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過往光榮與當前現實之間

2017-08-23 05:20

? 人氣

最後,個人更認為以台灣而言,蒙古與中國的近代史及現今若即若離的關係非常值得參考研究,無論是經濟上對中國的仰賴,政治上對中國的隔閡,無不有明顯的「既視感」,而蒙古在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的壓力前,或許利益是否能雨露均霑,惠及兩國各階層百姓才是重中之重,也才能使蒙中兩國的關係踏上穩定發展的康莊大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附記:時代揚棄了蒙藏委員會

近日蒙藏委員會即將走入歷史之新聞屢登媒體版面,我不由得回想起在蒙藏會的歲月。蒙藏會是大中國架構下,國民政府「轉進」台灣遺留的特殊產物,以我國現有控制領域來看,的確僅具象徵意義,放眼國際,更堪稱是獨步全球的行政機關。平心而論,人生擁有象徵意涵的事物所在多有,諸如收藏再也穿不下的牛仔褲或短裙、早已不玩的洋娃娃或遙控汽車,當時只是想守著名為回憶的過去,後來某日搬家或整理,卻又輕易地送出家門。千言萬語,不過一句時過境遷,簡言之,不愛了,如同蒙藏會的象徵待遇已不受認同。而人民畢竟是載舟覆舟的主人,這是選擇無關是非,我也並非要對裁併反擊什麼,只想淡淡地訴說這段往事,並略微表達心聲。

蒙藏會其實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機關,過去曾以拉攏全球反共民族人士,支援我國為職志運行。我國民主化後,便隨中央政府兩岸政策搖擺,扁政府執政,兩岸關係停頓,透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3條,蒙藏會同樣也承認蒙古國的地位,致力發展對蒙古國交流,更積極與西藏流亡政府建立關係。而馬政府上台,重啟兩岸交流,蒙藏會又大力推動兩岸民族交流,與中國大陸各蒙藏族自治區、自治州密切往來。輿論對業務方向的抨擊我能理解,但實是非戰之罪,兩岸政策深刻反應我國國家定位問題,絕非一個機關能置喙,然而生命自會找到出路,蒙藏會同時積極轉型,藉由蒙藏屬人又屬地的背景,推展蒙藏學術與文化。

就學術來說,透過藏傳佛教結合的蒙藏,卻又各自在地緣政治上隱含複雜的國際博弈,時至今日也有中印間西藏洞朗的衝突、中俄於蒙古國政經上的角力。民族事務也是理解大陸施政的重要一環,大陸邊疆獨立運動甚至牽一髮動全身地深刻影響台灣,國人多不知近在東北亞的蒙古方真正開創歷史新局,蒙古國在中國近代史的境遇更值得台灣人研析。當然必有人說此早有教授為文,何須蒙藏會,但專家學者著書立說,畢竟未能落實於政策,身為智囊參謀的事務官方能結合理論與現實。而文化方面更是蒙藏會的重點,海洋文化的台灣與草原高原文化的蒙藏豈能不激起讓人醉心的火花,也讓國際視野略為偏狹的國人大開眼界。此外,蒙藏會亦照料在台蒙藏胞,在台蒙藏胞人數雖不多,但對弱勢的照料,本身便是人權的價值,又怎能以數量論英雄。這些種種都是蒙藏會所做的貢獻。

不過同時我也承認機關內高官雲集,基層偏少,導致人事費居高不下,也不否認有勞逸不均、派系傾軋、高層花邊的事實,但有人就有江湖,蒙藏會內還是有許多公務員一本初心,勤勉於職務。我尚在蒙藏會任職時,曾建議善用台灣鼎盛的藏傳佛教與在台藏人聯繫,再藉此連結至南北印度皆有聚居地的流亡藏人人際網絡,讓台商得以切入開拓豐饒的印度市場。也曾建議推動與蒙古國互免簽證,甚至引進蒙古外勞,只是越俎代庖便是蒙藏會的困境,而年年縮減的業務費更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蒙藏會同仁多半早已不願苟延殘喘,佝僂前行,如今最後一日終於到來,不啻是一種解脫。只是在我心底深處,不免還是認為多是時代棄了蒙藏會,少為蒙藏會負於人,但雖然不捨,也只能黯然送行。特此為文,紀念即將逝去的蒙藏委員會。

*作者為網路蒙古論壇管理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