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殘疾人有尊嚴,你我才有尊嚴

2020-10-24 05:50

? 人氣

一般而言,由於殘疾這種社會身份常常被視為特定個人身份的一部分,因此社會給予的表面對待往往會損害具有這種身份的人的自尊,並且在這種意義上構成誤識別的一個特殊的實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殘疾人口被不公正地刻板印象的對待,對大多數康健的人來說,甚至包括自己的子女,往往只有三分鐘的憐憫,瞬間就可以「眼不見為淨」,好像不是自己的事兒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臨床的老人突然哭了起來……

即使起初大家都並非想對這個社會「最小弟兄」的群體刻意忽視,但是對於如何幫助他們,只會推給政府沒有足夠的福利,推給人生必然的災難,為人子女的若能不互相推諉地大家湊個數兒,把老人送到「安養中心」還算有個譜兒;那些一年不回家探望殘疾親人,一年說不上一句安慰話的人,大有人在。

在台灣,近60萬的老年人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只有為數不多的老人住得起每個月37,000~55,000元的「安養中心」,即使住了進去,身心上的安頓也不如想像。有一次,我到一家「安養中心」去探望長者,在病榻旁為他禱告時,臨床的老人突然哭了起來。他邊哭邊說,已經一年沒有親人來探望他了。後來看老人們被推到大廳,面對著閃閃發亮的電視機,每人胸前繫上一張比方便雨衣還薄的大型塑膠布,拿著塑膠湯匙做餵飼自己的動作,殘羹剩飯噴得滿身滿地。如果你也在場,一定會感到人間地獄大約如此。殘疾人有尊嚴,你我才有尊嚴。有一天,你也老了,你會希望被人送到此地孤單地扒著飯嗎?

子女的關愛幾乎是老年殘疾人精神支持的全部

殘疾人普遍被社會定義成與疾病連結的一種狀態,事實上,殘疾人對人際關係的渴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它對幸福和健康也具有重要意義。眾多行為科學和醫學學科的大量實證研究指出,密切的人際關係對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例如,實證研究指出,在許多幸福指數上,已婚男人和女人通常比未婚男人更幸福,壓力也較小;對應到殘疾人身上,喪偶或失婚的孤獨殘疾人,他們對人際關係顯然更加期待。對大多數人而言,包括愛情和友情在內的人際關係是他們想要的生活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在壓力時期成為提供心理支持,成為有價值的要素。對老年的殘疾人,子女的關愛幾乎是他們精神支持的全部,「久病無孝子」雖非鐵律,但也是人情的常態。一旦失去了子女的關愛,甚至連基本的探望都付之闕如,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比起殘疾本身更令人致命。許多人認為殘疾是友誼、浪漫愛情和豐富家庭生活的障礙。殘疾學者和激進主義者拒絕這種普遍的看法,認為獲得這種關係的障礙主要歸因於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否定與漠視。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