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專文:中國人善於破壞古物,紅衛兵只是時代的名稱而已

2020-11-29 06:20

? 人氣

山西氣候乾燥,戰亂又少,寺廟及佛像保存較好。由於這樣的地理、歷史的背景,山西尚保留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圖為山西省太原晉祠。(Gisling@wikipedia)

山西氣候乾燥,戰亂又少,寺廟及佛像保存較好。由於這樣的地理、歷史的背景,山西尚保留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圖為山西省太原晉祠。(Gisling@wikipedia)

不久前,我在朋友的店裡看到他新近自歐洲買回來的宋代木雕菩薩,這一座盤腳而坐的菩薩,法相慈祥而莊嚴,姿態優美,真是古代藝術的佳作。這使我想起過去在西方博物館裡所見的宋代木雕了。中國古物被外人弄走,擺在博物館當鎮館寶,說起古代木刻菩薩像來,不免令人傷心。記得多年前初到美國,在東部旅行,逛博物館,常看到略大於人體的木雕菩薩,色彩斑駁而古雅,姿態優美動人,面相莊嚴而祥和,予人深刻印象。有一座博物館,好像是佛利爾吧,進門的大廳就有數座,布置得宜,令人心生美不勝收之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的我,雖然對藝術頗有興趣,但對中國藝術的了解只及於一些繪畫、建築而已,對於大型的中國佛像,只見過廟裡臃腫、拙笨,塗了厚厚的油漆及金粉的泥塑。可以想像我面對那些近乎傑作的木雕,不免目瞪口呆。我不敢相信,中國人曾經產生這樣美的宗教藝術嗎?中國人有這樣的東西,為什麼故宮博物院裡沒有呢?而且在任何場合中都沒有見過呢?為什麼在中學課本上也沒有介紹呢?外國人又是從哪裡弄來這些寶物?為什麼他們幾乎每一座博物館都有這些寶物呢?

中國古物被外人弄走的可多啦,本不足為怪。怪是怪在弄走擺在博物館最明顯處當鎮館之寶,我們自己還不清楚這些東西的來源及其價值。我國古代的石刻,身首異處被外國人弄走,供在他們的博物館裡,或大戶人家的客廳裡,是久有所聞的。那是因為日本學者勘察寫了報告,所以我們知道有龍門石窟這回事,知道自北魏到唐朝,中國有輝煌的石雕歷史,至於木雕呢?似乎是一片空白。在過去,很多人認為木雕是日本專有的藝術。

在日本,確實可以看到不少相當於中國唐宋時代的木雕,不談別的,就是奈良法隆寺中門裡的天王,那股威武雄壯的勁兒,與唐代出土的武士俑簡直一模一樣。奈良東大寺中門的四大天王,身軀碩大,高過真人數倍,令人想像當年大唐長安的佛寺裡,一定有更為壯觀的木雕,可惜都在滅佛的時候當木柴燒了,中國人最善於破壞古物,紅衛兵只是時代的名稱而已。

奈良東大寺盧舍那佛(取自維基百科)
奈良東大寺中門的四大天王,身軀碩大,高過真人數倍。圖為奈良東大寺盧舍那佛。(取自維基百科)

話說回來,中國人的這些精彩木雕藝術品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清末民初,外國的傳教士深入中國的窮鄉僻壤,記錄了很多事。風土人情是一類,其次就是當地的工藝。當時他們在山西的古老廟宇裡發現了很多佛教繪畫與雕刻,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藝術不盡相同,引起外國藝術史界的興趣,就稱之為「山西式」。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家西克曼先生就曾於抗戰前走過一些古廟。不用說,見了這樣偉大而古老的藝術品,他們是頗受感動的。然而中國的知識界對這些寶物仍然一無所知,即使建築學者在調查古廟時,也只把佛像當成當然存在的東西,沒有加以研究。

山西在中國,由於其地理位置而頗受隔絕。太行山把它與河北、河南的平原隔開,而境內多崎嶇的山嶺,所以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這裡比較不受重視,因此,也就少一些戰亂。在歷史上,山西是中國的北疆。長城與雁門關在山西北方的省界上,自古以來,中國與北方民族對抗,這裡是關卡,也是重兵駐守之地。如果晉北失守,防線大概就退到黃河了。在中國強盛的朝代,這裡是馳騁大漠的根據地。所以山西是北方民族南下時的必爭之地,也可說是中國與北方民族融合的起點。

山西佛光寺大殿(Zhangzhugang@wikipedia)
山西尚保留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有名的,如五台山唐代的佛光寺大殿。(Zhangzhugang@wikipedia)

山西氣候乾燥,戰亂又少,寺廟及佛像保存較好。由於這樣的地理、歷史的背景,山西尚保留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有名的,如五台山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大同的一些遼金大廟,太原的宋代晉祠大殿等不在話下了,在中、南部偏遠地方,幾乎到處都是宋、金、元等朝的建築,在今天看來都是重要的木造建築。這裡可說是中國木造古建築的寶庫。在殿堂之外,中國最古老、最偉大的木塔,建於十世紀的遼代「佛宮寺釋迦塔」也在這裡。而這些古老的大廟裡,原來就排滿了泥塑與木雕的佛像,本來就是當時最頂尖的中國雕塑藝術,一直保留到現代。

為什麼山西的寺廟及佛像保存得特別好?除了戰亂較少之外,還有兩個理由,當地氣候乾燥,木材持久不壞,是一個原因;若在台灣,木構建築十年八年就爛了,再好的木頭也禁不住白蟻。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進出山西的塞外民族信奉彿教較篤,目前在山西保留下來的寺廟,除了兩座晚唐以外,大多是遼、金、元的遺物,尤其以金、元為多。在中原板蕩,中華民族經歷了戰亂的洗禮之後,文化變得疲軟了,不但建築漸漸收斂,佛像藝術也刻板、拘謹化了,倒是遼金佔領區中,唐人的遺風仍承襲著唐朝的自信以及其豪放的作風,飛揚的意氣,仍可在遼金藝術上看到一些。所以那一帶的佛像木雕,比起同時中原的東西來,要生動得多了。

可惜的是,這樣的藝術寶藏,中國的知識分子沒有發現。這是因為明代以後,佛教衰微了,中國讀書人的精神在書畫上打轉,已經失掉欣賞佛教藝術的能力。民國以後,經西洋人研究、宣揚,就有外國的藝術商人來此購買。中國當地的骨董商並沒有國家觀念。中國有錢人不要的東西,有外國人來收購,他們就不客氣地賺這筆錢了。石佛大多在石窟寺,還要費手腳去破壞,山西的木雕只是擺在廟裡,要抬走太方便了。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書封。(典藏藝術)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書封。(典藏藝術)

*作者漢寶德(1934-2014),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等。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黃健敏編,典藏藝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