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薰觀點:從素樸民謠開出的兩朵斑爛之花

2020-11-08 06:20

? 人氣

半島風聲相放伴(台南人劇團提供)
《半島風聲相放伴》中,月琴阿嬤們農忙家忙之餘,在半島冊店的書店兼雜貨店廣場,習琴唱歌互相關心。(台南人劇團提供)

全劇引用了「四季春」、「恆春四景」、「滿州三景」、「守牛調」等古調,古調與新編曲調穿插,構築出精鍊、流暢而完整的音樂劇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劇中阿滿留在鄉間,由人作媒娶嫁,婚前母親一曲「牛母伴」,老藝師親唱:「甥兒啊,你的父母共你主意,雖然是咕咾沙仔,明仔翌日,你著愛勇敢生根發葉予人看」,「你要去捧人的飯碗,明仔翌日你去到人那,要有孝你的大家倌」。古曲加古詞,一聲一句,一歌一勸,早時恆春母親對女兒嫁入夫家,身擔重任與難以預期命運的叮囑喟嘆,盡在此淒切之音。

阿滿嫁後,腳踏土地唱出的:「一步一步,一工一工,越頭一看,若親像眠夢」,則是恆春女兒篤實勤樸的希望之歌了。

榕樹下最動人的,是10女1 男,年紀在60到80多歲的國寶老藝師,場邊彈唱唸歌,一邊看著台上演著自己的故事,一邊掄起月琴,高唱低詠以抒懷。以女性為主的年邁藝師,嗓音雄渾敦厚,卻極具穿透力,彷彿帶著母性和泥土重量,一路穿山過海,讓人感動且低迴。這群唱了半世紀,恆春民謠的捍衛和傳唱者,台上的素人歌者,無異是那天台上最耀眼的寶石。

《一蓑煙雨》

北藝大舞蹈系主任張曉雄的舞作《一蓑煙雨》,剛在2020關渡藝術節中發表,則是從源自廣東地方的地水南音《客途秋恨》發想,將傳統南音與現代肢體在舞台上結合,創作出跨越時代與個人流離戰亂,如史詩般,唯美而深沈的舞蹈作品。

南管音樂,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東南亞地區則稱「南樂」;它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台灣,廣東南音又名「地水南音」,舊時由失明之琴師與師娘於茶樓獻唱,但隨著社會發展,日漸消逝於主流文化之中,南音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曇花一現過。在關錦鵬的電影《胭脂扣》(1988)和許鞍華的電影《客途秋恨》(1990)裡,留下重要的聲音印記。

《一蓑煙雨》由北藝大舞蹈學院研究所與傳統音樂系碩士班合作。南管演奏呈現為舞台上重要視覺元素,由南管起始,客途秋恨主題提示了編舞者內心的的客鄉與故鄉,流離與生命主題。

北藝大舞蹈研究所的男女舞者,是台灣專業舞者的重要搖籃,近年來素養與舞蹈基底愈發成熟。舞作中,男女舞者身襲灰紫色層疊長衫褲,以弧形、近似太極的手勢搭配變化不斷的肢體舞蹈,由下往上不斷出現的弧形手勢,應該是編舞家張曉雄眼中,東方美學中的中道與圓滿。

一蓑煙雨劇照(3)(北藝大舞蹈系主任張曉雄提供)
《一蓑煙雨》中,男女舞者身穿灰紫色層疊長衫褲,以弧形、近似太極的手勢搭配各種肢體舞蹈。(北藝大舞蹈系主任張曉雄提供)

舞作氣韻生動,富有線條,舞作表現的物象色彩線條,流暢敏捷而有獨特的風格特徵。一幕舞者舉著油紙傘,花兒從天而降的畫面,呈現傘和肢體的多重變化,兼具幾何與意境之美,應該是繼林懷民舞作之後,讓人重溫東方美學與生命深沈莊重之精彩舞作。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藝文觀察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蘭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