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中國贏了嗎?知己知彼真難!

2020-11-20 07:10

? 人氣

中國共產黨這五個字,美國人只看到了共產這兩個字,卻忽略「中國」這兩個字才是核心。(美聯社)

中國共產黨這五個字,美國人只看到了共產這兩個字,卻忽略「中國」這兩個字才是核心。(美聯社)

所有成功的戰略,都從知己知彼開始。不論是公司,或者是國家之間的競爭,都是殘酷的現實,只有知己知彼者才能生存,甚至創造共贏,否則就是災難。戰略思考的第一步,其實就是知己知彼,如此而已,可是絕大多數公司或國家,都做不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日的中美競爭,根本的問題也是出在知己知彼的問題上。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的新書《中國贏了嗎?》(Has China Won?),對這個問題有十分深入的觀察與分析,處處洋溢洞見。這本書其實是為美國人寫的,但台灣人更應該看,尤其是執政者,因為它不僅提供新想法,擴大新視野,更開啟戰略的思考,而這正是台灣當前最為匱乏的能力。

馬凱碩及其新著《中國贏了嗎?》。(天下文化)
馬凱碩及其新著《中國贏了嗎?》。(天下文化)

馬凱碩是前新加坡資深外交官,也曾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新加坡是非常小的國家,身處複雜的東南亞,戰略思考能力是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李光耀也以此為新加坡創造了穩定繁榮的社會,更贏得世界的尊敬。從馬凱碩展現的戰略思考能力,可以看到李光耀的影子。

馬凱碩是亞洲人,為什麼要寫這麼一本逆耳之書給美國人看?其實這也是一種戰略行動,因為中美競爭不僅影響新加坡、亞洲,全人類的未來亦為之所繫。他書中的最後一句話反映了他的心境:「最後的問題不是美國或中國究竟誰會贏?而是全體人類是否會贏。」馬凱碩是印裔新加坡人,對中國及亞洲有比美國更深刻的體會,立場也可以更客觀,而不會被認為是在為中國說話,這本書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條地緣政治鐵律

馬凱碩在中文版序中給台灣提出了三條地緣政治鐵律:

(一)「沒有一個大國會容許在它周邊有敵對的勢力存在」;

(二)「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際關係價值觀之間做選擇時,他們總是以國家利益優先」;

(三)「小國經常會發現,對於周邊大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利益,必須掌握先機、有所預見且要時時保持敏感,才是明智之舉。」

顯然,台灣政府對這三條鐵律似乎視而不見:

(一)台灣反中抗中,違背了第一條鐵律;

(二)台灣總以為大陸不會動武,違背了第二條鐵律;

(三)台灣選擇一面倒靠向美國,違背了第三條鐵律。

在馬凱碩看來,這應當是不可思議的事,而他會特別提出來,正代表他對兩岸問題有十分深入的理解。

這本書點出了美中兩國一些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地方,但顯然美國比中國嚴重得多。他用了一個有趣、生動又誇張的比喻,他認為在這一場角力中,「美國行徑有如冷戰時期的蘇聯,而中國行徑則有如當年的美國。」如此的歷史錯置,實在是當前美中關係的一大諷刺。

2020年10月,在北卡造勢大會上的川普。(美聯社)
美國對中政策缺少一個全面的戰略,川普固然有很大的責任,但這是美國本來就有的問題,川普只是誇張地把它扭曲、放大而已。(美聯社)

在馬凱碩眼中,美國對中政策缺少一個全面的戰略,與當初的對蘇政策有如天壤之別。川普固然有很大的責任,但這不只是川普個人的問題,而是美國本來就有的問題,川普只是誇張地把它扭曲、放大而已。

缺乏因應某天成為第二大國的準備

從知己的角度來看,馬凱碩認為美國犯了以下錯誤。首先,美國自認為是第一號大國,而且是永遠的第一號大國,他們無法想像一個不由美國人領導的世界。因為這樣的認知,美國不曾思考一旦未來不可避免地成為第二號大國時,現在應當如何因應,反而更進一步的把中國大陸視為威脅,務必要採取打壓的手段。

馬凱碩認為,戰略思考的根本問題在於「它涉及的風險有多大?」或者說「美國會輸嗎?」但因為美國自認為是第一強國,擁有龐大的資源、開放的社會,又是自由民主世界的燈塔,豈有失敗之理,因此根本不會思考風險問題。這不是自信,而是自大。此一戰略盲點,說不定就是美國在這一場競賽中最後失敗的主因。

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有自信的美國應該會有不同於今日的戰略。但美國的自大,也反映了其潛意識中的恐懼,馬凱碩甚至追溯至蒙古人造成的「黃禍」。這個自大背後的恐懼,更讓美國不願面對殘酷的事實,也失去了看到其他戰略選項的機會。

