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中美交鋒的「易燃物」「催化劑」:《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選摘(3)

2017-09-07 05:10

? 人氣

美國希望台灣屹立不搖,繼續與中國隔海對峙,進而使第一島鏈繼續發揮阻絕中國海軍和空軍深入太平洋地區的作用。美國的戰略制訂者意識到,若中國突破第一島鏈,中美在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將大幅傾向中國。圖為中國遼寧艦在南海進行軍事演訓。(美聯社)

美國希望台灣屹立不搖,繼續與中國隔海對峙,進而使第一島鏈繼續發揮阻絕中國海軍和空軍深入太平洋地區的作用。美國的戰略制訂者意識到,若中國突破第一島鏈,中美在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將大幅傾向中國。圖為中國遼寧艦在南海進行軍事演訓。(美聯社)

許多經驗老道(就全球問題能達成各方皆能妥協的解決方案)的外交官常宣稱,「台灣問題」是中美迄今唯一無法迎刃而解、毫無商量餘地的分歧,而所有其他的問題都能和平解決。 台灣問題的癥結不僅在於歷史恩怨,也牽涉到中美的戰略的考量。若美國拱手將台灣讓給中國,此事必然嚴重衝擊美國的國際威信(亞洲和其他地方的國家如何看待)。由於過去雙方與台灣的關係,北京和華盛頓對於台灣問題的立場截然不同。為何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北京視台灣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歷史可以證明這點。中國在幾世紀前即「發現」台灣,並與這座島嶼保持聯繫,而在1895年以前擁有台灣逾200年,直到日本奪走台灣,並透過不平等條約將台灣納入日本帝國的版圖──當時外國強權強加於中國的無理要求之一。在北京看來,這些不平等條約既不正當也不合法。 作為相對年輕的國家,美國對基於史實的主權訴求不以為意並附和其他列強,承認日本占領台灣的合法性。美國不認為在脅迫下達成的協議不具法律效力,若非如此,那麼戰敗國所簽署的和平協議不就全都失效?

中共高層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繼任中華民國的合法政府;蔣介石不敵毛澤東的軍隊,狼狽地逃到台灣這個中國的離島省分。毛澤東計畫攻台,台灣問題原本可在1950年夏天獲得解決。然而,當杜魯門在韓戰爆發後派遣第七艦隊遠赴台海,毛澤東的計畫戛然而止。從此,「美帝」成為台灣無法回歸祖國的主要原因,而北京也持續以不同的說法擁護此一觀點。

美國所持的觀點是,阻止解放軍進犯台灣只不過是針對毛澤東發起抗美援朝戰爭所做的回應。台灣自此成為共產主義和民主主義掀起的全球衝突的一部分。美國也同意蔣介石的觀點,將毛澤東政權視為非法政府,因為中華民國仍在台灣繼續存在。當中美於尼克森任內尋求和解時,華盛頓和北京在某種程度上「刻意忽略台灣問題」,顯然問題未得到解決。毛澤東曾誓言在台灣問題未解決前(以中國偏好的條件為前提),他絕不會與美國打交道。當尼克森同意美軍從台灣撤離並與中國改善關係,甚至與北京建交、與台北斷交後,毛澤東認為台灣問題將就此落幕──台灣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與中國改善關係並接受統一(當然,事實證明毛澤東錯了)。

面對「棘手」的台灣問題,美國選擇四兩撥千金,含糊帶過。1972年尼克森訪中時簽署的《上海公報》,聲明台海兩岸的中國人都同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兩岸人民都同意這個觀點)。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未挑戰中國」的立場──這可能表示美國同意或不同意北京的立場(後者代表美國雖不同意,但不希望就此議題產生爭執)。然而,中國對同一段話的詮釋大不相同,但美國卻噤聲不語。對美國來說,台灣的未來應該和平解決──這很可能表示台灣問題不會在近期結束,甚至永遠不會獲得解決。許多美國民眾強烈認為,台灣是華盛頓不能背叛或拋棄的朋友。

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會見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AP)
美國總統尼克森(右)1972年訪問中國,會見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左)。(AP)

當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時,同樣的情節再次上演──兩國的立場各異,對彼此的立場持莫大的幻想。換句話說,誤解依然是中美關係的特點。當時的《中美建交公報》清楚地表示,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並「認知到中國的立場,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的表態讓當時的中共高層放心,並相信台灣問題就此徹底解決。

