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周內宣佈兩筆對台軍售:華府拋棄「戰略模糊」立場了嗎?

2020-10-30 12:40

? 人氣

戰略模糊

美國的所謂「戰略模糊」政策,是指台海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會介入或不會介入危機,美國有保留空間。「戰略明確」政策則是是主張在發生台海危機之前,美國應盡早讓中國了解華盛頓一定會軍事干預,秉持這立場,讓衝突不會升高或發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戰略模糊」一直是美台斷交40年以來,美國對台之關鍵策略。綜合各界分析,美國一直以來對台外交就在戰略模糊中打轉,但是否要更弦易轍,轉向對台「戰略明確」,都與美中競逐關係的變化有關。

回顧美中台三角歷史,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向BBC解釋,以法律來說,所謂「模糊戰略」體現在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後,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該法稱「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解決台灣未來的作為,均會威脅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將嚴重關切。」 汪浩分析,從法律定義來說,若中國對台發動武力攻擊,美國會干涉,但不代表一定出兵,這便是體現美國法律上戰略模糊的代表。

事實上,根據台灣中研院學者林正義分析,美國是否以武力介入台海危機,早在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時任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即已面臨。當時,毛澤東發動炮戰攻打金門,艾森豪政府認為美國若明確承諾會軍事介入,將使得蔣介石政府認為可以對中國大陸發動戰爭。因此,美國時任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向美國務院建議,美國對金馬等外島,能不宣佈放棄,也不公開承諾,以「不確定性」讓中國猜測,達到嚇阻作用。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灣護衛艦甲板上(資料照片)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灣護衛艦甲板上(資料照片)。

1990年代中期,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的模糊戰略繼續,但情況更加複雜。林正義分析指出,台灣民主化為柯林頓政府「戰略模糊」政策帶來新的挑戰,台灣在民主化之後,出現諸多讓美國須面臨中國壓力的舉動,譬如李登輝政府彼時拿著民主成績尋求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或者推動台灣高層領導人訪美等。因此,林正義的結論稱,「柯林頓政府不願給台灣一張空白支票,認為這可使台灣受到節制,不會走向法律上的『台灣獨立』」。

但是戰略模糊也被認為有缺點。許多分析批評,1996年發生的台海飛彈危機,當時北京認為美國不會介入兩岸,因此在東海等海域試射飛彈,引發危機。「戰略模糊」開始在美國內部遭遇挑戰。譬如,1999年,時任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與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等人合作撰寫「兩國論」,再次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兩岸危機浮現。美國兩大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及「新美國世紀計劃」及雷根時期政府官員,公開呼籲柯林頓放棄「戰略模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