人愛說笑嗎?這個方案怎麼看都看不到「創造稅制公平,改善社會貧富差距以及促進投資」的效益。

這次稅改改變股利所得的課徵方式,原本要併入綜所稅計算,最高稅率45%,現在可望採分離課稅、稅率26%。全台超過600萬報稅戶中,所得越高的家戶,其股利所得所占的比重越高,當然,絕對數值一定也是最高。稅改後高所得者因股利所得採分離課稅,稅率遠比原先最高稅率低,當然獲利最多;雖然有取消兩稅合一的股利抵扣份額因素,但其需要繳交的股利所得稅還是減少了3成多。

我們不必舉國內前10大股利所得戶,一年就擁有傲人的5億以上的股利所得,更不要舉首富郭台銘一年79億元的股息收入;單以報稅戶中居金字塔尖端的一萬戶而言,受惠於股利所得減稅,每年每戶可少繳數百萬元以上的稅。最高稅率由45%降到40%,也同樣是這些金字塔尖的家戶笑納減稅利益。

但一般升斗小民,股利所得有限甚至可能沒有,因此得到的股利所得降稅利益少之又少;財政部大幅調高的標準扣除額與薪資扣除額,實際反應在減少的稅額上,因每個報稅戶的稅率與人口不同而異,但平均而言,一般家戶大概就在數千元到1-2萬元左右。

這樣的結果,怎麼看、怎麼算都得不到可以「改善社會貧富差距」的結論吧?相反的是「有助於」讓貧富差距惡化。

而所謂降稅可以「促進投資」,一來過去的歷史資料並未支持這個效果,二來把不同的投資行為混淆,三來忽略整個稅方案中不同項目彼此的牽動效果。

從20年前的兩稅合一開始,到7年前的大降遺贈稅、營所稅,都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效益:促進投資、帶動經濟。但實際的成果則是:看不出明顯效益,央行就曾作過降稅對促進投資的效果,結論就是不明顯。

再者,稅改降的股利所得稅,雖然說更多人投資股市,讓市場熱絡,有助於企業公開募資,但畢竟影響間接又不明顯。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實體投資,是希望多開公司建工廠,不是要更多錢轉進股市,因為前者才是能直接創造就業機會、拉抬經濟、厚植產業的行為。

如果政府發言人口中的「促進投資」是指讓更多人買股,坦白說,免了吧,台股已創造站上萬點最長時間的紀錄,但顯然無助提升國內實體投資。如果是指可增加實體投資,那麼行政院顯然「降錯稅」了。美國川普的美國優先、要吸引企業在美國投資設廠,祭出的降稅利器,最重要的就是把企業所得稅(即國內的營所稅)稅率由35%下調到15%。

更可笑的是,稅改替富人大降股利所得稅,為了安民心又要提高各種扣除額,這些措施帶來的稅損,最後找上企業當「墊背」─企業營所稅由17%調高為20%,雖然同時以保留盈餘課稅由10%降為5%,以減少企業稅賦的增加,但增減之間,每年企業營所稅賦還是增加了200-300億元。即使那些降稅真的有助「促進投資」,大概也要被提高營所稅大大的沖淡吧?

央行總裁彭淮南對這次稅改表示支持,他提到「將營所稅率由25%降至17%,但吸引企業投資之效果並不明顯,國內投資率仍下降;可見稅負並非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的主要因素」。因此他認為「適度調高營所稅率,可縮減與綜所稅率差距過大的問題」。

不過,這段話換個角度看,大概就是對行政院「促進投資」說的打臉文了,顯然行政院以降稅「促進投資」是談不上效果。如果當年降稅都無法增加投資,今日對企業加稅,更是豈有能促進投資之效?其實,要讓更多人願意投資設廠,除了稅率因素外,還有許多其它因素影響民間投資行為,這些影響投資環境的障礙不排除,降稅也沒用─更何況還降錯稅哩。

當然,相較最原始提出、或甚至原先市場派人士期待與要求,要把股利所得稅率降到20%分離課稅的方案 ,最後提出的稅改方案,確實是「有進步」, 但還是與所謂的稅制公平、改善貧富差距背道而馳。

身為發言人為政府抹脂擦粉,算是善盡職責、份所當為,但也不能缺乏專業胡扯、偏離事實太多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