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火力全開!馬雲被約談前…中國央行的「神秘人士」早有動作

2020-11-03 12:36

? 人氣

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突然約談馬雲,此前幾位「神秘人士」動作頻頻,似乎早已透露端倪。(美聯社)

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突然約談馬雲,此前幾位「神秘人士」動作頻頻,似乎早已透露端倪。(美聯社)

就在螞蟻科技集團掛牌上市前夕,包括馬雲、井賢棟及胡曉明等集團高層突遭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約談,引發市場譁然。中國政府非比尋常的舉動,被解讀是為「回敬」馬雲日前公開砲轟金融監管系統,尤其幾位「神秘人士」近來動作頻頻,似乎也已透露端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從10月31日開始,一連三天轉發刊登署名張非魚、周矍鑠、時雨等「資深學者」的專文,標題分別為《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釐清的幾個問題》。

這些作者何許人也?至少目前在網路上未見足跡,遍尋不著他們任職的學研機構,均是首次以「資深學者」之姿登台亮相,但細究標題、文意和時機,這些專文指涉的對象不言可喻,字字句句都有玄機,因此也被認為是出自監管機關內部人士之手。

不能放任BigTech公司無序擴張

先從第一篇來看,馬雲日前批評銀行是「當鋪思維」,光靠資產和抵押,不可能支持未來30年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延伸閱讀:林庭瑤專欄:馬雲為何捋王岐山的虎鬚?

《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雖未直接點名,但也特別強調,目前的金融科技業務和傳統銀行沒什麼本質區別。

專文分析,在中國幾家BigTech公司的金融業務中,最賺錢的是消費信貸業務,本質上也是吃利差模式。「有人批評銀行貸款是當鋪思維,但從事金融服務的BigTech公司與銀行貸款一樣,在實際放貸中也使用擔保品。」

文中指出,BigTech公司作為金融服務業的新進入者,難免會有一些既想做金融服務又不想接受監管的想法。這種新進入者不但對市場格局產生影響,也會對監管格局帶來重大的影響,需要重點防範其規避監管和監管套利行為。

所以對BigTech公司的監管,金融監管部門要敢於說「不」,否則就容易被其科技屬性誤導,被輿論所綁架,不進行有效監管,最終扭曲市場,產生金融風險。

該文認為,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的,一是部分BigTech公司金融價值觀扭曲,誘導過度負債消費;二是金融科技領域由於網路效應的存在,通常會形成「贏家通吃」,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三是BigTech公司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網路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演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四是金融科技公司過度採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

該文強調,不能因為金融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就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現行金融體系的作用,否則就很難解釋這樣的金融體系支持了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過程中也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和重大經濟危機,保持了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同樣也不能因為金融監管存在一些問題,BigTech公司就可以要求超國民待遇,就可以要求放任其無序擴張,不進行監管。

有「中國電商之父」稱號的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2019年5月出席巴黎活動。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建國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素有「中國電商之父」之稱的馬雲日前火力全開,砲打金融監管系統。(美聯社)

大型互聯網企業「大到不能倒」 必須加強監管

第二篇《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同樣沒有點名馬雲,但文中對於大型互聯網企業先褒後貶,仍可看出其針對性。

文中指出,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科技公司成長迅速,並且不斷向金融領域滲透發展,利用長期服務積累的客戶數據和新興的大數據處理技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金融服務生態,特別是在一些小額、零售行業,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然而,大型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領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業的本質特徵,反倒產生一些新的風險和問題。

首先是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大型互聯網企業憑藉技術優勢掌握大量數據,容易形成市場主導地位,並且可以大量「燒錢」,從搶流量、搶客戶入手佔領市場,利用直接補貼或交叉補貼,先使自己成為「贏者」,再兼併其他競爭者,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此外,大型互聯網企業不斷開拓金融業務,卻仍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不僅是逃避監管,更容易無序擴張,造成風險隱患,不利於公平競爭,也不利於消費者保護。

文中強調,大型互聯網企業「大而不能倒」。螞蟻集團個人用戶超過10億,機構用戶逾8,000萬家,數字支付交易規模118萬億(人民幣),上市市值可能創歷史記錄,「一旦出現風險暴露,將引發嚴重的風險傳染。」

直點螞蟻集團產品問題

相較於前兩篇文章,從宏觀面分析相關產業的利弊風險,第三篇《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釐清的幾個問題》則是不再隱晦,直接點名螞蟻集團旗下產品。

文中指出,當前所謂最具「創新」色彩的螞蟻集團,基本的業務模式仍是支付(支付寶)、吸收存款(網商銀行、支付寶歷史上曾經形成的客戶資金沉澱)、發放貸款(網商銀行、兩家小貸公司、花唄借唄等類信用卡業務)、貨幣市場基金(天弘基金的餘額寶)、代銷金融產品(支付寶連接到餘額寶所形成的貨幣市場基金與其他資管產品代銷)、保險業務(信美人壽、螞蟻保保險代理、與商業保險高度相似的「相互寶」)等。

只不過,支付寶這一非銀行支付機構偏離支付主業,擴張為綜合金融服務平台,「使得螞蟻集團實質上跨界開展非金融、金融、類金融和金融基礎設施等多種業務,成為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

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提供小額貸款,中國年輕世代特別喜愛使用。(截自AppleStore)
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提供小額貸款,中國年輕世代特別喜愛使用。(截自AppleStore)

該文質疑,什麼是真正負責任的普惠金融,進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金融」?花唄借唄的年化利率一度接近24%,近期有所下降,但也在15%左右。與此同時,「支付寶-餘額寶-銀行存款-花唄借唄模式」代替傳統的「銀行存款-貸款模式」之後,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從銀行貸款的5%-6%上升至了15%。

該文表示,目前花唄借唄利率以日利率形式披露,沒有按規定折算為年化形式。在「雙十一」等時期常常被設為默認選擇,客戶容易被剝奪其他付款方式選擇權並「被貸款」;通過App強制獲取客戶通訊錄信息,如果客戶違約,催收公司往往向通訊錄中的相關聯繫人催收,損害當事人權益。「那麼,『世界期待的全新金融體系』是否應由這樣的『普惠金融』構成呢?」

針對螞蟻集團,該文直言監管者需要思考一系列問題,包括是否應當儘快實施《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從機制上隔離實業與金融板塊。除了將集團內的持牌金融機構(網商銀行、天弘基金、眾安保險、信美人壽、螞蟻保保險代理等)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還應將所有類金融機構和業務,例如支付寶、小貸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類信用卡產品(花唄借唄),全部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

帶有官媒色彩的《金融時報》連續三日耗費偌大篇幅,就只為了給馬雲一記當頭棒喝,如此力道也算罕見;而在四大監管機關約談馬雲一干人等後,時程逼近螞蟻科技集團上市之際,究竟還會爆出什麼火花,市場拭目以待。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