美國自大,所以往往不在乎其他國家的感受,它的長臂管轄權以及對美元的濫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憂心,就如同金融時報記者馬丁.沃夫的評論:「在川普主政之下,美國已經變成一個流氓超級大國。」自大的美國已流失世界對它的信賴,而且隨著其國力衰退,流失的速度恐怕更快。

拉斯維加斯的川普支持者在當地的計票中心外揮舞美國國旗。(美聯社)
美國自大,所以往往不在乎其他國家的感受,它的長臂管轄權以及對美元的濫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憂心。(美聯社)

決策僵化、缺乏彈性

第二,美國自認為是一個開放有彈性的靈活社會,但馬凱碩的觀察認為,美國事實已經變成了一個決策僵化,沒有彈性的體系,讓美國難以轉變。例如美國把愈多經費花在根本不會用來對付中國的武器系統上,中國得到的好處就愈大,馬凱碩稱之為集體思維(groupthink),它包括美國的軍工體系、各種的戰略智庫。美國也無法從失敗中學到教訓,甚至於對失敗視而不見。結果,美國是「拿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爭。」

不再是公正有序社會的典範

最後,美國的自大不是沒有原因的,美國認為自己對世界有很大的貢獻,而且是一個充滿美德的國家,更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這個現象,就是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然而,這只是美國的自我想像而已,並非事實。馬凱碩用了許多資料說明美國今天已不再是一個公平且平等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每況愈下,這也是美國內部分裂的社會基礎。簡言之,美國不再是公正有序社會的模範。馬凱碩指出,「在選舉行禮如儀的民主政治正常運作表象下,美國已經變成由富有的貴族階級控制的社會,他們運用金錢做出主要政治和社會決定。」

馬凱碩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來對比中美兩國,特別值得玩味:「理論上,美國和中國政治制度之間的深刻差別,在於美國人有自由可以改變他們的政治制度,中國人卻沒有自由這麼做。實際上,在這個歷史的時點上,兩國人民一樣沒有什麼自由可以根本改變或修正他們的政治制度,以確保它有利於大多數人民。然而,由於美國人的幻象是他們可以改變美國的政治制度,因此他們傾向於支持它。」

忽略了「中國」這兩個字才是核心

在知彼的部分,美國也犯了不少戰略錯誤。首先,美國只是狹隘地以為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這五個字,美國人只看到了共產這兩個字,卻忽略「中國」這兩個字才是核心。馬凱碩認為,CCP與其說是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不如說是Chinese Civilization Party(中華文明黨)。馬凱碩認為中華文明才是中國共產黨真正的靈魂,而不是外表的馬列意識型態。在他看來,中國現在的治理制度反映的是中國數千年來的政治傳統和智慧,中國重視秩序甚於自由,強調中央管理也是長期歷史經驗得到的教訓。馬凱碩指出,習近平取消任期制,在西方看來是走向獨裁,但他認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教了中國人一課重大教訓:國家的領導人太弱,國家就危殆。」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美聯社)
習近平取消任期制,在西方看來是走向獨裁,但馬凱碩認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教了中國人一課重大教訓:國家的領導人太弱,國家就危殆。」(美聯社)

誤認為中國將和蘇聯一樣

其次,美國認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是無法永續的,因為這是現代化理論推演的必然結果。美國認為中國將和蘇聯一樣,但今日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中國共產黨吸引了社會的一流人才,治理不僵化而且有彈性,對自己本身的問題也有深刻的理解。再者,中國大陸不是沒有自由的社會,事實上,中國人現在除了美國所強調的政治自由之外,享有歷史上最自由的時期,而且社會相對穩定,否則中國人民不會對政府有那麼高的支持度。

美國精英認定中國是美國民主的威脅

第三,在美國眼中,中國是個擴張主義的國家,因此也是對美國民主的威脅。川普政府官員有關中國的談話,充分反映了這個觀點,其實也是美國精英普遍的觀點。不論是南海島嶼的軍事化、一帶一路的推動,都是擴張主義的證據。但馬凱碩認為,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是窮兵黷武的國家,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從近代歷史來看,美國反而是最常訴諸軍事手段來干預他國的國家,更何況,中國壓根就沒有向全球推廣共產主義,乃至中國模式的想法。所謂一帶一路,其實主要戰略目的就是鞏固中國與其鄰國的關係,其意在保護邊境,維持和平,而不是擴張。

