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第一步,從提出正確的問題開始:克里斯汀生-《創新的用途理論》書摘(1)

2017-08-21 05:20

? 人氣

這些創新都不是為了趕流行,也不是為了增加新風貌來提升銷量。他們不是為了幫既有產品增加花俏的功能,好讓公司可以提高收費。他們都是因為清楚了解這些產品能幫助消費者達到想要的進步,才去構思、開發,進而推出上市。當你有任務需要解決,卻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時,即使是「陽春、更遜」的東西,也比什麼都沒有好。試想一下,那麼,完美的產品會有多大的潛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創新的因果機制

我們的思維基礎是「用途理論」(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聚焦深入了解顧客尋求進步的困擾,然後創造出適當的方案及對應的體驗,讓顧客每次都能完成任務。「理論」這個字眼可能讓人聯想到是象牙塔的空想,但我跟你保證,這是最務實、最實用的商業工具。好的理論可以幫我們了解「如何」及「為什麼」,幫我們理解世界的運作,以及預測我們的決定和行動可能衍生的結果。我們認為用途理論可以讓公司從覺得「有相關性就夠了」變成「注重成功創新的因果機制」。

你雇用那個產品做什麼?

戴明曾說,每道工序都是為了得到結果而做的完美設計。如果我們認為創新是混亂、不完善、不可知的,我們也會設計流程去落實那些想法,那正是很多公司的作法:無意間設計粗製濫造的產品創新流程。他們花了許多時間和金錢,從大量的資料中彙整出模型,使他們精於描述事實,卻無法預測未來。

我們不需要勉強接受這種平庸的狀態,可以提出更好的問題:「你雇用那個產品做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顧客決定雇用新產品的因果關係。如果規劃策略時可以從了解產品的「用途」開始著手,你在市場上競爭時就不需要碰運氣了(competing against luck)。事實上,當別人還在靠運氣競爭時,你已經穩操勝算。你將以全新的視角觀看世界,關注在不同的競爭對手、不同的優先要務,最重要的是,產生不同的結果。從此以後,創新再也不需要碰運氣。

天下雜誌出版《創新的用途理論》_立體(書腰版)
《創新的用途理論》立體書封。(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作者為哈佛商學院的克拉克講座教授,著有9本書,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曾5度榮獲麥肯錫的最佳論文獎,合創過4家公司,包括創見顧問公司(Innosight)。在2年一度的「五十大思想家」(Thinkers50)排名中,於2011年與2013年獲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