然而美國政治奉行三權分立,各部門之間有時難免陷入膠著的角力戰。無論如何,美國國會在聖誕假期結束後重新召集並推出《台灣關係法》。無論就措詞或內容(或意圖)而言,《台灣關係法》和《中美建交公報》大異其趣(甚至相互矛盾)。《台灣關係法》認定台灣是主權國家(表面上建交公報似乎否定台灣的主權,但內文卻未明言)和友邦,並要求美國與台灣持續保持經濟互動和持續提供軍售。 毫無意外地,中國因此認定美國出爾反爾,甚至刻意欺瞞──華盛頓出賣了北京。

華盛頓對此的回覆是,美國是民主國家,而行政部門在外交政策上無法一手遮天。說到底,中美對台灣「問題」的根源持非常不同的看法。兩國互相猜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尤其是中國方面。彼此之間的不同解讀、不悅和互不信任,至今仍是雙邊關係的癥結。然而修昔底德陷阱給我們的啟示是,過去的羞辱通常會深深影響挑戰國(中國),而後者深信在各項國力提升後,便必須對此有所回應。對中國而言,台灣無疑是其「歷史羞辱」(不平等條約等)的一部分。中美關係的發展──尤其牽涉到台灣──深受中國的歷史觀影響。

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無法妥協的另一個原因是,台灣對華盛頓和北京的戰略價值。這點不容小覷。中美的堅持並非沒有來由。雖然台灣是「大中華圈」的一部分,但不在北京的掌控下,而且它曾經是二戰時日本的戰略要塞。1949年以後,台灣是中國境內顛覆份子孳生的溫床,更是蔣介石政權進行間諜和宣傳戰的大本營。麥克阿瑟曾稱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艦」(潛艦的比喻在現在有其特殊意涵)。此外,台灣鄰近重要的貿易航線,對中國的能源和原物料進口及商品出口至關重要。對解放軍海軍而言,台灣附近的海域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南韓、日本和台灣共同組成美國的區域「防禦陣線」或第一島鏈的北方陣線。第一島鏈的作用在於封鎖中國,並使解放軍海軍無法將勢力擴張至「公海」或西太平洋地區。此外,台灣也緊鄰第一島鏈的南方陣線──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 中國的願景和戰略是將勢力從第一島鏈擴張到第二島鏈,或突破自然屏障的障礙,以進入浩瀚的太平洋地區。若反過來看,第一島鏈就像是防堵中國的另一座長城,或是綁住中國的「拘束衣」。 解放軍必須突破地緣限制,將勢力投射到太平洋地區,進而威脅或攻擊美國本土。台灣就是第一島鏈這道「海上長城」中最大的一座「守衛塔」。

毛澤東曾經主張打造強大的中國海軍,以主宰太平洋地區。但他從未實現此一目標。這個願景便留待鄧小平落實。鄧小平匆匆地提升解放軍海軍的實力。他將國防預算和戰略規劃的重點擺在擴建海軍,空軍擺在其次,而陸軍則遠遠落後於前兩者。在海軍的預算中,提升潛艦能力是首要任務。2006年,一艘中國潛艦無聲無息地出現在一艘美國第一線的海軍主力、鄰近台灣的航空母艦周邊──此舉顯示中國海軍的實力提升了,尤其是最先進的無聲潛艦技術的發展。北京的突襲凸顯出美國海軍脆弱的一面,因為美國的航母應該具備偵測敵艦的能力。據傳,這次突襲讓美國許多海軍戰略專家背脊發涼。

一旦台海爆發戰爭,中國的潛艦在開戰之初將嚇阻美國海軍馳援,並包圍、封鎖台灣;到了戰爭的中半段,台灣這座守衛塔將逐漸失去戰略功能。而台灣幾乎無力扭轉此一局面。 蘇澳等台灣東部的一些海軍基地是北京覬覦台灣的一個特殊原因。他們可將潛艦停泊在這些基地;其潛艦能夠很快潛入太平洋的深水區,隱藏蹤跡(若為先進潛艦),並悄悄地從台灣東岸航行至美國的西岸地區。若中國拿下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嚇阻能力可望大幅提升,因為解放軍潛艦可在暴露行蹤前先以核導彈攻擊美國西岸城市。

因此,對中國的台灣觀察家而言,蔡英文在就職後不久視察蘇澳基地的舉動並非毫無意義。 當然,中國擁有許多可用來攻擊台灣的武器,包括航空母艦、戰鬥機,以及部署於東部沿岸的對台飛彈(以上兩者在數量上占盡優勢)和登陸艇等。中國軍事的實力高速成長――尤其是海軍和空軍戰力的提升――不但衝著台灣和承諾保護台灣的美國而來,而且是評估中國崛起的「突發性」,以及中國對現狀強權(status quo power)造成多少威脅的指標。

