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他國經驗學到什麼:《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選摘(1)

2017-08-24 05:10

? 人氣

東亞的發展成就整體來說已廣為人知,但這種成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仍未被充分了解。創造持續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並不容易;從貧窮躍升進入富裕國家俱樂部─追趕(catch-up)或趨同(convergence)成長─是罕見的成功經驗。一項追趕經濟體的研究發現,從一九七○年到二○一○年,只有十四個國家提高其人均所得與美國的相對水準一○%以上,其中有七國是歐洲的周邊國家,推想是受益於大戰後歐洲經濟榮景的外溢效應,以及歐洲聯盟內部的經濟整合。另一個國家是以色列,可能也受益於接近歐洲。另外六國都在東亞,相對所得增加幅度遙遙領先的是台灣、南韓和日本。在這段期間,全世界從「貧窮」(定義為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不到美國的一○%)躍升到「富裕」(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五○%)的國家,只有台灣和南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楠梓加工出口區的工業區景觀。(盧逸峰攝)
研究指出,成功的東亞發展國家經濟成長模式有三個基礎:土地改革、出口製造業,和金融壓迫(financial repression)。圖為楠梓加工出口區。(資料照,盧逸峰攝)

比起所有其他非歐洲開發中經濟體,東亞經濟體獨特的成功原因何在?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日本、台灣和南韓都採用同一種模式的變形,這種模式一九八八年被經濟學家韋德(Robert Wade)稱作「發展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模式。後續的研究指出,成功的東亞發展國家經濟成長模式有三個基礎:土地改革、出口製造業,和金融壓迫(financial repression)。

日本、南韓和台灣透過國內政治體制推動的許多類似措施,積極實施這些核心政策。(對照之下,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未嚴格實施這類措施,因此未獲得顯著的成效。)通常這需要它們抗拒先進國家(如美國)和多邊機構(如世界銀行和IMF)的強力遊說和施壓,要求它們採取更自由的匯率,和更開放金融市場。

*作者為佳富凱集團(Gavekal)研究部主管,該集團提供金融、企業有關中國經濟與政治發展的諮詢,是全球金融投資研究公司,總部設在香港。2002年與人合夥創立研究中國經濟的「龍州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顧問公司。目前橫跨北京、紐約兩地工作。曾任中國、東南亞等地自由金融記者、《中國經濟研究季刊》編輯、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資深客座研究員、哥倫比亞國際公共事務學院講座教授,以及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成員。本文摘自其新作《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21世紀中國奇蹟背後的真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