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邁向不戰而屈中共之兵—中美關係及台灣處境

2020-11-13 07:10

? 人氣

二、四十年來的所謂 「交往政策」及其未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部分是美國自由派相信的所謂「交往政策」認為:借由經濟及文化交流, 接納中國成為國際體制的一員,幫助中國的經濟成長,自然就會壯大中國的民主自由及中產階級。 可是,自2010年之後卻發現此種政策并沒有發生預期效果, 反而看到中美逐漸在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形成競爭, 甚至對抗的局面。例如,美國很多傳統工業及工作崗位轉移中國。中國飛彈技術及數量增加, 導致美國的航母政策的威嚇力日益削弱。從美國的眼光看來,經濟發展固然產生了大批中產階級,生活提升卻越是證明了政權的正當性。

不但所謂交往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經濟和軍事發生衝撞。科技,尤其是有軍事潛在用途的科技,中國也有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像是:5G,半導體, 人工智能 (包括機器人),量子計算,生物醫藥,都已超越美國,領先世界。而思想及意識形態的領域,也形成與美國一向作為龍頭的所謂「自由民主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國家治理及國家發展風格。尤其在川普某種新孤立主義的退卻之下,中國在一些國際組織, 以及一帶一路影響所及的第三世界,影響力日增。所以,美國大部分中美專家都意識到美中在這些領域已然是競爭或對抗的局面。川普不過是由無釐頭的提高關稅, 突顯了問題而已。

競爭雖是無可避免,美國大部分分析中美關係走向的意見還是認為:過去的交往政策沒有生效,不代表完全可以不再交往。但是,交往之中可能是競爭,甚至是對抗,但一定不能落入修昔底德的泥淖, 發生戰爭。外交上,美國應該重返世界舞台,聯絡盟國;軍事上除了嚴格把關尤其是有軍事用途的科技之外,只有埋頭努力向前。如此,方能重新招展所謂自由民主的價值的旗幟。最重要的是了解中美在許多議題上 (例如氣候變遷)合作的必要,盡全力防止戰爭。

台灣處境

一、不要再沉溺在傳統地緣政治的老套

當今大國的衝突,與過去地緣政治為基礎的方式和觀念已有不同。地理的因素固然還在,但是,經濟,科技,訊息,文化思想等的對撞與地理因素的連結,沒有太大關係。即以軍事而言,地理空間的觀念也在調整。更不用說,受到科技影響的戰爭手段和形式 (例如訊息戰,遠距飛彈等),雖然也和傳統地緣政治的觀念還有牽連,但是很多地方已經不太搭配。順口而出的什么「第一島鏈防衛線」「樞紐地位」等等,都已成為明日黃花。

如果說地緣政治在台灣問題上還有什麽關聯,那不幸恰好是對台不利的 所謂「距離的霸權」(The Tyranny of Distance):台海一旦發生武力衝突, 即使美國決心與中共一決高下,它的海軍主力最快兩至三天才能從關島到達台海附近 (從夏威夷則是10 天)(見圖)。加上中國不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或索馬里亞。美國如何下定決心克服遠距的咒詛而起兵,顯然是無比困難的決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