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中國經濟成長目標降到5.5%時─談十四五計劃

2020-11-02 07:20

? 人氣

以中國現在剛突破1萬美元的情況而言,等於是15年要「翻一翻」,換算就是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在接近5%左右;但如考慮到越是到後段時間,成長率越是降低,則「十四五」這5年必須至少有高於5%的成長率才可能達到,因此「隱性」的成長目標應該就是5.5-6%左右:好的時候希望能達6%,差的時候維持在5%以上,這也大致符合過去每個5年計劃的成長目標,每次降低0.5個百分點的作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些媒體是用3萬美元為標準─顯然太高了一點,那等於平均每年成長率要達差不多8%,看看近年的成長數字,可肯定說完全不可能。而因為所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沒有一個標準數字,即使說是1.8萬美元亦無不可,因而能「保持彈性」、降低跳票機率。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對岸是高度關聯,中國經濟成長率增加一個百分點,台灣的經濟也能增加0.29個百分點,其影響數倍於美國經濟對台灣的影響。雖然在經歷今年的低成長後,明年預測中國可能有超過8%的成長率,但回歸正常後,成長率大概就降低到5.5%左右的新常態,對台灣經濟與企業而言,這個新常態的成長率會產生什麼影響是值得關注。

除了整體成長問題外,「十四五」中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要讓科技產業「自立自強」。緣由當然眾所皆知,中美貿易戰延伸到科技戰,美國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廠商祭出的晶片禁令,幾乎打掛這些中企,這就是習近平要求中國「實現關鍵零部件的自給自足」的原因,因此五中全會宣布:「中國將把加強科技自立作為未來15年的首要任務」,「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提升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台灣企業在兩岸與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算是整合得又深又廣,這次中美貿易戰中,川普拿供應鏈當武器的作法,讓中國吃足虧,因此那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話,絕對不是隨便講講的文書作業,而是不論花多少錢都要作的政策目標。即使下任總統修改政策,不再把供應鏈「武器化」,但中國受此驚嚇、不會再信任美國,供應鏈的「去美化」還是要作。

這時,台灣要注意的是:會不會有供應鏈「去台化」?台灣在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的夾縫中,如此找到最大的利益、或至少尋得生存空間?政府要與美國政府推動的台美共組供應鏈會是答案嗎?還是一個糟糕的餿主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