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傳隨到Dr.蕭《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選摘(3)

2020-11-21 04:50

? 人氣

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圖為蕭中正醫師。(取自蕭中正醫院網站)

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圖為蕭中正醫師。(取自蕭中正醫院網站)

太太總愛叫我「應召男」,隨傳隨到,很貼切,這可能是專屬我們這一代婦產科醫師的印記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本,醫護人員向來屬於責任制,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不過,自從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上路之後,台灣整體醫療環境大丕變,醫護人力明顯不足,年輕醫師過勞死事件屢見不鮮,「醫師救人,誰來救醫師?」醫師過勞死頻傳引發各界關注,進而催生台灣醫療勞動人權。

勞動部宣布,一〇八年九月一日起,醫療保健服務業僱用的住院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約有四千多人受惠,占不到全國總醫師人數四萬八千人的一〇%。勞動部預計,未來繼續擴大到公立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適用勞基法。

醫護人員從「責任制」變成有朝一日全部適用勞基法,這在我們「師徒制」教育的那個年代,絕對想不到。

也許是當時,我們把「學習」看得比身體健康還重要,一心一意希望自己早日獨當一面,不管工作有沒有薪水、超不超時、吃冷飯冷菜,都得咬牙撐下去,畢竟,開一千台刀跟開五百台刀累積出來的經驗、技術和能力,真的有差。

可能正因為經歷過如此魔鬼訓練,像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畢竟產婦自然分娩,可不會按照時辰,嬰兒何時誕生,誰都算不準,在我印象中,自己開業那段時間,我很少睡過一個香香、長長的覺,就連吃飯,常常幾分鐘就迅速扒光,趕著看診、接生。

醫師 醫生 醫院 手術 開刀(sasint@pixabay)
可能正因為經歷過如此魔鬼訓練,像我擔任婦產科醫師,很早就習慣隨叫隨到。(示意圖,sasint@pixabay)

我忙到沒有時間睡覺吃飯,反映出大家都拚命「增產報國」的事實。

民國六〇到七〇年代,台灣出生率很高,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一年之間的新生兒超過四十萬名,最高峰是民國六五年龍年嬰兒潮,高達四十二萬人出生。

民國五〇到七〇年代,台灣人口增加率超過千分之十七,政府還因為人口太多,衛生局帶頭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

開業剛開始那幾年,只有我一個醫生,幾個護士,診所忙得團團轉,最高峰的時候,我一個月接生將近二百名新生兒,等於一天親手迎接至少六個小小新生命來到人間。

產婦如流水般上門,我和護士忙得不可開交,太太看人手不夠,毅然決然放下教鞭,辭去老師的職務,一邊負責養兒育女,一邊協助診所大大小小行政事宜。

太太除了協助產婦辦理出入院手續,不時還得安慰產婦分娩的緊張情緒,甚至常常煮麻油雞湯,分送給新生媽媽食用,為診所贏得好口碑。

那段日子我真像「無敵鐵金剛」,一天睡不到三、四小時,需要開刀的病患常常排到半夜十一、二點動手術,中午時間常常不得休息,也在動手術,至於門診時間,只能利用開刀之間的空檔,能看幾個病人就看幾個病人。

我們診所人力不足,床位、器材清理等,護士全部來不及收拾,太太先把孩子哄上床睡覺,再一起幫忙收拾,常常弄到半夜一、兩點,忙完就煮宵夜,大家一起吃,這時候可說是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光。

早期,婦產科沒有打廣告、也沒有臉書、Line等網路宣傳這類的,患者都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的,當年指名找我開刀的病患這麼多,我自己也很驚訝。

曾有一位六十八歲女病患,子宮脫垂、嚴重潰爛,疑有癌症病變,她專程從南部北上找我,她看了很多醫師都沒改善,且醫師都認為她年紀太大,不宜貿然動刀。

不得已她去問神,神明指點她說:「妳去找北部某個方位,有一個姓蕭的」,後來我看完病患的切片,經由切片篩檢之後,再用電燒處置,最後用子宮托把她的子宮推回原位,最後女病患不用開刀,也沒有再發生子宮脫垂的問題。

蕭中正醫院外觀。(取自維基百科)
蕭中正醫院外觀。(取自維基百科)

類似這名女病患不辭千里來求診的故事,在我開業行醫逾四十年來,發生不只一樁,我想患者一直找上門,可能跟我喜歡挑戰高難度、解決棘手案例有關。

我們穿白袍的,天命就是來幫患者排憂解難、藥到病除,因此,我不挑病人, 就算是用門板抬進來的也收,不論患者病況好壞,我都用心診斷、全力救治,不輕言放棄。

也許因為我的堅持,我的診所漸漸聲名遠播,我有很多回流的病患,甚至是病患的第二代、三代,她們還是都回來掛我的診,看到病人跟我一樣「從黑髮到白髮」,很感動,我的用心與辛勞,都很值得。

直到多年以後,我的同班同學許龍國醫師在一次聚會時,跟大家說:「那幾年很多醫師都帶妻小出國去玩,蕭中正那時候卻是忙到沒時間出國。」

聽到許龍國這樣說,我突然想起我的恩師徐千田大將,早年他忙著教學、看診、動手術、做研究,也是一天睡不到三、四個小時。他曾經說過:「看病人就是我的休閒,開刀就是我的娛樂」,老師的身教言行深深影響了我。

為了當一個好醫師,我把全副精神投注給病人,甘之如飴,數十年不變。

 

《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時報出版)。本書由蕭中正口述、吳佳晉紀錄撰寫。蕭中正為婦產科醫師、蕭中正醫療體系院長兼總裁。吳佳晉為橫跨醫藥、影劇、財經新聞三大領域逾20年的資深媒體人,常為國泰、元大等多家金控分享公關實務經驗,現為自由創作者。她籌組八十歲企業家傳記團隊,為老一輩紀錄口述歷史,執筆《中正醫路》,是她邁向傳記作家的第一步。著有《從負翁到富翁》、《錢滾錢》、《這一生,一定要有一張保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