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殘疾人有尊嚴,你我才有尊嚴

2020-10-24 05:50

? 人氣

殘疾人士比起許多康健的人更加「尊貴」

的確,殘疾人受到親友的關愛及照顧,老夫老妻不離不棄,子女輪班噓寒問暖、隨侍湯藥,並不少見。一個臥病及殘疾之人,還有甚麼和「社會價值」?還有多少「餘命價值」呢?看來似乎所剩有限,其實不然。我們至少有兩種方式可以對這樣在身體上遇難的人進行「評價」,並且答案可能出乎我們的預料,他們的「社會身份」比起許多康健的人更加「尊貴」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從殘疾人士的固定「消費額度」,就比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的「收入額度」要高出許多。台灣有300萬人月薪不到3萬元,而殘疾人進住安養院每月的消費要高達3萬至5萬元。依據衛福部統計處的資料,在2018 年6 月底時,臺灣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占床數是48,946 床;2018 年全台外籍看護約25萬人;2019年國內整體長照需求人口至少已達80萬人,以後者減去前兩者,可以計算出既不住安養院,又沒請外勞看護的長照需求人口約在50萬人,他們雖然沒有進行「實質消費」,但是卻拖住了擔任看護的親人可以在社會上創造的勞動價值。可見殘疾人對社會消費的貢獻,以及抵銷了社會勞動生產的價值,都遠高於受薪人口的平均所得。如果再加上政府在長照上的支出,2020年預算近400億元,殘疾人的家眷加上政府長照的投資,說他們的「社會身份」比起許多康健的人更加「尊貴」並非言過其實。從殘疾人士的「消費額度」來看,我們的社會憑甚麼歧視殘疾人士呢?

殘疾人的身上,背掛著多少親友的擔憂及牽掛

「尊貴」並非只從金錢數字上可以見得;一個殘疾人的身上,背掛著多少親友的擔憂、牽掛及愛心。殘疾人的親友業餘必須加諸在殘疾人身上的體力勞動,心力的負荷,將數倍於前述可資計算量化的數字。這才是殘疾人真正「尊貴」之所在。例如,我們常說,「一個人得癌症,等於全家都得癌症」,意即家人為罹癌親人在醫療之外,精神上、物質上付出的金錢與心力經常是無法估計的。因為殘疾人在親友的生命經驗中,佔據了巨大並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殘疾,使親友越發感受的他們在一些人的自我觀念中有多重要。

討論幸福,健康和人際關係與殘疾之間的聯繫。首先要認知殘疾人不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也可能在人生的課目上有部分的「殘疾」。健康和人際關係的合理表述,並不意味著殘疾不利於幸福。而且,從最合理的幸福角度講,殘疾並不一定構成過好生活的強大障礙。在適當的多元化,靈活和框架廣泛的目標清單以及主觀清單上都是如此。盲人或聾人不能鍛煉所有五種感官。但是有一個合理的論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可以擁有豐富的審美經驗,愉悅和歡樂。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