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文言文、白話文 對學生邏輯分析能力都沒用

2017-08-29 06:00

? 人氣

作者解釋,論說文是「線性」的,意即從一個立論點到一個結論,中間的敘述必須是連貫而清晰的;抒情文則是「非線性」的,意即作者可依照自己的意志,從一個論述直接切換至截然不同的論述上。(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解釋,論說文是「線性」的,意即從一個立論點到一個結論,中間的敘述必須是連貫而清晰的;抒情文則是「非線性」的,意即作者可依照自己的意志,從一個論述直接切換至截然不同的論述上。(資料照,顏麟宇攝)

最近這幾天看了很多關於刪減文言文的新聞,支持者與反對者吵得不可開交。有趣的是,在問「要不要刪減文言文」之前,幾乎沒有人問過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高中國文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甚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當國文教育的目的都還沒定論,又怎麼能知道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論文言白話)是否合適?筆者認為,應該先對於國文教育的目的有定案,再來檢視目前的文言文能否達到這個目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認為高中國文教育的目的有二:

(1) 培 養 學 生 使 用 文 字 進 行 分 析 寫 作 和 批 判 性 思 考 的 能 力

(2) 培養學生進行分析閱讀的能力

聽、說、讀、寫本來就是學習一個語言的基本功夫。遺憾的是,就筆者高中時期接受到的國文教育,台灣的國文教育在「讀、寫」這兩塊可以說是揠苗助長,在莘莘學子尚未具備基本讀寫能力前,就急著要求學生們寫出優美的文句。文句優美並不是問題,但連文句通暢都達不到就要求詞藻要華麗,顯然是個大問題。筆者有這樣的體悟,要從大學首次投稿期刊論文開始說起。

上了大學後因為投稿國外期刊,首次有了學術寫作的機會;而隨後在準備留學考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分析寫作(Analytical Writing)。在準備學術寫錯、分析寫作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個悲哀的事實:「對台灣學生而言,首次進行有邏輯、有系統的分析寫作,使用的語言多半是英文」

怎麼會這樣?我們從國中到高中不是寫了六年作文嗎?難道寫作的能力並沒有在一篇又一篇的基測、學測作文中得到長進嗎?殘忍的事實是,從國中到高中,我們花了六年的時間在抒情文上,試著把文章寫「漂亮」(抒情文),卻從來沒有學過要如何把文章寫「連貫」(論說文)。並不是說抒情文不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論說文的重要性遠比抒情文大。舉凡社論、報告、論文,多半為論說文。論說文是「線性」的,意即從一個立論點到一個結論,中間的敘述必須是連貫而清晰的。抒情文則是「非線性」的,意即作者可依照自己的意志,從一個論述直接切換至截然不同的論述上。兩者間並無孰優孰劣之分,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還沒學會線性的文章之前,就急著寫出優美的非線性文章,儼然是捨本逐末。

抒情文的最終目的,是要帶讀者達到一個「意境」,是開放、讓人有想像空間的。而論說文的目的,則是帶讀者達到一個「結論」,讓人可以細細檢驗立論的基礎是否正確、中間的推導是否合理、文末的結論是否令人信服。從一個務實的觀點來說,今天遭遇到了一個困難,要討論解法,帶人來到一個「意境」顯然是沒有幫助的;引領讀者來到一個「結論」才是真正重要的目的。這也是一個實在的社會問題,當主張不同觀點的兩邊要達到共識或是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結論,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假設前提」、「推演過程」是必須的。一旦兩者都清楚地寫下,雙方的訴求、差異就一目了然。了解對方的訴求,正是談判桌上達成雙贏的必要條件。

回頭看看學測的長文題目,從 97 年以降,幾乎清一色是開放性的抒情文。引文會敘述背景,接著便交由學生自由發揮。學生要煩惱的是要引用哪個名人的佳句、使用怎麼樣的修辭、怎麼寫出一個引人無限遐想的結論。

97 如果當時......
98 逆境
99 漂流木的獨白
100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101 自勝者強
102 人間愉快
103 通關密語
104 獨享
105 我看歪腰郵筒
106 關於經驗的 N 種思考

拿托福的寫作例題當作對照,我們會在「獨立寫作(Independent writing)」中看到類似這樣的題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Because modern life is very complex, it is essential for young people to have the ability to plan andorganize."答案很簡單,非是即否(Agree or disagree)。學生要著墨的是前提(Because modern life is very complex)、推論(it is essential for young people to have the ability to plan and organize)是否有效、結論(Agree/Disagree)是否能說服人。受測者不用華麗的詞藻、優美的修辭,即可拿到高分。就算是以單字艱澀難懂聞名的 GRE 也是如此,閱卷者看的是邏輯和推論,而非遣詞用字。

托福的全名是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單來說,是測試「外國人」測試「英語能力(非母語)」的。我們當然可以說,對於「本國人」的「母語能力」,我們要要求更高。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在要求更高之前,我們的基礎顯然還沒打穩。而大考的考試多半以抒情文為主,是因為教授們喜歡看,考試引導教學的結果,抑或是教授們根本沒有能力批改分析寫作呢?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哉問了。

在爭論「文言文是否該廢除」前,決定「國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必然的。事後的教材應該根據原先定調的「目的」決定。若我們同意國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邏輯、分析寫作的能力,顯然在現行的課本下,不論文言文或是白話文都無助於此。

*作者為喜歡讀歷史的電機人,現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