至於台灣,馬凱碩認為是唯一會引起中國以戰爭介入的例外,但中國也是不願訴諸軍事手段,而且在中國眼中,統一台灣「是歸還,不是擴張。」

對中國未來發展有錯誤期待

第四,美國對中國未來發展,尤其是民主化,有錯誤的認識與期待。美國認為自己有責任促進中國民主化,因為在美國人眼中,民主和自由普世人權,但中國人卻不能享有。但馬凱碩提出了一個觀點供美國人思考,亦即中國實施民主對全球是好是壞。他認為中國當前的治理制度為全世界提供了三個公共財:

(一)遏制住中國政治圈中那條強大的民族主義巨龍;

(二)以理性角色回應日益逼人的全球挑戰,例如氣候變遷;

(三)崛起為「維持現狀」的大國,而不是「革命派」國家。

如果與今日民主國家為民粹主義所困的現象比較,中國當前的治理未必是一無是處。

馬凱碩在此也提出了一個弔詭的問題。如果說民主是像美國所說的那麼美好的東西,可以進一步促進成長與穩定,那中國將會因為民主化而變成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可是美國的國家安全部門還繼續推動向中國輸出民主,究竟所為何來?美國人心中所想的,或許是另一個故事,亦即「促進民主可以產生和理論完全背道而馳的效應。它可以使社會動盪、不安定、削弱,而不是強化他們。」不少歷經顏色革命的國家,其命運就是如此。

美國也誤解了其他國家

最後,美國不只誤解中國大陸,也誤解了其他國家。美國總認為,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其它國家當然會選擇象徵自由的美國。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國家已明白告訴美國不願選邊站。馬凱碩在書中舉了許多例子,但RCEP的簽署,或許最能反映美國戰略思維的錯誤。

亞太15國簽訂RCEP協議,受疫情影響,15國代表以視訊方式留下合影。(AP)
亞太15國簽訂RCEP協議,受疫情影響,15國代表以視訊方式留下合影。(AP)

在馬凱碩書中,中國大陸的問題不在於不知己,而是知彼不足。他在書中提出一個給習近平的想像備忘錄,提醒他美國所具有的五大戰略優勢,希望中國不要低估或忽視了美國的實力,否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此外,他認為中國所犯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沒有細想後果,疏離了美國好幾個主要的選民團體,」尤其是美國的企業界。這一次中美對抗如此嚴重,卻沒有任何團體出來替美中關係辯護。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官員驕矜傲慢的姿態正是造成美國企業界疏離的因素之一。

但他認為比起美國,這是可以修正的戰略錯誤,如果中國陸能夠更進一步敞開門戶,吸引更多美國及西方國家前來投資,將可以「在中國美國與西方世界關係中,創造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除此之外,當前「世界需要一個鼓吹全球化的新人,中國可以站出來,補上這個空缺。」

美國應重新檢視戰略假設

馬凱碩在結尾中指出,美國如果能重新檢視其戰略假設,應該會發現,原來想像中的矛盾並不存在,包括:

(一)雙方的國家基本利益並不矛盾,彼此都應該以改善人民福祉為首要國家利益;

(二)兩國在減緩氣候變遷的力量上不矛盾,因為彼此都會受到影響;

(三)雙方在意識型態上也不矛盾,因為中國並沒有要輸出共產主義,內部因素才是決定美國未來的關鍵,而非想像中來自中國的威脅;

(四)美中文明並不矛盾,因為源於西方的啟蒙運動的理性思潮,已散佈全球,包括中國,「導致每個地區都出現了務實的解決問題之文化,並有可能設想出現一個穩定和可持續的基於規則的秩序。」美國應努力於此,而不是擔憂文明衝突;

(五)雙方的政治價值的確不同,但除非中國試圖出口其價值到美國,否則雙方也不應有矛盾。

美國的美德假設站不住腳,也沒有道德資格來促進中國的民主化。沒有了矛盾,又何來今日的中美對抗呢?

無可諱言,馬凱碩對中國是充滿了同情的理解,對美國則是同情的批判。當前的美中對抗,美國是發起進攻的一方,也是最可以影響或改變整個進程與結果的一方,馬凱碩把重點放在美國身上,應該也是基於此一考量。然而,本書告訴我們,知己知彼真難,因此馬凱碩才有「美國能一百八十度大轉向?」的感嘆。這或許是本書對未來最悲觀的部分。

書中所言對台灣是良藥苦口

最後,本書資料豐富,論證嚴謹,言必有本,而且觀念新穎,可以說是了解美中關係及兩岸局勢的必讀書籍之一。當然,以當前台灣的政治氛圍,本書或許令讀者(包括政府)不怎麼舒坦,但書中所言正是我方戰略思考所需要的觀點。所謂良藥苦口,此之謂也。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本文原刊《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