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的未來不能在「黑暗中」或「灰濛裡」二選一!

2017-08-24 07:30

? 人氣

台灣的未來不能在「黑暗中」或「灰濛裡」二選一!圖為北市大停電整條路上一片漆黑。(讀者提供)

台灣的未來不能在「黑暗中」或「灰濛裡」二選一!圖為北市大停電整條路上一片漆黑。(讀者提供)

上周815大停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稱台灣已遇到能源困境問題,並以「陷入黑暗」(In the dark)形容;彭博也報導此事,並再次質疑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雖然這也算是一種「讓世界看到台灣」,但確實不光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學人》報導中談到台北市地標大樓台北101陷入沉沉的黑暗、全台一半家庭失去電力而陷入黑暗、上百人困電梯等現象;最後則是問:蔡政府關閉核電廠的競選承諾是否能執行?其標題就是〈大停電凸顯台灣能源政策的問題:核電真能退場嗎?〉內文也點出政府放著可用的核電機組不用,寧可冒供電不足風險的作法。

彭博則更指蔡政府不理和平電塔倒塌的供電警訊,一意孤行,才造成815大停電。多年來,分析師不斷警告缺電危機將至,但政府決定廢核卻未能以可信的替代能源彌補即將出現的缺口。「懷著烏托邦信仰,相信再生能源將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說「烏托邦信仰」並不為過;大停電之後,從總統到院長再到部長的檢討,完全不談備用容量率過低才是根源問題,反而說系統脆弱、電網問題、集中式發電弊病等,因為一旦承認問題出在供電不足,馬上就要面對核電的用廢、是否緩廢等問題─這個問題顯然會撼動「信仰」。

先撇開廢核與否問題不談,至少現階段,政府維持足夠的備用容量率─至少是15%,是其該作到的工作。但從林全在立法院的報告來看,這個數字顯然很難達到。能源政府中倚為重責的綠能,進度明顯落後,不可能接上來;「由煤轉氣」的發電廠,也要碰上準備新建的天然氣接收站遙遙無期的問題。更別提這些規劃中的新能源,價格都較原先高。

《經濟學人》就指蔡政府規劃替代核電所規畫的新電力,來源大多很昂貴,特別主要來自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而更高的電力成本將會造成台灣的經濟負擔,這與她承諾的振興台灣經濟,改善工資待遇與面對企業與人才出走的問題,顯然沒有幫助。

台灣社會對傳統高耗能產業有既成印象,包括鋼鐵、水泥、石化等產業,都已少見規劃夠大的新投資,近年國內的新投資主要是來自科技產業。但科技產業耗費的能源多、對水電需求高,台灣缺電的陰影,不僅影響國內科技業的投資意願,更難吸引外資,有那家廠商甘冒缺電風險來投資設廠?《經濟學人》就指政府的「亞洲矽谷」想要招徠更多的企業家,但是在缺電的台灣,「這些計畫就沒有任何說服力」。綠營應不致於連供電問題對投資的影響毫無了解吧?

其實,未來的問題不僅是缺電與否的問題而已了。坦白說,政府只要咬牙把火電全開、不斷增加火電機組,縱然有幾年限電風險高,但只要運氣夠好,仍有可能「頂過去」。不過,接著卻要面對排放與污染增加的結果。

政府為了因應缺電問題,在綠能未完成前,只有增加火力發電一途;但國內天然氣接收站不足,只能以燃煤發電為主,經濟部就承認,現在占發電比重約4成左右的燃煤發電,到2020年時要增加到50%;到2025年完成能源轉型後,才降到30%,屆時天然氣發電可占50%、綠電20%。

不過,這個理想中的目標是否能達成,仍有相當大的疑問。彭博能源財經團隊在6月曾出具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蔡政府要在2025年時把綠電比例提高到20%,但根據其研究,屆時綠電比重不到10%,天然氣也不到4成,倒是燃煤發電占比要升高到54%。

這是一個什麼景況?台灣的排放與污染,有近4成來自發電;在各種發電方式中,燃煤發電的排放與污染最嚴重,天然氣則大概是其一半,核電與綠電接近零排放與污染。如果現在台灣的排放、空污算是嚴重,燃煤發電比重由不到4成提高到超過5成,結果必然就是雪上加霜。

這就是彭博報告說既要廢核又要減碳,「幾乎是遙不可及的遐想」。台灣從缺電的「黑暗中」移動到排放與空污更嚴重的「灰濛裡」。蔡政府其實可在不更動非核家園目標下,對能源政策作務實的調整,同時爭取時間讓社會對廢核、減碳的優先次序建立共識。

台灣的未來,不該、也不能只有在「黑暗中」或「灰濛裡」中作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