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16年看盡「精神病人」真實樣貌 道破最無助根源:有時候失控的不是「病」,是「人生」

2020-10-22 09:40

? 人氣

人們總以為吃藥就會好,但對精神病人來說是有機會失去日常,廖福源這樣說著兩難的情境:「治療人,不能靠藥物,要靠關係。把藥吃進去是人的意願,意願是要有活著的理由、活下去的意願,你知道有人在乎你、知道有份工作讓你生活有意義有價值、或能做個社會的小螺絲釘都好──但如果吃藥換來的是什麼都沒有、是我不想要的,情緒藥物吃下去感覺像一片霧,本來很聰明的人都會不聰明、敏感的人會不敏感,生活還是一團糟,大家只是把我當病人,我什麼都沒有,但我要把藥吃下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可以繼續工作下去,應思聰選擇把藥沖掉、持續發作,他是如此渴望能回到以往熱愛的電影產業,但當社會不理解精神病人處境,即便一個人想靠自己「努力」工作、不靠國家資源,也實在有難度。

貧窮、底層、貧富差距、房價示意圖(謝孟穎攝)
當社會不理解精神病人處境,即便一個人想靠自己「努力」工作、不靠國家資源,也實在有難度(資料照,謝孟穎攝)

據「精神病人的房間」特展資料,2019年勞動部統計15歲以上人口失業率為3.73%、精神障礙者人口失業率為3.3%,看似精神病人找工作沒困難、失業率低,然而若看「勞動參與率」,15歲以上人口為59.1%、慢性精神病人口僅20.5%,整個群體有高達41.6%因為疾病暫時無法工作或未工作,可見其困難。

在職場被排斥的狀況,活泉會員遇過太多。例如S,曾在一家公司上班兩星期,卻因為跟主管坦白精障者身份,主管馬上跟同事開會、當天辭退他:「我認為你沒有能力承擔這份工作的壓力。」D則說,精神疾病會影響體力、人際關係、反應力、持續力等身心狀態,他實在無法控制,就會被主管認為工作消息、不適任,讓他很受挫:「希望主管可以多說幾次,讓我多試幾次……我記憶力不佳,但我相信我還是有達成任務的能力。」至於小貓,60歲、精神疾病,這些標籤讓她求職非常不順,最終就是做日領800元的舉牌工作,雖然存不了多少錢,至少不會耗掉存款。

於「精神病人的房間」特展,有這樣一段文字:「或許,仍然有很多人覺得精障者生病了不適合工作、或者只想拿福利而不願意去工作,但事實是他們努力在夾縫中生存,為的是證明自己,為的是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能成為社會裡有用的小螺絲。」在特展空間就有個名片箱、希望友善雇主可以提供工作機會,看起來只是一張名片,卻很可能是改變人一生的重要機會。

「聽懂人的受苦,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毀滅一個人很容易,拉住一個人卻很難,活泉之家的日常就是與精神病人面臨的各種難題對抗、一起尋求出路。廖福源說明,活泉之家創立於2004年,當時台灣很少對精神病人的社區支持模式,因此當時工作人員採1948年在美國就有的模式、跟社會局討論能否以公家資源設力「會所」,後來雖成功,至今全台灣也僅有台北市4家、新北1家,以外就完全沒有,其他縣市還是以精神復健的「醫療」模式運作。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