2017-07-04-國軍曾在遼寧號通過台海期間,派出海軍基隆級等7艘軍進行海空聯合軍演02-國防部提供
國軍曾在中國遼寧號通過台海期間,派出海軍基隆級等7艘軍進行海空聯合軍演。(國防部提供)

上述情勢發展支撐著美國對台政策的基本原則,即台灣是民主國家,因此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為了證明對台灣的承諾不假,美國定期對台灣提供軍售。為了避免台灣主動攻擊中國,美國不得出售攻擊性武器(依據《台灣關係法》的規範)。然而,此一規範明顯存在許多問題(更不用提美國出售的武器不足以維持兩岸之間的軍力平衡)。例如,美國出售的戰鬥機可充當轟炸機,用以攻擊香港、上海和其他位於中國南方的目標。另外,若機翼綁上外部燃料槽,戰鬥機可攻擊三峽大壩(此舉將造成數十至數百萬人死亡,並重創中國的基礎設施)在內的內陸目標。因此,台灣藉由提升反制能力來嚇阻中國,進而使台獨支持者更無懼於中國的打壓。面對更有自信的台灣,北京部署更多戰鬥機和飛彈,試圖扭轉情勢。 美國無法坐視不管,因此對兩岸的軍備競賽頗有微詞。

然而美國對台軍售的主要目的是,讓台灣在兩岸開戰時有能力短暫抵禦中國的進攻,為美軍爭取趕赴台海的時間並加入戰局。不幸的是,在近年兩岸軍力失衡的趨勢下,美軍馳援台海戰局的時間已大幅縮水(有些電腦模擬指出,美國能爭取到的時間已從幾天或幾週驟降至幾小時),因此將迫使美國在兩岸爆發戰爭時採取反射性的回應──不假思索的反應極其危險。 另一方面,中共高層強烈懷疑美國對台軍售的動機,因為雷根曾於一九八二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承諾美國將會減少並逐步終止對台軍售。但雷根隨後表示,美國終止對台軍售的前提是,中國必須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鄧小平表示他對此無法苟同。雷根隨後指出(語中不帶嘲諷),由於通貨膨脹的關係,美國可以同時增加和減少對台軍售的金額。

老布希曾提供台灣一筆金額龐大的軍售,因為他需要掌握幾個特定武器生產州的選票(其中牽涉工作機會),以打敗對手柯林頓。由於北京當時希望老布希連任,因此未極力反對該筆軍售。 然而,中共高層至今依舊難以接受美國任何一筆對台軍售。對北京而言,軍售會提振台獨支持者的士氣,並鼓勵台灣持續避免與中國談判。對北京而言,軍售的敏感性不僅在於台灣可否藉由軍購取得談判籌碼,也關乎中國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已成為改善或維持中美關係的一大障礙。

針對台灣問題,北京近年常把「國家存亡的底線」和「無法妥協」等詞掛在嘴邊。

儘管如此,許多美國民眾依然堅持美國必須保護台灣,而且這股聲音有轉強的趨勢。對美國而言,台灣是極為重要的資產。例如,台灣在對中國情報蒐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儘管這點不太常被提起,但許多美國的情報單位都以台灣為根據地,並以無線電和其他電子設備對中國解放軍和特務行動展開情蒐。此外,透過其設備及對中共高層和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台灣也可提供美國許多獨特的協助。 最後,台灣擁有華盛頓不希望落入北京手中的巨額外匯存底和高科技產業(有些台灣公司可使用屬於美國國家機密的專利)。

總之,美國希望台灣屹立不搖,繼續與中國隔海對峙,進而使第一島鏈繼續發揮阻絕中國海軍和空軍深入太平洋地區的作用。美國的戰略制訂者意識到,若中國突破第一島鏈,中美在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將大幅傾向中國。此外,美國能否信守對盟友的軍事承諾和落實轉向亞洲政策攸關其形象,因此華盛頓無法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如今美國的公信力已岌岌可危,華盛頓必須重申對亞洲盟邦的承諾,以平衡來自中國崛起的挑戰。

今日的情勢可以如此描述:損失(或犧牲)台灣將可能嚴重衝擊美國,並對美國在亞洲的聲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害──甚至可能終結美國身為亞洲強權的地位。 因此,華盛頓絕對不會允許以上的情況發生,並將會挺身而戰;而中國很樂意看到上述情況發生,並且將採取各種手段使它成真。

*作者康培莊(John F. Copper)是美國羅德學院(Rhodes College)史坦利.巴克曼(Stanley Buckman)傑出教授,國際研究系榮譽教授。畢生關注台灣和兩岸關係發展。本文選自作者最新版著作《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譯者:劉泰廷,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許劍虹,事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