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要保命,更不能脫鉤中國

2020-11-25 06:50

? 人氣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2008年金融海嘯相比之下可能只是兒戲。(AP)
在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前的70多年時間,美國內需市場的確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賺取對外貿易匯收,同時支撐本身國家經濟成長發展的最大寄託所在。(示意圖,AP)

最新IMF及世界銀行統計,2020年的美國內需市場規模祇增長至18.6兆美元(占全球份額已降至24%),而中國內需市場則躍升至24.9兆美元(占全球34%);而且展望未來,中國內需市場將呈現遞增式成長格局,美國內需則祇會是遞減式成長模式,所以世界銀行預測,到2060年,中國內需市場規模將擴大為62.6兆美元(占全球31.3%),而美國內需市場最大可能祇會勉強增長到39兆美元或者更少(占全球19%以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因為這樣子的大趨勢發展,所以歐洲國家2019年以來才會有普遍疏離美國,而親近中國的大傾向,總冀望未來能有更大依存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好機遇。

是則,台商乃至整個臺灣經濟還必要還能夠如此全力掛勾美國而脫鉤中國嗎?

中國十四五雙循環的臺灣新機遇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研議的「十四五規劃」(2021~2025)建議方案、推出「2035年遠景目標」,描繪中國經濟發展方向中期目標及長期願景的同時,也預擬應對進行中的「美中脫鉤」挑戰。

「2035年遠景目標」具體確認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2035年中國GDP總量再度翻倍,人均GDP進入2萬美元水準;。

而「十四五規劃」將圍繞在「科技創新」、「擴大內需」、「供應鏈價值提升」、「擴大開放」及「新城鎮化」五大面向,且以擴大內需與科技創新為最重要的發展目標。擴大內需政略,無非是指2020年中以來,極力強調的「內循環」概念:「依託中國龐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在未來五年積極擴大內需市場。以一個14億人口的經濟大國,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引擎,還是得要仰賴內需成長。

臺灣經濟經濟高度依存中國大陸的現實

同時,也為了建立自主性關鍵技術,必須持續投入龐大研發經費,在不依賴外國資金下,胥賴於國民儲蓄注資,而將有限抑制消費擴張;不過,當一國擁有產業關鍵技術時,在產業鏈中可獲得相對較高利潤,也較有能力支付較高的薪資,從而帶動內需擴張,完全填補起消費擴張所受到的抑制。何況,高科技產品也較能觸動國民消費意願,同樣有助提升內需。

所以說,中國十四五雙循環所將帶來「內需的量的跳躍」,正是臺灣新機遇。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經濟目前高度依存於中國的現實絕不容忽視:

-貿易依存度46.6%

-對外投資依存度68%

-產業科技應用之依存度90%

尤其在可預見未來,台商及臺灣經濟對於《一帶一路》所帶來的莫大經貿投資開發新機遇,以及《十四五雙循環》及《中國製造2025》能引申而至的成長發展空間,幾乎都是臺灣經濟前瞻性未來的最大也最具直接裨益的「蜜與奶之地」,豈可在此之時,竟然率爾輕言放棄或脫鉤悖離?

臺灣落單RCEP已重創 還敢異想「脫鉤中國」?

最新也是最重要的變數是,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RCEP協定15國已於2020年11月15日正式完簽成立。RCEP的成立,不啻正是綠色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的一道徹頭徹尾的絕命符。

主政者倘若稍有智慧以治國理政,就絕對不會貿然自充滿前瞻性經濟資產、發展機會潛能絕佳的「全世界第一大內需市場」貿貿然棄卻,竟在此時此刻卻有如此笨蛋決策者,拿全體台商及臺灣經濟命脈,屈從落選川普的「脫鉤中國」指令,自中國大陸大撤資大徹鏈,而改投前景漸漸闇黵無路的「衰退中的市場」之根本瞎掰的所謂「台美供應鏈」,則真不啻這是臺灣經濟引頸自殺命喪九泉之日。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