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單交易差不多沒了!專家:別再罵人炒房,如果沒有買盤,房價會一直漲嗎?

2020-11-26 06:50

? 人氣

「紅單」是種獨特的交易制度,但因為容易淪於投機,實務上已經幾乎沒有賣方願意接受。(圖片來源:Tierra Mallorca)

「紅單」是種獨特的交易制度,但因為容易淪於投機,實務上已經幾乎沒有賣方願意接受。(圖片來源:Tierra Mallorca)

你應該知道的是:炒房行為幾乎被民眾深惡痛絕,尤其是高度投機性質的紅單,國稅局甚至已針對十餘案展開查稅。但從事代銷業的作者卻指出,紅單幾乎已經沒有賣方願意配合操作,但房價會節節上漲,根本原因還是有源源不絕的買盤湧現!

近來不斷上房產熱點新聞,也是景氣好時才會有的產物,一直被拿來作文章的「紅單轉賣」,再度被官方盯上,要來徹查是否有擾亂市場秩序的嫌疑。但紅單到底是甚麼?紅單轉賣又是甚麼?這過程中的交易模式又是甚麼?如果不是在第一線上執行且具有一定經驗的單位,其實對這其中真正了解的人是非常少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紅單這俗稱,只是在於不動產預約單,或訂購單的買方收執底聯都是紅色的,所以如此稱呼,假設哪天把它變成藍色的,就叫藍單,把它變綠色的,就叫綠單,以此類推。所以將那張收執聯拿到市場上交易,就叫買賣紅單,也叫轉紅單,這也是現在被詬病為房價炒作工具的主角,但其實大家都搞錯了。

在過去金融風暴後的民國100年至103年,的確有非常多的紅單買賣,在投資客眼裡,這也是風險最低,投報最高的另類新創的交易模式。因為在台灣不動產的歷史中,從來未有過這種買賣手法,也因為賣方沒有相關經驗,但只要為了能夠快速將建案完銷,建商或代銷都願意嘗試,配合看看找上門來的成交機會。這就是所謂「在開案前帶團買紅單」的掃貨,剛開始在資訊不對等的消費市場之中,這種模式大幅度降低推案風險。誰又不想在資料還沒準備好、在銷售工具甚至場地還沒到位時,就已經確定完售個三成、五成、甚至七成呢?(延伸閱讀:房市過熱會走向泡沫化?專家:要擔心別件事)

這個方式走了不過2年,問題跟副作用開始浮現了,投資或投機客的自私現實與套利主義,比起仲介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為了搶市,卡位來佔賣方便宜的人,到了推案中後期,卻成了銷售現場的主要敵人跟競爭對手。所以這段期間的經驗結論告訴了賣方,紅單不能玩,紅單也不能放,更不能讓利給投機客。

要知道,協助紅單更名是必須要透過賣方的,若賣方不配合,這個交易就無法成立。所以在此之後,根本就沒有建商或代銷,會允諾或同意消費者可以換紅單,除非是三等親內,不然想從此要獲利是不可能的。因此才會說,這是在佔賣方的便宜,因為換紅單機制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便利買方,可卻被市場趁隙利用,拿來當作賺短期價差的工具。(延伸閱讀:台北房價有多離譜?旅日地產專家嘆:東京蛋黃區每坪才62萬,而且是實坪!)

承上述;紅單成立的條件除了賣方願意配合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你手上要有這張單,即要有這個房子的「預約購買權」。這兩個條件不存在的話,就不叫「賣紅單」。所以近幾年有了新進化的交易模式出現,就是帶團購買屋,又或是稱為在案前階段,「組織協助有意願購屋者針對目標性建案買房」。這個單位有不少人在做,也有不少非不動產相關行業者在執行;有媒體、有部落客、有仲介、有內部關係者、有科技業、甚至還有政客或里長伯到黑勢力都有可能,因為這是短期間的時機財,利益龐大,吸引許多人都想撈上一筆。

國內房地產正夯,投資客近期重回房市狂掃房。(新新聞資料照)
國內房地產正夯,投資客近期重回房市狂掃房。(新新聞資料照)

這模式有的會經過建商或代銷授權,有的不會。它會是亂源嗎?只能說明任何中段服務費、轉手方的價差,都是經過買方所認同,才會存在、進而成立行情,這就是「市場機制」。如果買方完全無法接受所有超乎預期的購買成本,那就不會有這種東西出來,更不會有這種價差出現。比如你花個30萬買了案前某戶,在簽立預售買賣契約後,隨即有價差200萬以上的行情,而且還很好賣,那麼請問這份有「炒房」之虞的交易,責任該歸屬於賣房服務的那一方、還是去付服務費的轉手方、還是最終去花200萬的接手方?這中間的責任,又該用何條法律或規章來定義呢?

