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不延續川普手法,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將如何施展?

2020-11-11 10:47

? 人氣

2013年12月4日,美國時任副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美聯社)

2013年12月4日,美國時任副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美聯社)

據美國候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顧問及中國問題專家稱,拜登將推進華盛頓當局新近採取的對華強硬立場,但將會依賴更多美國盟友的施壓、制裁和其他工具來影響北京當局的行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們稱,拜登已表示將針對中國人權記錄問題加大施壓力道,把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擱置一邊,並會試著利用美國合作夥伴(可能包括台灣)的影響力來限制北京當局在亞洲地區的行動,以及中國國家主導的對高科技產業的支持。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曾在歐巴馬-拜登政府處理亞洲事務的外交官、目前就職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拉塞爾(Daniel Russel)稱:「拜登與其同僚正在討論兩件事,第一是向盟友、合作夥伴以及志同道合的國家(民主國家)示好。」拉塞爾還稱,「第二是確保我們的政策和戰略植根於共同的價值觀」,包括人權、民主原則和市場經濟。

川普曾單方面並直接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及中國高級官員合作,以尋求達成一項迄今並未實現的重大貿易協議。分析師稱,拜登的做法將同樣強硬,但會有其他多方參與,而且可能更易預測。

Cowen & Co.的華盛頓分析師克魯格(Chris Krueger)稱,美中關係會繼續惡化。不過他表示,拜登上台後,這種變化會更具一致性。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稱,從戰術角度看,與拜登合作會更容易一點,但從戰略上看,沒有太大差別。

2015年9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在馬里蘭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抵達儀式上合影。(美聯社)
2015年9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在馬里蘭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抵達儀式上合影。(美聯社)

川普在2016年和2020年的總統競選中都藉助了對華強硬立場。然而他在執政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吹捧他與習近平的個人交情,指望透過這種關係和對中國進口商品廣泛加徵的關稅,解決美方所說的中方不公平產業行為令美國工人處於劣勢的問題。

今年1月,川普宣布了一項有限的第一階段協議,而不是一筆大交易。該協議包括知識產權上的部分進展,以及透過採購美國農業和能源產品來換取雙方降低部分關稅的協議。雙方尚未針對「第二階段」計劃取得進展,川普卻開始指責中國未能控制住新冠疫情。

與此同時,美中兩國在外交和科技領域的爭端越來越大,在科技領域,美國一直試圖限制通訊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和其他公司。

這些措施遵循了美國2018年的《國防戰略》,該戰略制定了更加強硬的路線,將俄羅斯和中國視為美國的關鍵對手。

上海復旦大學的吳心伯表示,川普的政策為中國領導層敲響了「警鐘」,憧憬重新回到歐巴馬政府時期的關係已經是不可能了。

中國尚未對拜登當選發表評論。官方媒體報導了這個消息以及川普拒絕接受選舉結果的消息。

9日,中國的《環球時報》預測,在所謂「人權」問題上,不排除民主黨政府會有變本加厲的表現,總之美國在美中關係主要方向的施壓不會鬆懈下來。《環球時報》指出,近期導致美中關係緊張的部分源頭問題可以透過對話來解決,,尤其是川普針對美國抗疫失敗向中國「甩鍋」,而對話的目的是讓中美從圍繞疫情的激烈對抗轉為展開務實合作。

這樣的機會有兩個。川普已採取行動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當天,拜登在Twitter上表示:「在整整77天後,拜登政府將重新加入該協議。」

在經濟上,關於中國是否履行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的承諾,等明年1月份拜登正式就任時答案將會變得清晰。針對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所涵蓋的商品而言,今年前九個月,中國執行的美國商品採購額為588億美元(約台幣1.67兆元),遠低於實現2020年目標所需的1080億美元。

拉塞爾說:「無論如何,華盛頓和北京當局都必須重新開始討論貿易問題,而且還不僅僅是貿易問題。」

拜登競選團隊表示,等拜登就任後,他將重新評估當前仍在生效的對華商品進口關稅。候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今年10月份批評川普發動的「所謂對華貿易戰」扼殺了與進口相關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與川普的對華協議不同,拜登政府已暗示將尋求透過在核心問題上達成多邊協議向北京方面施壓。

拜登的助手已淡化了逆轉川普退出12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做法的設想;該協定將中國排除在外。但美國可能會尋求其他商業和戰略協議來向北京方面施壓。

例如,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國務院要求各國作出「淨網計劃」(Clean Network)承諾,限制中國或其他國家主導的電信公司在5G網絡中發揮的作用。

川普(右)對中國的制裁仍未「趕盡殺絕」。(美聯社)
川普(右)對中國的制裁仍未「趕盡殺絕」。(美聯社)

該地區的其他民主國家和合作夥伴也可能再次受到關注。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一直對台灣要求針對一項全面貿易協定進行談判的呼聲保持警惕,一定程度上是擔心此類談判可能對與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產生影響。中國把台灣視為一個尚未收復的省份。

拜登外交政策助理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最近發表推文稱:「加強與台灣的經濟聯繫也支持我們共同的民主價值觀,以及我們對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共同承諾。」在中美關係上,最能激怒中國政府的莫過於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拜登對這一民主島嶼的行動將對美中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在人權問題上,外交人士預計拜登將採取更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在中國實施港版國家安全法以及在新疆地區對待維吾爾族穆斯林少數民族的問題上。

克魯格稱,拜登可利用的工具之一將是《全球馬格尼茨基法案》(Global Magnitsky Act),這是一項廣泛的制裁法案,以一名死在俄羅斯監獄的律師之名命名。川普政府曾動用這項法律,但如果拜登想在中國和其他地方打擊侵犯人權的行為,他依賴該法案的程度可能更大。

在拜登就職之前,川普政府在未來11周仍擁有廣泛的外交政策權力,即使國會行動會有所放緩。

歐巴馬政府的中國問題專家、目前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任職的麥艾文(Evan Medeiros)稱:「隨著川普政府即將下台,這可能成為鞏固其中國相關政策的一種方式。」他稱:「他們可能採取行動試圖束縛下一屆政府的手腳。」

川普團隊在最後一刻可能採取的行動可能代表拜登需要作出更重大的中國政策決定。川普政府官員已經考慮禁止中共黨員前往美國,以及禁止一家大型中國銀行利用美國銀行系統。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