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中美交鋒的「易燃物」「催化劑」:《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選摘(3)

2017-09-07 05:10

? 人氣

毛澤東曾經主張打造強大的中國海軍,以主宰太平洋地區。但他從未實現此一目標。這個願景便留待鄧小平落實。鄧小平匆匆地提升解放軍海軍的實力。他將國防預算和戰略規劃的重點擺在擴建海軍,空軍擺在其次,而陸軍則遠遠落後於前兩者。在海軍的預算中,提升潛艦能力是首要任務。2006年,一艘中國潛艦無聲無息地出現在一艘美國第一線的海軍主力、鄰近台灣的航空母艦周邊──此舉顯示中國海軍的實力提升了,尤其是最先進的無聲潛艦技術的發展。北京的突襲凸顯出美國海軍脆弱的一面,因為美國的航母應該具備偵測敵艦的能力。據傳,這次突襲讓美國許多海軍戰略專家背脊發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旦台海爆發戰爭,中國的潛艦在開戰之初將嚇阻美國海軍馳援,並包圍、封鎖台灣;到了戰爭的中半段,台灣這座守衛塔將逐漸失去戰略功能。而台灣幾乎無力扭轉此一局面。 蘇澳等台灣東部的一些海軍基地是北京覬覦台灣的一個特殊原因。他們可將潛艦停泊在這些基地;其潛艦能夠很快潛入太平洋的深水區,隱藏蹤跡(若為先進潛艦),並悄悄地從台灣東岸航行至美國的西岸地區。若中國拿下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嚇阻能力可望大幅提升,因為解放軍潛艦可在暴露行蹤前先以核導彈攻擊美國西岸城市。

因此,對中國的台灣觀察家而言,蔡英文在就職後不久視察蘇澳基地的舉動並非毫無意義。 當然,中國擁有許多可用來攻擊台灣的武器,包括航空母艦、戰鬥機,以及部署於東部沿岸的對台飛彈(以上兩者在數量上占盡優勢)和登陸艇等。中國軍事的實力高速成長――尤其是海軍和空軍戰力的提升――不但衝著台灣和承諾保護台灣的美國而來,而且是評估中國崛起的「突發性」,以及中國對現狀強權(status quo power)造成多少威脅的指標。

2017-07-04-國軍曾在遼寧號通過台海期間,派出海軍基隆級等7艘軍進行海空聯合軍演02-國防部提供
國軍曾在中國遼寧號通過台海期間,派出海軍基隆級等7艘軍進行海空聯合軍演。(國防部提供)

上述情勢發展支撐著美國對台政策的基本原則,即台灣是民主國家,因此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為了證明對台灣的承諾不假,美國定期對台灣提供軍售。為了避免台灣主動攻擊中國,美國不得出售攻擊性武器(依據《台灣關係法》的規範)。然而,此一規範明顯存在許多問題(更不用提美國出售的武器不足以維持兩岸之間的軍力平衡)。例如,美國出售的戰鬥機可充當轟炸機,用以攻擊香港、上海和其他位於中國南方的目標。另外,若機翼綁上外部燃料槽,戰鬥機可攻擊三峽大壩(此舉將造成數十至數百萬人死亡,並重創中國的基礎設施)在內的內陸目標。因此,台灣藉由提升反制能力來嚇阻中國,進而使台獨支持者更無懼於中國的打壓。面對更有自信的台灣,北京部署更多戰鬥機和飛彈,試圖扭轉情勢。 美國無法坐視不管,因此對兩岸的軍備競賽頗有微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