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維吾爾人的家庭史

2014-05-24 15:25

? 人氣

漢族有個故事叫「孟母三遷」,小時候我們也搬過三次家,每次都從大房子搬到小房子,但當時我沒聽過這個故事。第一個家很大,是姥姥留下的房子,從住的地方走到大門需要15分鐘,要穿過一片森林。但周邊環境很雜亂,住的是生意人,家裡的小孩都不上學。後來搬到一個監獄旁邊,環境倒是很安靜,只有三家人,但小孩也很少,沒有人跟我們玩。住了兩年多時間,就又搬家了。這次是一個小兩層,周圍住的都是干部,一出門,就是和田市一個退休市長的房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那裡後,我們不逃學了,學習也變好了,因為周圍的小孩都在上學。住我家對面的是一個醫生,老婆在銀行工作,四個孩子,最大的在天津上大學,兩個女兒是「民考漢」,還有一個兒子學的是音樂,我們就跟他們一起玩。當時,我的漢語還是不好。和田那個環境,學漢語真的太難了(和田地區維吾爾族人口比例約為96.4%)。一直到1998年我上初中,我還只認識「我、你、他、愛」這幾個字。因為喜歡鄰居家那個學漢語的維吾爾族女孩,想給她寫信,初三時我第一次動筆寫漢字,寫的是「我愛你」。

為了我們的學習,母親付出的代價特別大。父親長年在外做生意,有時幾個月都沒有消息。記得我六七歲那年,父親一年多沒有回家,媽媽推著車子在街上賣水果。現在我印象還很深刻,冬天下著雪,特別冷,媽媽穿著一件寬大的皮衣,抱著老三在街邊擺攤賣蘋果。很多人對母親說,讓你大兒子幫忙不行嗎?那個時候,沒有義務教育的概念,和田很多家庭都是讓孩子給大人當幫手,但是媽媽沒有。

因為我們兄妹幾個沒去過講經班,媽媽現在快60歲的人了,她的兄妹至今都不跟她來往。即使偶爾見面,也是刺激她,「你看,跟你們家孩子說話,需要請一個翻譯」。意思是,你的孩子都是「漢族人」。其實我們維語都很流利,交流根本沒有問題。我們也被親戚排斥在外,媽媽的家族中,30多個表兄妹從小都不跟我們玩,說我們是「卡菲爾」(異教徒)。母親特別痛苦,父親也特別難受。

其實,我父母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每天做五次禮拜,齋月時封齋,儘可能幫助身邊的人。對普通人來說,宗教是向善和勵志的。生在一個穆斯林家庭,信仰也與生俱來,我們成人之後,才瞭解父親的苦心。學習科學、文化,掌握知識,見過了世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才能把學過的東西和背誦的條文變成智慧。

朝覲的波折

現在母親的最大心願,是去麥加「朝覲」。因為沙特每年給中國的朝覲指標有限,新疆特別是和田要去的穆斯林人數太多,四年前她就開始排隊申請,但最近村裡幹部告訴她,她可能去不成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