官方在表面上,或許不懂或不知其產業的循環因果關係,但政商政商,並不代表所有從政方都完全不了解,是否有煙霧彈幕在背後上下其手,也是個問號。這個時機下的共利圈,大到搞不好最後會發現,自己親朋好友也有參與,不管是否刻意知情的投資、投機,但人人都想賺錢、全民瘋投資的時代,到底何罪之有呢?(延伸閱讀:懂得說這2句話,房仲就會把條件最好的房子全報給你!)

無論是以前的紅單買賣、或是現況的預售換約、再到綁約限制的私約轉賣、又或是在案前各路人馬的揪團買房,全部都建立在一個基本不過的因果邏輯:先有「需求」,才有供給。沒有需求,所有的供給都不會成立於行情,需求越大,供給越大,需求量越超過供給比例,價差就會越大。(延伸閱讀:想買房全憑一股衝動?專家嘆母湯,揭首購族最常忽略的2大隱憂)

如果是自由的市場機制,如果是民主文化,就沒辦法隨便定罪於某時機下的買方或賣方,難道你家成本1千萬,賣1,300萬就犯法嗎?就構成擾亂交易秩序嗎?或是你家成本1千萬,賠本賣900萬也犯法嗎?我們不是共產主義,官方應該要去管制的是媒體訊息,因為太過氾濫的資訊,會產生許多誤導,更可以被有心者加工成為是種既定風向,也能因此創造對自己或某方有利的商業價值。

如果自由底下的媒體是有受到嚴格審核,那麼市場亂象就會降低。在熱頭底下每一個在資訊端工作的人都想賺取資訊價值,講難聽點就是灑狗血,越能激起群眾們的關注點擊,或被討論被放大,就越能主導市場的認知。在科技方便的現代,養成大部分的人容易迷失在假象之中,但若主管機關能夠對不動產媒體針對炒作相關新聞嚴查探詢,最終必定能找出關鍵源頭。亂的不是市場機制,亂的是想從熱鬧中套利的人。

20201101-新北市板橋區樓房一景、房地產、房市、都更配圖。(盧逸峰攝)
地產市場高度訊息不對稱,是民眾經常詬病的問題所在。(資料照,盧逸峰攝)

消費者或民怨中的炒房認知:

1.建商越賣越貴。

2.案前的服務費。

3.轉手方的價差。

4.仲介的服務費。

但在這層認知底下,更應該要去思考一個事實,如果沒人買的話,又怎麼有辦法成立這些造成房價提升的事實呢?(延伸閱讀:利率超低,所以租不如買?財務顧問:這3個問題都答YES,你才該買房!)

客觀從上述追根究底的邏輯:

1.上漲的土地價格,如果建商不願意吸收成本,何來越來越貴?

2.上漲的營建成本,建商也不得不去吸收,何來越來越貴?

3.案前任何單位的集客行為,都沒有反應,何來越來越熱?

4.買到房子的人,如果沒有想要創造價差,何來越來越貴?

5.二手以上若仲介交易服務費沒有市場,何來越來越貴?

6.接手方如果不願意吸收、承接高額價差,何來越來越貴?

市場就像是一片大海,任何一個人都只是這其中的一小粟,誰都無法以個人之力來撼動整個買賣機制與行情,這一切的發生都來自於經濟基礎跟景氣背景,可真正能認同或站在平衡點看待的人又有多少呢?每個人因為考慮因為猶豫因為首購,而看著越來越高的房價,除了怨除了恨,又能做些甚麼呢?所以這股被媒體煽動的勢力,就成了官方的壓力,殺一儆百也好,丟些警告也罷,都只是為了告訴這些人:你們的聲音我們做官的聽到了,也會做點事給你們看。但事實上這能幫助你們買到房子嗎?難。

現在沒有紅單轉賣,不要再討論紅單了。去歸咎專門在走預售換約的投資方吧,那個才是成屋前創造高額房市行情的主要關鍵之一,如果這個市場完全杜絕或政策強迫限制了這種交易模式,最起碼房價上漲的掌控權與責任,都只會在建商手上,相對賣方也不會因為短期這些被創造出來的投機價差,快速調漲現行建案或下個推案的售價。在第一線與消費者的對話中,也不用再聽到那句話叫做:「某案換約,現在價差行情都在多少錢以上了,你想買的價格還買得到嗎?」


作者從事不動產代銷十餘年,著有丁丁的房產人生雜記等著作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丁丁的房產人生雜記,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